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很可能就是今天的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毋庸讳言,任何一所中小学都有所谓的“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展览“差生”的作业、试卷,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看到魏书生、李镇西、雷夫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
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的伤口上撒盐。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有多少人能像张德芬那样,分析出这些毛病其实是孩子在竭力逃避无颜面对的现实?而“标签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词语名称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所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的那些违法学生,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文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受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难道我们只有真切体会到了痛彻骨髓的“恨出者恨返,祸往者祸来”,才愿意睁开倦怠的眼睛,关注一下“差生”的生存质量吗?
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些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迢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