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1944年1月15日,希特勒任命埃尔温·隆美尔为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归西线总指挥龙德施泰特指挥。然而,命令又让隆美尔保留有一定的权限,即在入侵发生时,有权指挥第7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
3月20日,希特勒在一次高级作战会议上,把加莱确定为盟军未来登陆作战的登陆地点。在指挥权的分配上,希特勒一方面让龙德施泰特担任西线作战总指挥,一方面又让隆美尔担任法防区总指挥。他没有明确两个德军高级将领的隶属关系。
从作战角度讲,希特勒这样用人,的确是匪夷所思。从战争进程看,站在德军角度,诺曼底抗登陆作战失败,指挥关系混乱,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卡尔·冯·龙德施泰特,出身于军事贵族,家族中,军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800年前,换句话说,800年来,家族里每一辈都有当兵的人,即使希特勒也让他三分。在德军26个元帅中,他是唯一可以不摘手套和希特勒握手的。然而,这个人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格。他精于装甲战,是纳粹德军闪击战的最早实践者。1939年的德波战争,他指挥南方侵略军群,仅用30天的时间占领波兰。可是,这个人从来没有上过坦克,他受不了坦克肮脏的油腻和刺耳的噪声;他精于计划,善于“先计划,后冒险”,有魄力、有胆识,可是,他很少深入部队,对于视察部队、鼓舞士气之类的做法嗤之以鼻。这个人戎马一生,但是,生活非常考究。
龙德施泰特和其他军官不一样,瞧不起比他年轻15岁的隆美尔。论出身,隆美尔不过是中学校长的儿子,顶多算个中产阶级;论经历,隆美尔不过是童子军,有一股子勇敢罢了,根本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
隆美尔也没有把龙德施泰特放在眼里。在德军中,隆美尔是少数几个曾经与美英军队作过战的高级将领。隆美尔对龙德施泰特那种豪华的贵族派头非常看不顺眼,甚至为了不让参谋部的人受巴黎声色犬马生活的影响,他将指挥机关搬出去,到远离内区的村庄办公。
由于两个人性格、出身截然不同,他们产生了严重分歧。龙德施泰特认为,对付盟军的登陆作战,地雷场与抗登陆障碍物毫无价值,“大西洋壁垒”也不会有多大作用。他主张依靠大量步兵和装甲快速预备队,将其配置在离海岸线一带相当远的后方,以便在入侵之敌组织好登陆场后,立即进行机动反击。
隆美尔则坚信“大西洋壁垒”的作用。他认为应该有一定的防御纵深,特别重视地雷场和障碍物的作用。在隆美尔的作战计划里,对盟军的防御有四道,一是水下雷区;二是抗登陆障碍物;三是由筑垒炮和机动炮组成的“大西洋壁垒”;四是准备参加抗登陆作战的步兵师和装甲师。
两个人的作战计划有分歧,如果指挥关系明确,还有一道减压阀。可是,希特勒让隆美尔有临机处理战场事务的权力,使得德军在作战部署上没有制约。
问题在于,希特勒为什么这样用人?
从德军作战后期的人事情况分析,大概有三个因素:一是希特勒在用隆美尔的问题上,有些迟疑。希特勒有一句比较中肯的评价:隆美尔是一个骁勇精悍的战士,却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希特勒想给隆美尔挽回声望的机会。就是在这个复杂矛盾的心理下,希特勒重新起用隆美尔,形成这样一种心理:不用,不甘心;用,则不放心。
另一个因素,出在龙德施泰特身上。
希特勒信任这个老帅,但是,龙德施泰特没有和美军作过战。希特勒想让隆美尔辅助这个老帅。他又怕龙德施泰特多心,特意让最高统帅参谋长凯特尔到巴黎,告诉龙德施泰特:“隆美尔来你这里,并不是想撤换你,而是帮助你(希特勒用的原话叫‘研究问题’)。”
希特勒说:“即使你身体不行,打算让位,也不是隆美尔接位,而是克鲁格。”这样一来,反而弄巧成拙。
第三个原因在希特勒自身。
战争后期,希特勒开始担心军队内有人反对自己。他不得不防。所以,通过这样的人事安排,他让前线高级军官相互掣肘。
综合上述几个因素,希特勒作出了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人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