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藏语儿童电影 《旺扎的雨靴》正在上映中。影片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的。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
在影院复工初期,很多新片都对并不明朗的电影市场持观望态度,然而《旺扎的雨靴》勇敢地选择了在这个档期上映,让观众走进影院时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旺扎的雨靴》是第12届西宁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而导演 拉华加也正是青海人。在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上,时光网与这位青年导演聊了聊《旺扎的雨靴》的幕后故事。
从故事来说,可能很多观众在观看《旺扎的雨靴》时会联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儿童电影。在导演拉华加看来,《旺扎的雨靴》与《小鞋子》等“前辈”电影最大的区别是,“《旺扎的雨靴》是从儿童的视角呈现一个儿童自己的故事”,没有过多地呈现“贫穷、生活的不容易……”
从这个角度来讲,《旺扎的雨靴》可能是一部更加单纯的儿童电影。
导演拉华加透露,他正处在后期制作阶段的新片也是一部儿童电影,这部电影将与《旺扎的雨靴》进入他的“儿童三部曲”。
选择在影院复工初期上映,导演拉华加坦言,想让《旺扎的雨靴》给大家带来一些希望和治愈。看过电影后,你是否感受到了这份“希望和治愈”呢?
Mtime:《旺扎的雨靴》是根据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最早是什么时候读到这篇小说的?
拉加华:是在电影学院上学期间,在《西藏文学》杂志上读到的。当时被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打动了,所以就决定把它改成电影。
《旺扎的雨靴》预告
Mtime:《旺扎的雨靴》的故事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儿童电影,你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有受到这些电影的影响?
拉加华:有影响。人家伊朗的这些儿童电影确实很经典,电影学院上学期间肯定也是必看的影片。
但是过去的那些影片可能都是借助一个儿童的视角去呈现一个大人的世界,可能讲的不是儿童的故事,贫穷、生活的不容易……类似于这样的。但是《旺扎的雨靴》是从儿童的视角呈现一个儿童自己的故事,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亮点。
Mtime:这个电影是在青海拍摄的吗?具体是哪里?
拉加华:是在青海拍的,青海海东,往机场那个方向去的化隆县。
Mtime:你是在拍电影之前就去过那里吗?还是为了拍这部电影特意找了这样一个小山村?
拉加华:特意找的。17年的5月份我们开始堪景,去了很多地方,发现很多藏区都是大同小异,很难找到跟故事很贴切的一个景。我们那时候就比较失落。
后来一个朋友说是你们可以去化隆,那个地方有个村庄,听说有100年的历史。我们就开车去了那边。
到了之后,眼前的景色,包括村庄的质感,特别符合这个故事的背景。但这个村庄里面交通不是很方便,也没有宾馆,住的地方也没有。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还是决定来这个地方拍。
Mtime:片中的演员哪些是你们选好带来的,哪些是在当地找的?
拉加华:里面的两个主角(旺扎和拉姆)是选好的,演旺扎的父母的是专业演员,其他人都是在村庄里找的。
两个小演员是在我们在学校里找的,当初也去了很多地方,做了不少的备选。因为两个小演员是电影里面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两个小朋友选的失败了,你的这个戏可能就真的失败了。所以我们非常谨慎,最终选了这两个小朋友。我觉得他们两个各方面都比较贴近故事本身的角色。
Mtime:两位小演员之前演过戏吗?
拉加华:没有演过戏。开拍没多久的时候,指导两个小朋友演戏比较吃力,可能为了一场戏就要燃烧一天的时间。但是指导小朋友不像指导大人一样,你一定要耐心。
比如大人的话你可以要求一些东西,但是小孩是不行的。你要耐心,你要慢慢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慢慢地适应,慢慢地进入自己的故事。有了这样一个默契以后,后半部分拍摄就轻松了很多。
Mtime:电影里有好几场学校的戏,孩子其实挺多的,在当地找的小演员是什么状态?
拉加华:他们之前没见过剧组拍戏,会觉得很好奇。反正这些孩子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做,每天都在剧组里待着,跟两个小演员玩。尤其是演旺扎同桌的那个小演员。
之前副导演给我推荐的演同桌的演员是另外一个人,我也觉得还可以,就选了。但是最终演同桌那个孩子天天就在我旁边待着,帮我抬一下凳子,帮我倒杯水,类似这样的。我觉得他特别喜欢演戏这种东西,就说你来演同桌吧。他说,“我不演,你们不是已经选好了吗?”可能当时刚好最开始选的那个同桌就在旁边,他不好意思。
后来我们在拍同桌那场戏的时候,演同桌那个小朋友老是记不住台词,结结巴巴的。然后就说另一个同桌,“你来说”。结果发现他就一下记住了那些台词,后来就让他演了同桌。
Mtime:电影里,旺扎家的电视机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电视里多次出现了《西游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节目,这些是你的童年记忆吗?
拉加华:对,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西游记》这些东西。《西游记》在藏区流传比较广泛,因为里面的内容是唐僧去西天取经,藏族人也有去西藏朝圣的这样一个经历,有一种共鸣吧。
Mtime:你童年时有没有过和旺扎相似的经历?比如特别想要一件东西,但父母就是不给你买?
拉加华:对,小时候特别喜欢一些东西,然后想得到它。我觉得这个不光是旺扎,现在的小朋友也都有类似的共鸣。
我们在柏林放映的时候,国外的一些小朋友观众也说有类似的共鸣。比如他们喜欢一个小狗,但父母不给他们买,然后小朋友就一直求父母。还有些小朋友站起来说,自己喜欢苹果手机,然后父母不给他买……电影里的雨靴是一个符号性的象征。
这种“雨靴”我觉得大人的世界里也有,但是大人世界里的“雨靴”是比较理性化的。没有小朋友那么单纯。
Mtime:电影里旺扎的父亲不愿意给儿子买雨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家里没有闲钱,但是电影并没有特别着墨于现实的残酷这一点。你在这部电影里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
拉加华:主要是想探讨现实和梦想的一些区别。可能是父亲这条线代表着现实,旺扎这条线代表着梦想。包括影片的结尾,为什么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Mtime:《旺扎的雨靴》选在影院复工的初期上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拉加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这部影片是从西宁FIRST影展走出去的,所以希望通过电影节的力量,让这部影片能走得更远。
第二是因为影院停业了这么长时间,最近才慢慢恢复。希望《旺扎的雨靴》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希望和治愈。
Mtime:今年的疫情有没有对你的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拉加华:会有影响,之前的很多工作推迟了。比如说去年拍的影片,后期一直拖到现在,还在做调色什么的。
Mtime:目前正在做的这部电影是什么类型?
拉加华:正做的这个是也一个儿童片。想做一个儿童三部曲,做成一个系列。
Mtime:《旺扎的雨靴》关注的是现实与梦想,现在这部想探讨些什么?
拉加华:主要是探讨亲情、父子关系,然后人与自然。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保护黑颈鹤的故事。
两个小朋友找到一个受伤的黑颈鹤。黑颈鹤每年要飞到云南去过冬,这只受伤的黑颈鹤飞不了了,两个小朋友就养着它。到了冬天,他们就想送黑颈鹤去云南过冬。两个小孩就骑着摩托车出发了,他们不知道这个路程有多远。然后父亲在外面做生意,一直不在家里面,知道这个事情以后立马就回来了,找两个小朋友。找到两个小朋友以后可能有一些冲突,但最后父亲还是决定帮他们一起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弥合了他们的父子关系。
Mtime:你一直在坚持拍藏语电影,藏语电影想走进市场,被更多的观众看到,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努力?
拉加华:我觉得在不失去原有的民族特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出现一些不同题材的影片很重要。
Mtime: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藏族电影都是艺术片,你未来想不想尝试一些商业类型的藏语电影?
拉加华:肯定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也得看跟影片之间的一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