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第四课《猫》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贪玩”、“尽职”、“任凭”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 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
师---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本课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生,从而造就了充满生命活力,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 学法导课。
1、 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 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 出示预习题。
1、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 我们一起读读预学题。(出示幻灯片2) 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 学生自学。
1、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2、 教师巡回指导。 同桌互相检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四、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3、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课前预习: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1、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由一幅有趣的图片谈起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亲密接触过小动物,却为何不愿再养小动物,以此导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一、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历程”: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很活泼;(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着一缕的酸辛):”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更有趣 更活泼;(学生具体谈论)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 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追问:(一只流浪猫)(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 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芙蓉鸟遇害事件)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小结:”我”冤枉了这只流浪猫,所以当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难过。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当然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课堂练习:
1、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2、以”我与 (小动物名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设计思想: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㈦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㈧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21
《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2、明确预习目的
(1)、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总体感受李白诗歌雄奇奔放的特点
(2)、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懂诗句的表层意义
(3)、利用早读课放声朗读,做到熟读该诗预习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则,上起课来,一者教师点拨相当吃劲,二者学生主体性很难体现,致使上课时师生间总有一种“隔”的感觉,最终可能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2、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一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诵读点拨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这要通过语音的“舒缓徐疾,抑扬顿挫”才能达到目的。请学生诵读该首诗中的几个片断,师生共同评点。
(1)感情是什么?
(2)哪些字要重读?
(3)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要读得快?哪些地方要读得慢?)
点拨是难点,兹选三个片断分析如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气势贯通,雄浑有力,“横”“拔”须读得高亢,“倾”要读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现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从而突出作者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舒缓;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伟力,应快读,声调要高昂;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又须读得舒缓,不过,声调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摧眉折腰”四字须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三字节奏要适当放慢。
4、听媒体范读
视时间许可和学生实际情况,或选听,或全听,或反复听。在媒体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的同时,在文中进行适当的标注。
5、诵读大比拼
学生听了媒体范读之后,对什么是有感情地诵读,什么叫“舒缓徐疾,抑扬顿挫”,肯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一定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可贵的热情,运用媒体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自选音乐,自选片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朗诵过程中的长处,及时予以肯定。
6、再听范读
这时再听范读(可以是一个片段,建议学生跟在后边轻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刚才自己的表现同范读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重视诵读,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三)课堂总结
听过之后,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追求自由和蔑视权贵)和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进行高度概括地点评,并布置背诵全诗的任务。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本课着重使用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至于媒体的使用,本人结合实践,认为一定要把范读、诵读大比拼等页面用足、用巧、用好。因为有快捷键到这些页面,所以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从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目标集中而单一,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发挥较佳,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 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2) 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 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 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 积蓄(xù) 澹澹(dàn)
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贮藏(zhù)
迸发(bèng) 遗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
磅礴(páng bó) 闲情逸致(yì) 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一位文学家,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位文学家是蒲松龄。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狼》,看看一个跟狼有关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比如:止:通“只”,仅有。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乃:副词,于是,就。)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描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只能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
(1)屠夫: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
(2)运用了心理与动作描写的方法。“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2.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确:
(1)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十分愚蠢的形象。
(2)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3.“狼”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觉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确:根据对《聊斋志异》的了解,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冲刺: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2.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狼》,进一步了解了蒲松龄作品风格。从中知道了:对豺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应该善于应对,勇敢斗争。
作业: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写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虽短,知识点却十分密集,故事性强,思想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在深入研读中,解读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
请学生思考并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一、课例描述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技能:创建演示文稿、插入新幻灯片、添加文本、添加图片、添加音频视频、链接动画、播放预览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PowerPoint 2003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获取信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如何使用PowerPoint这个软件,还要学会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域】
(1)能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学会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
(3)学会评价多媒体演示文稿。
(4)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感情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
难点: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卫星接收资源中收集了大量有关“多媒体演示文稿”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包括如下内容:
(1)从老师提供的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学生也可自己确定制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解释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三)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历史上的名人
可先介绍名人的姓名、国籍、生活年代等,再介绍他的主要成就、代表思想和作品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可介绍奥运会新闻、奥运会赛程、奥运会图片、历届奥运会精彩瞬间、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会徽、奥运会火炬等。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1) 本地资源:在局域网中,只要输入ftp://teacher这个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百度、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多媒体演示文稿及说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子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故事梗概。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抓住课文关键,从评价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整体感悟内容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依课文内容分配朗读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讨论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开充分讨论,小中见大,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话筒。
【本课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讨论这一场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展示羚羊木雕图片,以同学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用关键词概括故事梗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故事梗概: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读出语气。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朗读。
3、选出一组7人分别扮演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其他同学做评委准备评价。
四、评价朗读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评价扮演者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学生:学生自我体验,相互评价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分析人物形象:
妈妈:严厉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我: 委屈、无奈、重视友谊;
爸爸:严肃、婉转、稳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体谅、明理;
万芳的妈妈:责怪。
五、研讨与探究
全班同学分别从爸爸、妈妈、万芳的角度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东西如何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彼此应多商量,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宽容,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
六、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疼爱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钱与友谊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以小见大,正如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写的那样:“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获。”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时,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6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雨的诉说》是新课程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2、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3、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活动准备
1、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和歌曲,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教学实录]
师:(多媒体播放一幅幅雨的图画)春雨细轻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梧桐锁清秋,冬雨缠绵心愁凉……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它滋润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它,快乐而沉静,伴着欢快的足音;它,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这是雨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今天,让我们来倾听《雨的诉说》,请同学们翻第第18页《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并饱含深情地齐读第一段(多媒体显示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雨的诉说
一、听听雨的足音
生(一齐朗读):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
师:雨欢快的足音怎样?让我们来听听吧!把你收集到的雨韵播放给大家听,并讲讲过你听雨的感受好吗?
生1(把磁带放到录音机播放,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雷雨):我喜欢听暴风雨,因为它给我力量,给我面对挫折的勇气,(伸出双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热烈鼓掌)
生2:我录的是小雨,我喜欢听那“沙沙沙”的声音,它充满了梦幻,充满了期待。
生3:我喜欢雨中散步,雨中听雨,身临其境,我自己仿佛也化作了雨。
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也和你们一样深爱着雨,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雨,那么安详,那么静谧,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雨,抒写过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雨的诗意,体味雨的诗情吧!
(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二、感受雨的诗意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学生朗诵“雨”诗
生1: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
生2: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3: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9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习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习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当的修辞手法来多方面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指导教师点评:
本设计可谓我们在民校初中语文培训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样板。第一,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既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它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强调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四步流程,设问导思,紧扣文本,瞄准中考”。第三,它精要地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343教学法,即新课标的三个目标,四步流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探究深入—拓宽迁移)和三种训练(思维,语言,迁移)。值得大家结合文本阅读好好体味,并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