【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最近热播的《放学后》亲子教育节目中,小学生高子浩因为有咬东西的坏习惯,妈妈就让他写了保证书贴在墙上,还按了指纹。一旦重犯,妈妈就让他把保证书重投到尾背上20遍,以便他下次不再犯。
小学生高子浩
无独有偶,节目中的小学生相翰,因为不爱收拾玩具,妈妈也让他签了一张保证书。
其实,犯错就被家长逼着签保证书,这样的情况太常见了,就连明星林更新也曾在网上晒过一张小时候1997年写的古董保证书,“今天我想叫妈妈买最后一个玩具(小汽车),以后决不再买了”。
在网上输入“你小时候写过的保证书”更是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奇葩的保证书,为了保证认真读书、写作业、不看电视等等,真是应有尽有。
孩子有坏习惯,就让孩子写保证书/承诺书,保证下次不再犯错了;为了约束孩子,就和孩子一起写规定,让孩子保证以后一定按照规定去做,不能逾越。这是家长们常见的做法。
1那么,问题来了,盲目让孩子签各种各样的保证和规定,真的有用吗?
而育儿专家兰海曾说在某档节目中分享过她遇到的一个案例。她说有一个小男孩在学校讲话,老师让他学保证书,他就是不写。然后学校让妈妈去学校,但是他还是不写。
后来兰海找小男孩谈心,问他,“为什么不写保证书呢?”
小男孩回答:“我不写保证书,是因为不能保证,我以后就不会这样做了。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我不想撒谎,所以我不写保证书。”
原来,孩子不写保证书,并不是有意和家长作对,他只是担心以后自己不能一直遵守这个规则或者约定。
孙瑞雪团队也曾就“是否能遵守规则”的问题,测试过一组7.5岁的儿童,他们问,“你们能遵守规则吗?”
一个孩子说:“一半能,一半不能”。
他们又问:“为什么”?
这个孩子说:“比如,音乐课太难”。
从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儿童不能遵守规则是有原因的,比如担心自己不能遵守约定,或者本来规定的东西太难。
孙瑞雪说,如果规则超出儿童的能力范围,难度太大时,制定规则也只能流于形式,甚至让儿童养成不诚的品质。
特别是幼儿期,是形成意志的关键期,儿童都在学着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规则,顺从事物的规律,建立真正的顺从,但规则的难度太大,就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果。
所以,违反成长规律,草率让孩子签保证书/规定,不仅没有太大的用处,甚至有害无益。
2既然写保证书也没用,为何家长那么喜欢让孩子写保证书呢?
既然签保证书用处不大,很多家长也知道。那为何家长还是喜欢让孩子写各式各样的保证书?
教育专家兰海一针见血地指出,写保证书其实是家长内心的需要。因为家长想不出更好好的办法,又懒得和孩子交流,并引导孩子,所以就想按照自己的强权和孩子建立规则一劳永逸。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一纸规定,让孩子顺从和容易管理,乖乖和自己合作,按照自己设定的要求和愿望去发展。
在《少年说》中,四年级的女生张冰玥,曾上台吐槽妈妈的奇葩规定,原来因为她做作业时,喜欢犯一些小毛病,妈妈规定她写作业有“五不准”规则:
不许抄错题;不许看错加减号;不许出现一目了然的错误;不许不认真;不许写错数字。
张冰玥吐槽妈妈的“五不准”
虽然她把这五个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但还是不能保证不出错,而每次犯错的时候,妈妈都会用尺子或者胶鞋底打她。
导致她现在每次写完作业都紧张和害怕,完全没有心思写作业,忽视了作业本身。所以希望妈妈取消“五不准”的要求。
遗憾的是,面对女儿的哭诉,妈妈却这样回答:“在我眼中张冰玥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如果现在这些小错误都改正不来的话,错过了将来的目标怎么办?”
虽然能理解妈妈的焦虑心态,但无法赞成妈妈这样的做法,不尊重孩子,盲目列出一些规定,让女儿在她的打骂和压力下,强制他去遵守,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养成害怕犯错的心态,将来变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失去自信心和探索的勇气。
3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写保证书才有效呢?
其实,我们逼孩子写保证书,我们只不过是想,孩子通过写保证书,就会好好跟我们合作,然后配合我们一起,把目前的问题解决。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真正赢得孩子的合作。
1)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告诉我们,赢得孩子合作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在于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明显,上文中张冰玥的妈妈,就没做到这一点,就像前面张冰玥的妈妈一样,因为孩子的粗心,就用打骂的方式,强迫孩子按照“五不准”规定去做,却全然不管孩子的感受,这样根本就对解决问题没任何帮助。
其实,因为孩子做作业而焦虑的妈妈,太常见了。
前阵子,堂姐和我们聚会时,说她特别烦恼,原因是,刚上三年级的儿子,最近写作业特别拖拉。
拖拉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晚上八点就开始让他写作业,但他坐在座位上一会掏掏耳朵、咬咬笔,一会又翻一下书包,不停地折腾半天,终于动笔写了一会,然后又停下来开始玩桌上的笔筒, 每天都差不多如此。
刚开始,堂姐在旁边不停地提醒,没什么效果,实在忍不住了,就开骂,甚至拿戒尺打手心,督促他快点写。通常,写完那一点点作业都差不多十一点了。这样不停折腾,让母子关系特别紧张。
后来,家族中一位有教育行业背景的嫂子给她支招,让她必须静下心,好好跟儿子谈谈,首先要了解儿子的感受,然后了解他作业拖拉的原因。
经过深谈,才知道,原来儿子感觉作业难度太大了,自己很多不会写,但是又碍于妈妈在旁边督促,不得硬着头皮写完。
了解情况后,堂姐开始让孩子爸承担辅导的任务,并和儿子签了一份书面约定,以后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玩及时和父母沟通,并尽量把写作业时间控制在1.5小时之内,孩子欣然同意。并让孩子按照自己写作业的节奏,尽量把作业的时间控制在1.5小时之内。
最近一次堂姐回来,我们问她儿子的学习情况,她说,情况好多了,在慢慢改进,作业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左右,最让她开心的是,她和儿子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
所以,所有有行为偏差的孩子,其实是需要帮助的孩子,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才可能改变孩子的行为。
2)用平和的心态,允许孩子在犯错中获得成长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才能习得走向成功的经验。
就像前文的张冰玥妈妈,她女儿很普通,可她却要求女儿必须是完美的,不允许她犯错。犯错后,她要求女儿被规则,甚至会打她,让她每天都处于紧张当中,连作业都做不好,别提能有多优秀了。
这位妈妈的过激反应,只会让孩子失去尝试的心态,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失去成长的机会。
而同样是对待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下面这位的妈妈的做法却超赞:
前段时间,一名6年级学生用文言文写悔过书的新闻事件曾刷爆朋友圈。因为考试粗心没考满分,这名小学生竟然自己主动悔过,写了一封文言文保证书,保证下次要考好。
当人们都称赞这名学生是别人家的孩子时,这位妈妈的做法更令人称赞,她用文言文给孩子写的回信中,不但没有责怪孩子,而是接纳孩子的错误,并鼓励孩子,要懂得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争取下次更好。
著名教育家卢乐山,曾说过,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
鼓励孩子热爱学习知识本身,而不是关注一时的成绩或者小错误,会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才会真正促进孩子不断成长,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3)让孩子自己参与定规则,解决问题
若不顾性格、年龄特点, 或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签写保证书或规则,这样很容易流于形式,实操性会减弱。
《少年说》节目的初一女生徐嘉唯,就上台吐槽妈妈用细致的表格安排,绑住了她的人生, 她说,
“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个表格。上面写着她几点到几点,上什么课,老师是谁,老师的联系方式是什么,甚至连日程安排,吃饭睡觉的时间也都写得一清二楚。”
她请求母亲不要用“顶级大神”的眼光要审视她,不要一厢情愿对自己做如此细致的计划,自己做不到。
然而妈妈却说,“我比你早出生20几年,所以,我更应该把我所有的人生经验告诉你,让你们少走弯路。”
徐嘉唯吐槽妈妈给自己的每天安排表
很明显,徐嘉唯的妈妈,并没有按照孩子的意愿,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规则,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自己所谓的人生经验制定称规则,让孩子去遵守,以致于孩子对规则很反感,根本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学生高子浩,别看他,表面上乖乖接受妈妈的处罚,可背地里却想反抗。他机械地背了20遍保证书之后,却在节目中透露自己的心声,“我特别想把保证书藏起来,或者想妈妈去做家务,把它撕了”。
而上面的例子中,我堂姐就让孩子自己参与制定了规则,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让他们自己参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要大人告诉他该怎么办。他执行起来就不会抗拒了,问题也会比较快迎刃而解了。
因而,孩子犯错,再也不要盲目让他们签写保证书或规定了,我们的焦点最好聚焦在如何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赢得孩子的合作,携手和孩子一起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引导孩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孩子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才是真正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