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故事大全

书讯 |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1949——2023》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出版信息

书名:《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1949—2023》

作者:漆凌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11月第1版

ISBN:9787520353977

作者简介

漆凌云,男,江西宜丰人,民俗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人选,主要从事故事学、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内容简介

近七十年的民间故事研究大多围绕民间故事的多重价值而展开,在吸纳他山之石的同时也注重本土特色,形成了民间故事采录与改写、比较研究、类型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故事形态学研究、民间故事史等多重理路,呈现曲折向前的轨辙。本书在广泛搜检细读近7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论著基础上,集中对类型学、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形态学研究、采录研究、故事学术语体系展开深入分析,学术评论与学术访谈相结合,在总结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轨辙、研究实绩的同时反思当下中国故事学的困境,探寻未来故事学的突围之路。

目录

绪论

一 相关学术史综述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民间故事研究概览

一 重致用与轻学术:1949—1977年

二 回归学术本位与多元取向:1978—1999年

三 文本与语境:2000—2023年

第二章 基于高被引视角的中国当代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一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二 民间故事高被引论论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 故事类型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一 ROOT、型式与类型

二 詹姆森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三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术语体系的构建与方法实践

第四章 故事形态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一 零散译介阶段

二 初步实践阶段

三 全面译介与本土化研究阶段

第五章 刘守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述评

一 刘守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特色

二 多元共生与播化:比较故事学的困境及挑战

第六章 中国民间故事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

一 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早期译介与实践

二 难题求婚型故事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回顾

三 文化人类学派民间故事研究的特点及反思

第七章 生活故事研究述评

一 从民间趣事到机智人物故事

二 潮起与潮落:多向度的机智人物故事研究

三 契机与困境:机智人物故事研究反思

第八章 中国民间故事志的回顾与反思

一 忠实记录与慎重整理

二 从忠实记录到立体记录

三 从讲述人的生活史到心灵史

第九章 母题与中国故事学的术语体系

一 母题:影响广泛却众说纷纭的术语

二 母题再定义:故事类型学和故事形态学视角

三 搭建以母题为基础单元的故事学术语体系

结语 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何为

一 眼光向外:故事学的开放性

二 眼光向内:夯实故事学学科基础

三 眼光向下:直面当代民间故事的多重生存样态

四 本土话语、术语体系、研究范式与中国学派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专家访谈

一 刘魁立访谈录

二 刘守华访谈录

三 江帆访谈录

四 袁学骏访谈录

《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1949—2023》 “序言”

凌云博士寄来书稿《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邀我作序。早在2002年,我就有意让他以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为题做博士论文。他也为此积累了不少故事学史资料,只是当时思路尚未清晰,故暂时放弃。博士毕业后,他重新选择建国后的七十年的民间故事研究历程为研究对象,应该说从思路和深度上均有所提升。读完全书,我有以下感受与读者分享。

此书最大特色是资料翔实,论从史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民间故事研究资料,搜集了七十年来出版的故事学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借此我们能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热点话题、核心作者及学术生态,同时也对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的历程有较清晰的认知。学术史研究关键在于材料的丰富和全面,在此基础上书写的故事学史就不至于遗漏重要论著和人物,同时也会有新的发现。作者书写了故事学史上被人们忽视的海外汉学家的故事学成果,如最早用人类学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丹尼斯(Nicholas Belfield Dennys),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引入历史地理学派方法研究灰姑娘故事的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这些成果让我们对中国故事学史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故事学不仅是中国学者的故事学,还是世界故事学人的故事学。另外,作者有意将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综合起来考察,让我们看到中国故事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钟敬文、刘魁立、刘守华、祁连休、段宝林、顾希佳等学人的代表性论著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质,成为建设故事学中国学派的坚实根基。

此书另外一个重要特色是鲜明的求新意识。从研究方法看,作者独辟蹊径引入文献计量法和访谈法来呈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的丰富和多样。文献计量法能客观呈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发文数量、引用率及演进轨辙,便于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现状。调查和访谈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运用到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中并不多见。一般而言,在民间故事研究场域中,故事学人是书写主体;但在故事学史中,故事学人及学术成果成为被书写的对象,应该说这样的传统研究视角需要适度转换。我认为民间文学学术史的书写不应是书写者的独白,还应是学术史书写者与研究者的多声部合唱。作者有意识地借助访谈故事学家来呈现不一样的故事学史。他访问了刘魁立、刘守华等专家。访谈中,挖掘出许多故事学家研究民间故事中具有学术史价值的“故事”:如刘魁立研究员在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期间中对编制故事类型地图的倡导;刘守华教授“五湖四海结学缘”的来龙去脉,著作背后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语境变迁。理解其人,方能理解其著。挖掘故事学史背后的“故事”是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魅力所在。此外,故事家及故事村的发现和研究是当代中国故事学史的大事件。江帆教授、袁学骏研究员是故事家和故事村研究的代表人物。作者选择这两位作为访谈对象,从新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当代故事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借助访谈能让论著在略显枯燥的学术表述外增添了一些活力,呈现出一部有温度的故事学史。

只有理解和把握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历史,才能明确学术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故事学在内的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并非只是学术成果的呈现和脉络的梳理,而是学术意义的发现以及在反思、分析和检视的基础上重构“学术之网”。如此才能在纵向上揭示学术演进的意蕴,在横向上显露阐释和比较的旨趣。所以我历来倡导民间文学学术史的书写要有问题意识。我曾在《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中评述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是研究的模式化。作者通过难题求婚型、求好运型故事等个案的深入分析避免了学术史书写述而不评或多述少评的缺陷。借助这些个案的分析,让我们对中国故事学的演进轨迹、范式转换能够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当下故事学必须转型才能重新焕发活力。

民间故事研究史 作为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学术史的一部分,不仅是还原中国故事学的学术演进历程,还需要阐释和反思,赋予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料全新的学术意义。同时,还需要批判精神,站在思想、民族、话语权力的角度展开论述,效果会更清晰。我希望凌云博士的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日后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纸短情长,我很高兴看到凌云博士近年来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的进步。我更期待中国故事学人能早日走出困境,开创出新的研究范式。毕竟建设故事学的中国学派是中国历代故事学人的终极目标。

是为序。

万建中

2023年8月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