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故事大全

庄子为何总喜欢用寓言故事讲道理,这点你可能不知道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庄子曾说自己书是“寓言十九”,意思就是说他的书里有几乎十分之九的话语,都是用寓言的方式表达。

像庖丁解牛、望洋兴叹、井底之蛙、庄周梦蝶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就是原原本本来源于《庄子》。庄子似乎总喜欢用这些寓言故事来给我们讲述一些万事万物以及做人的道理。

与同时代善于雄辩的孟子而言,他也似乎更愿意做一个平静的讲述者,将一个个动人且耐人寻味的故事向后来者娓娓道来。

为何庄子总喜欢用寓言故事来给我们讲道理,而不是用自己的话语简单明了地向我们说出他深邃的思想?

我想其中是有其深意的。

一,庄子认为,“寓言”是“藉外论之”。意思是借别人的嘴来说自己的话。为什么要这样?无非是人之常情。“亲父不为其子媒。”你看天底下有哪个父亲是会去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人的?再者,“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自己的亲生父亲夸奖自己,也远不如听别的长辈夸奖自己来得有感觉。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那为何与自己最为亲近的人反而便觉得无趣,不愿意听从?我想,主要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同一段话,你是愿意听你的父辈给你唠嗑,还是愿意看小说家的文字?大概都是选后者的居多吧。

如果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讲这个道理,便是“陌生化”。人们喜欢追求新奇、有趣的东西,而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怀有有一种厌弃的情绪。这是本性使然。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娃总是别人家的好”,又或者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二,庄子在《外物》篇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得意忘言”说。庄子认为言语是不足以完全表达人的复杂思维的。因此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怎样把言语充分地表达人的复杂思维,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后世文学中,像王维、李白、陶渊明等诗家作品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其中的名篇,还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等,数不胜数。

用寓言故事讲道理的好处便是如此,我用数百字写一篇故事,你可以说我什么都没说,你也可以说我已经把天下的道理说尽了。庄子说,我要讲的东西就撂这了,你理解与不理解,明白与不明白,便与我没有了干系,以后的事情,无非是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三,以庄子的性格来看,他似乎更愿意让看故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与几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与我思想相通的,自然会认可我说的话,与我思想有异见的,自然会反驳我的话。

这便是庄子的智慧。

举报/反馈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