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2006年,本·斯蒂勒主演了一部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拍摄的电影,影片里他应征成为博物馆的夜班警卫,奇妙的是当夜幕降临,博物馆陈列的标本全都复活了:追逐骨头的霸王恐龙,钻木取火的山顶洞人,英姿飒爽的西部牛仔,以及为了爱情不惜被车压断身体的罗斯福。
“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部电影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特性——博物馆决不仅仅只是用来陈列冷冰冰展品的建筑物,而是鲜活、生动、生气盎然的万花筒。
知识的殿堂
在电影里,本·斯蒂勒为了妥善处理这些复活历史人物的关系,拼命地补习历史知识,而博物馆的美女解说员正在撰写他的博士论文,两人日久生情坠入爱河——博物馆不见得都是滋生爱情的温床,但它确确实实是知识的殿堂。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在西方国家已经达成共识,博物馆已逐渐从主要为专业人士服务的研究机构演变成了为大众服务的开放性学习、娱乐场所。随着人们对开放式学习模式的探索,“教育”在博物馆众多职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在现代博物馆起源的英国,博物馆已经取代教堂的地位,成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场所。英国有约2500家博物馆,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参观英国的一些绘画艺术博物馆的时候,你经常可以看到一组组的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围坐在名画周围对大师的作品进行临摹。
柏林国家博物馆馆长米歇尔·艾森豪尔说:“在博物馆,一个孩子可以观摩、探索一个近在眼前的实物展品。而这些知识通常只能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在学校的课本里。从这一角度来说,走进博物馆是补充知识的最佳途径。2010年,柏林国家博物馆就接待了34万多名学生。”
纽约是世界上博物馆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那里的百余座形形色色的博物馆犹如一组巨大的文化磁石,吸引着观光客络绎不绝地到来,每年的参观者逾千万。正如影片中络绎不绝的小学生参观团,来博物馆近距离接受教育的学生,是参观博物馆的主力军。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纽约几乎与大都会博物馆齐名,其占地10公顷,拥有22座建筑物,39个展览厅,收藏了3600万件植物、动物和矿物标本。博物馆不仅静态复原或者缩微了很多自然历史的场景,更动态地借助各种先进的影像技术,如球幕、IMAX剧院,把严肃认真的科学生动鲜活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来讲,没有什么比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009年,国家文物局对全国2300多家博物馆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庞大的博物馆从业者中只有10。6%的人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位,其中毕业于博物馆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根据约2000位馆长的回复,中国近90%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是大专、中学甚至小学毕业。即使是在一成左右的拥有大本以上学历的从业者中,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是从高校博物馆专业毕业的。而所有这些人从事的都是核心的博物馆工作,而非保安、清洁等后勤服务。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潘守永在出席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时说:“博物馆对其工作者在保护、管理和研究馆藏展品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中国在这方面的职业化水平如此之低,真令人心惊和心寒。”
这种现象在国外是不可想像的,欧美等国都在博物馆工作者的教育背景方面设定了严格的门槛。低于硕士研究生水平的人一般是无法从事博物馆核心工作的。在有着数百年博物馆发展史的欧美等地,馆长基本上都有博士学位,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20位馆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女主角在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利用博物馆的资料钻研自己的博士论文。哪怕是小小的警卫,要想有所作为也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博物馆的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化素养要求很高。
潘守永指出,中国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了各类大量珍贵的藏品,日常的维护、展示、归档等工作都需要绝对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是不可能正确管理这些物品的,更别提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向公众普及其文化内涵了。
生存之道
本·斯蒂勒惹了麻烦,遭到了被博物馆长解雇的厄运,岂料歪打正着,他为博物馆吸引来了汩汩游客,博物馆长立即又对他委以重任。欧美博物馆并不是全部都免费,但一定会想方设法吸引普通人走进博物馆。
意大利可以说是一个博物馆的王国,如果加上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城堡、教堂和名人故居等,总数则达到惊人的3000多家。意大利的博物馆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民众,其中包括延长开放时间、不定期免费开放、举办展览、与学校合作开展相关教学课程、推出家庭和团体优惠套票、出版相关书籍和组织学术研讨会等等。此外,许多博物馆还拥有自己的网站,公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博物馆的历史、藏品等进行比较详尽的了解。
法国最负盛名的几大博物馆均为国立博物馆,一般不免费,但门票收入远不及运营和修缮费用,卢浮宫每年门票收入为8000万欧元,但经营、维修费用却达到5。6亿欧元,因此政府财政支持和商业开发是主要经济来源。
在极其重视市场原则的美国,博物馆却独树一帜推行政府和民间共同赞助的双轨制,在美国,博物馆是货真价实的非赢利公益机构。美国政府通常会提供财务政策上的优惠,博物馆每年会收到捐款,只要向国税局提供合理的说明,这些收入不必交税。许多博物馆销售藏品的复制件、高品位的礼品等,多数州法允许这些商店免交或少交营业税。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经费,2006年是1。8亿美元,其中30%是自身的商业营收;26%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13%左右是会员会费;门票只占到12%。其会费与故宫博物院的私人会所大相径庭: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全国有会员12。5万人,会费方面学生45美元,普通会员50美元,最高会员费2万美元。
上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也一度有意让博物馆自食其力。但到了新世纪,思路却180度大转弯。英国文化大臣曾经表示,国家博物馆与美术馆免费开放,是政府关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英国”的承诺之一,“我们想要每个人都能够免费享受我们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的伟大收藏。”
2001年,在《增值税法》中针对博物馆特别增加一个补充条款:凡被政府指定的免费向公众开放其永久收藏的国家博物馆,返还其全部增值税。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馆,返还的增值税每年可高达200万英镑至300万英镑。
政府大概提供了70%的资金支持大英博物馆。剩下的30%来自于博物馆经营的商店、餐厅,还有捐赠,大英博物馆摆了一个箱子在门口争取募捐。此外还有会员制度,会员主要由捐献者组成。对于重要捐献者,会把他的名字写在墙上。其中一些捐赠来自一些艺术基金会。一般来讲基金会不会直接提供给博物馆艺术品,他们提供资金,然后博物馆再选择购买艺术品,这样做也比较合理,因为购买的决定权还是在博物馆。此外,还有很多渠道可获得展览所需经费,例如有相关的基金会或者由一些公司赞助等。
国外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通过基金会、财团和私人捐赠获得,跟中国的博物馆相比,它们比较注重从各个层面收集社会资金。博物馆毕竟是个特殊行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能靠门票自养的。欧美博物馆当然会利用自身资源做一些商业经营,但这些活动更可以看成是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