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晋书·乐广传》里有个典故叫“潘文乐旨”,说的是乐广善谈,却不擅文笔。他想辞去河南尹之职,就请潘岳代他写奏表。潘岳说,我得知道你的心意啊。于是,乐广就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给潘岳听了。潘岳将他的话编排整理一番,就成了一篇优美的奏章。时人都说:“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各取所长、相得益彰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要落到实处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人与人合作共事,远非写文章那么简单。从团体内部经常遇到的问题来看,人与人的契合更难。人因个性而存在,现实中并无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人的个性一旦成型,只要与他人发生交集,就会显现出来。尽管通过修养可以有所抑扬,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比如说配班子,不论是军队还是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人选都要考虑性格因素。两个一把手如果合不来,这个班子的战斗力必然会受影响。正因为如此,通过协调配伍,优化组合,避免冲突,形成良性互动的人际环境,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家喻户晓,将相和的典故深入人心。当时的赵国,因一块小小的和氏璧而引来了一个大麻烦。秦国书面上允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实际上那只是个空手套白狼的幌子。赵国人深知,和氏璧一旦交给秦国,十五座城池就会化为泡影。可如果不答应,等待赵国的恐怕就是刀兵之灾。面对强秦,赵国急需一位智勇双全的人出使秦国,从外交上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紧迫关头,蔺相如登场了。他不仅据理力争,让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在后来的渑池会上,蔺相如再次与秦王斗智斗勇,挽回了赵王的颜面和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官位在大将廉颇之上。这样一来,廉颇不高兴了,千方百计地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则以大局为重,一再避让。他深知,秦国之所以不敢找赵国的麻烦,是因为自己与廉颇之间没麻烦。如果计较个人恩怨,窝里斗起来,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难。蔺相如的大度最终赢得了廉颇的敬重,二人冰释前嫌,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在任何组织系统中,绩效的高低固然同能人的多寡有关,但却不是能人能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他们合理搭配,使之长短相济,优势互补。只有在配合默契的群体中,个体的能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正常发挥。或者说,人与人的契合程度越高,这个群体的发展前景就越好。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能量大的人往往是个性突出,棱角分明。倘若搭配失当,相互掣肘,不仅会造成内部摩擦,带来管理上的麻烦,而且会释放负能量,恶化人际环境,降低工作效率。“窝里斗”现象的发生,受伤的是当事者本人,损害的却是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战国时期的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大有荡平天下之势。长平大捷之后,范雎唯恐白起功高威重,超过自己,就说服秦昭王命令白起停止攻赵,致使秦国失去了乘胜进军的大好时机,在后来的战事中屡屡败北,迟滞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当秦昭王再令白起领兵扭转败局时,却被白起以不宜出兵为由而拒绝。范雎乘机进谗,最终断送了白起。
因能人之间不合造成内耗以致伤了元气,贻误大局,教训尤为深刻,让后来人不胜感慨,从而认识到:在人才的配置上,倘若不能促成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就要力避“一山二虎”“二马同槽”的内耗结构。于今看来,李嘉诚未雨绸缪,准备让李泽钜、李泽楷各立门户,柳传志将联想集团一分为二,让杨元庆和郭为各自领军,应该说也是出于“分槽养马”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