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步诗 曹植原文译文篇一
相关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步诗曹植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煎:煎熬,用火烹烧,这里形容用权力逼迫。
何:为什么。
原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自从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叹不如,而且由于古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先简介作者及有关他的故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他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才华横溢,诗文写得非常好。南朝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其著作《诗品》中写道:“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意思是:陈思王曹植的诗文就像人类之中的周公与孔子;也像有鳞片有羽毛的动物之中的龙和凤凰……另一位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也很佩服他,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一石是十斗)成语“八斗之才”,即来源于此。
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操的长子曹丕做了皇帝后,忌恨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把他处死。曹植听了,刚走几步,就吟出六句诗来;即我们要讲的这首诗。因为曹丕要曹植七步之内作成,所以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
现在,我们来解释部分词语:1.持:用来或拿来。2.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3.漉菽以为汁: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漉(lù),过滤;菽,豆类植物。4.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5.相煎:相,不是互相,而是指“煎”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就诗的字面意思而言,相煎,就是“煎豆”,即“萁”在煎熬它同根生的“豆”;其实是指被曹丕迫害胞弟曹植。
最后,欣赏这首诗。
曹植的这首诗是被曹丕逼着写的,而且是必须在七步之内作成,否则处死。在这种情境下,一个胆小的人就算平时会写诗,恐怕也吓得没词儿了。可曹植则不然,他不是急着随便想出几句来保命,而是从容不迫地用巧妙的比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你看,前四句不仅叙述了燃萁煮豆这一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而且十分生动地描写了“萁”在釜下凶狠地燃烧而煎熬釜中“豆”的过程。
如果说,曹植吟出前四句后,曹丕也许尚不知他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当曹植吟毕后两句,曹丕可能就会脸红出汗了!天啊,“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当曹丕听到这两句时,他会想什么呢?曹丕会不会想:这是说谁呀?“萁”与“豆”是“同根生”,难道我曹丕与曹植不也是同父同母所生吗?而我现在如此对待弟弟,不就如同“萁”在煎熬“豆”吗?在釜中“泣”的哪里是“豆”,那分明是我的弟弟在啜泣啊!他终于听懂了诗中的弦外之音。于是,曹丕感动了,羞愧了。
这就是曹植的手足情怀,这就是子建的“八斗”之才!
说精炼,是指往往只用一两个字,就能表达好多意思。如,“汁”与“羹”这两个字都是表示事物的名词,粗看起来,只是用来告诉读者燃萁煮豆要做什么,但仔细琢磨,原来,这样做的最后目的是要把豆子粉碎,使之先成为“汁”,然后成为供人吃的“羹”呀!于是,这个燃烧着的“萁”之无情和残酷也就不言自明了。
说形象,是指善于用一两个字绘声绘色。如,“燃”与“煎”不仅可以使读者看到红红的火苗,而且可以使读者听到呼呼燃烧着的炉火与咕嘟咕嘟煮豆子的声音。于是,“萁”之贪婪而迫不及待的样子,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说生动,是指善于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如,“泣”这个字写得太恰当、太生动了,真的是前无古人。如果仅仅说是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只是为了“拟人”一下,那“豆在釜中泣”写成“豆在釜中悲”“豆在釜中吟”“豆在釜中啼”“豆在釜中哭”“豆在釜中号”等等,不也行吗?仔细想想,诗中写“豆”在釜中被煎熬的声音,用“吟”“啼”“哭”“号”,虽然都是拟人,但,哪一个也不行;只有“泣”字,才能最准确、最恰当、最生动地形容“豆”在釜中的那种忽大忽小、忽断忽续的声音,而这种声音与人在伤心时的啜泣声极其相似。更何况,“泣”与“汁”“急”同韵,更增加了全诗的和谐美。
这首诗当然是写曹植对曹丕的控诉与他悲愤的心情,也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规劝。但,后世的读者看到这首诗所想到所悟出的,那可就由不得作者了。
比如,好多人由此受到教育,想到这首诗告诉我们兄弟之间骨肉相残是人生的悲剧,想到凡是有违天理、有违人伦常情的事都是可耻的。曹植以其恰当而生动的比喻以及深刻的寓意,启迪着古今社会无数的读者,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欣赏。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读这首《七步诗》,谨向作者致敬!
文章结尾时还要补充一点内容,就是要告诉读者,这首诗还有一种版本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