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世界十大经典音乐剧是什么啊?
只知四大音乐剧1《 《猫》国作曲家安鲁劳伊德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
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
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 M emory)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2〈歌剧魅影〉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
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
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
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
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
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附: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 剧情简介: 《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韦伯的经典之作,四大音乐剧之首,被奉为音乐剧的代表。
改编于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
它在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有名的小说,但是在二十年代,它却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
即使是中国,解放前也有一部《夜半歌声》是根据此书改编的,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本来是一个可怕的故事,韦伯却把Phantom写成了一个有知识有灵魂的,优秀的建筑师、作曲家、魔术师,他的悲剧是爱上了美丽的Christine。
与之前的导演相比,韦伯笔下的Phantom多情、邪气、才华横溢又专一,生活在黑暗的另一个世界。
在音乐剧里的Christine既深爱着Raoul,但也被才华横溢的Phantom,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与神秘,所吸引。
这样华丽刺激的恋情,也许是所有女人的幻想。
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得不知多少尺的地底,漆黑水面上的小船,船头上站着的黑披风白面具的神秘客,恐惧和渴望,刺激又浪漫.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了。
莎拉.布莱曼的高音和克劳福德华美的中音完美结合,歌者激情澎湃,听者波涛汹涌,营造了阴森紧张气氛。
另一首是男声独唱《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很经典,克劳福德用低缓的声音慢慢地倾诉着恋爱时心理改变,温柔细腻,伤感期待。
3〈悲惨世界〉 改编自雨果同名文学巨著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国人阿兰·鲍伯利和米歇尔·勋伯格,都曾是音乐剧的狂热歌迷。
1971年,两人在纽约观看了韦伯的音乐剧《万世巨星》,由此萌发出创作一部史诗风格的音乐剧的想法。
两人从韦伯的经典音乐剧《万世巨星》和《艾维塔》中汲取了相当多的灵感,令其既有史诗般的壮丽,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华。
1978年,鲍伯利和勋伯格在巴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1980年秋,长达两个小时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首演。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击和马戏表演之间,并在上演后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场。
哀叹之余,曾经把《猫》成功包装上音乐剧舞台的英国著名演出制作人麦金托什找到了鲍伯利和勋伯格,下决心要把《悲惨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汇。
三人一拍即合,6年后,重新包装后的《悲惨世界》落户百老汇,并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
作为一部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聘用的演员总数为421人,幕后的员工更高达1633人。
该剧之所以能连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真切感人外,演员的专业、音乐的动人以及场景的变换等,也都是引人入胜的原因。
例如主角冉·阿让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再者,《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
4〈西贡小姐〉 1989年制作的类似《蝴蝶夫人》故事的音乐剧。
故事发生在越南战争中,讲述了一个美国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的恋情故事。
曲作家 Claude-Michel Schonberg 和词作家 Alain Boublil 在是看到一张照片之后得到的灵感。
照片上是一个越南女孩正要登上从胡志明市飞往美国的飞机,去见她从未谋面的曾经在越南当兵的父亲。
女孩的母亲握着她的手,知道她一去就再也见不到她了。
Schonberg 和 Boublil 觉得母亲的沉默和女孩的泪水表现了由战争摧毁的相爱的人们的生活。
世界十大经典歌剧全剧
【第1句】: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莫扎特曲。
写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
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第一与第二部改编而成。
178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初演于维也纳。
剧情: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
生性浪漫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
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马契丽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
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冒犯他。
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所不能为和不敢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罗西娜面前为自己种种不名誉的行为陪罪。
苏珊娜自己通过斗争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在广泛运用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来刻划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运用管弦乐队来完成最多样的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剧中费加罗的咏叹调是一首流传极广的男中音独唱曲,带有三段体分节歌性质。
前段于铿锵有力的音调中,具有动听的歌唱性;中段加强了宣叙色彩,固定音型的反复出现,与乐队对话似的短乐句的运用,使雄壮中露出俏皮幽默的特性。
第三幕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先后出现两个声部交叉以及歌唱与乐队的补充性对比,最后声部交织形成三度叠置,使这一旋律优美、交叉巧妙的二重唱成为置公爵就范的不露端倪的重要唱段。
第二幕公爵的男侍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叫爱情》,以诙谐的手法把他幻想爱情但又得不到爱情的复杂而奇妙的心情刻划得十分生动,至今仍传唱不衰。
烘托喜剧的欢乐气氛的序曲,常被单独演奏,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材料虽然不是来自歌剧中,但是不难从中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第2句】:阿伊达(四幕歌剧) 阿伊达(四幕歌剧)埃及总督帕哈为庆祝1869年峻工的苏伊士运河工程约请威尔第创作。
原著贝伊,由基斯兰佐尼据罗科尔的法文本译成意大利韵文。
剧情:在埃及法老时期,埃及军统帅、青年勇士拉达米斯奉命率军迎击埃塞俄比亚军入侵。
他的恋人阿伊达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纳斯罗的女儿,因战败被俘,隐瞒身份,在埃及公主安涅利斯身边当一名女奴。
拉达米斯的出征,使她处于极度矛盾中。
公主也爱着拉达米斯,看到他和阿伊达之间的爱情,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折磨阿伊达。
拉达米斯凯旋归来,并将阿伊达之父俘获。
为嘉奖他的战功,埃及王把公主许配给他。
但拉达米斯只爱阿伊达,阿莫纳斯罗利用这一点,用计从他口中探得重要军事情报后逃走了。
拉达米斯被判为叛国罪而等待处死,阿伊达在地下石窟中等着他。
最后,这对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剧的悲剧使命。
该剧一开始的拉达米斯浪漫曲,前段是宣叙调,雄壮果敢,间以铜管辉煌嘹亮的伴奏,显示这位青年统帅的英武挺拔;后段是咏叹调,旋律热情奔放,抒发他对阿伊达炽热的爱情。
第一幕终曲祭司们的诵经合唱,运用增二度音程的特殊进行,充满奇异而迷人的东方色彩。
第二幕中公主与阿伊达的二重唱,把公主的妒忌、傲慢和机灵诡谲,以及阿伊达纯洁、真挚和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栩栩如生。
第三幕阿伊达的浪漫曲,乐队先后奏出阿伊达的主题和带有异国情调的乐句,勾起她对故国的怀念。
第四幕公主与拉达米斯的二重唱,把公主对拉达米斯由恨而爱,转而祈求、悔恨的内心转变过程极为成功地描绘出来,是所有歌剧中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最有名的唱段
【第3句】:茶花女(四幕歌剧) 茶花女(四幕歌剧)作于1853年,威尔第曲。
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
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
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
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
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
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
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
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
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
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
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
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第4句】: 费德里奥(二幕歌剧) 费德里奥(二幕歌剧)贝多芬曲。
约瑟夫·宋雷特纳和乔治·特雷契克根据尼古拉斯·布约利的剧本改编。
1805年初演于维也纳。
剧情:贵族唐·弗洛列斯坦因反对暴政而身陷囹圄,政敌皮查罗阴谋将他慢慢饿死在狱中。
弗洛列斯坦的妻子利奥诺拉为营救丈夫,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混入监狱,充当狱卒的助手。
由于她的照料,弗洛列斯坦幸免于死。
最后,当正直的国务大臣将来查监,皮查罗惧怕阴谋败露而决意亲自杀害弗洛列斯坦时,费德里奥奋然举枪保护丈夫,使皮查罗不能下手。
随即,国务大臣到,费德里奥明示自己的身分,并为丈夫申诉冤情,终使沉冤昭雪。
歌剧共有四首序曲,其中三首取名为《利奥诺拉》,一首为《费德里奥》。
《利奥诺拉序曲》第三首,是运用主题材料与结构概括地表现歌剧内容的第一部伟大的序曲,是全歌剧的缩影,也是当今歌剧序曲中著名的一首。
开幕前奏的《费德里奥序曲》紧扣全剧主题,突出表现了女主人公利奥诺拉的英雄性格,歌颂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不屈精神。
序曲的引子以两个对比的音乐形象——利奥诺拉的果断、刚毅的动机和弗洛列斯坦的悲叹音调——的交替更迭作为开端,接着由弦乐的震音和弦,烘托出牢狱中阴森、不祥的气氛。
继而,呈示部出现了英雄性格的第一主题,刚中见柔,显示出女主人公乔扮男装后的精神风貌,在乐队全奏后,机智而富于动势的第二主题陈述出来 从中仿佛看到了她为援救丈夫而勇敢行动的矫捷身影。
展开部以第一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
轻柔缠绵的音响,显示出主人公的女性柔情,生动地刻划了利奥诺拉与弗洛列斯坦之间深挚的爱情。
随后,呈示部的主题到再现,引子中两个对比的音乐动机复出,但已不是绝望的呻吟,而是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在胜利时刻悲喜交加的复杂心理,并在胜利凯旋般的辉煌音响中结束。
歌剧的声乐也很出色,如第一幕中,当利奥诺拉在暗中得知皮查罗要杀害自己丈夫的阴谋时,情绪异常紧张,唱了一段富于戏剧力量的宣叙调,很好地表达了她的愤慨情绪。
接着又唱了一段美丽、动听的咏叹调《来吧,希望》,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
【第5句】:浮士德(五幕歌剧) 浮士德(五幕歌剧)古诺曲。
剧本由巴比亚和卡雷根据哥德的同名诗剧改编。
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
剧情: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是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
魔鬼梅菲斯托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姑娘。
浮士德允应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英俊少年。
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德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
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遗弃了。
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
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
浮士德见此情,深感震惊,进入牢房要带她逃走。
但垂死的玛格丽特已不认得他。
这时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灵魂,而天使引导玛格丽特进入天国的歌声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脱。
音乐成功地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各种性格。
如第二幕开场合唱后出现的瓦伦丁的《全能的上帝,慈爱的上帝》,是一首带有宏伟庄严性质的咏叹调。
第三幕是重要的抒情场面。
一直爱着玛格丽特的西贝尔以圆舞曲节奏作为支柱的浪漫曲《请你告诉她》,充满着温柔和抒情的美。
而浮士德所唱的咏叹调《纯洁的小屋,向你致敬》,是一种景仰和忐忑不安的复合感情。
玛格丽特的性格在叙事曲《从前有位图勒王》中表现得很朴实,而在花腔女高音都喜爱唱的《珠宝之歌》这首豪华的圆舞曲式的咏叹调里,则显得情不自禁和虚荣。
第四幕中的《士兵进行曲》,是瓦伦丁与士兵出征归来时唱的,豪迈雄壮,富于动力和生气,反映了士兵胜利凯旋时的喜悦心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第6句】:蝴蝶夫人(三幕歌剧) 蝴蝶夫人(三幕歌剧)晋契尼曲。
伊利卡和贾可萨根据贝拉斯可剧本改编。
1904年 2月 17日首演于米兰。
剧情: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称“蝴蝶姑娘”,为了爱情而背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委身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
婚后不久,平克尔顿随舰回国,一去三年杳无音信。
巧巧桑于艰难中深信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的怀抱。
平克尔顿回国后却另有新娶,早把蝴蝶夫人置于脑后。
当他偕美国夫人重登长崎时,悲剧无可避免的发生了:穿着新婚礼服彻夜苦候的蝴蝶夫人终于明白了一切,她交出了伶俐的儿子,当平克尔顿来到时,吻剑自尽了。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
普契尼在音乐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
在第一幕的结尾,平克尔顿与蝴蝶夫人举行婚礼后,有一段抒发爱情的二重唱,旋律优美动听,流畅悦耳,其中蝴蝶夫人纯洁、温柔而又胆怯、羞窘的感情,交织着平克尔顿充满着强烈情欲的绵绵情话,融化成一种共同的激情,最后,在明朗热情的爱情主题的音响中结束。
第二幕当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不相信他还会回来,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一面向她解释,一面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丈夫乘兵舰归来的幸福情景。
她面向大海,深情地唱出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
这里,作者运用了朗诵式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
特别是当蝴蝶夫人唱到“谁来了,谁来了”以后,曲调由平稳的2\\\/4拍转入急促的4\\\/8拍,音调和咱词渐趋密集,几乎近似富于表现力的滔滔说白,形象地勾画出她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而真挚的心情。
这种宽广而优美动听的旋律与富有表现力的近乎说话的声音相交叉,形成普契尼歇剧的一种特有的风格
【第7句】:卡门(四幕歌剧) 卡门(四幕歌剧)比才曲,作于1872年。
梅尔哈克和阿勒维根据梅里芙的同名小说改编。
1875年初次演出于巴黎。
剧情: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个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
她爱上了军曹霍赛,运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网。
霍塞不但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与人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后来甚至与上司祖厄加少校拔刀相见,不得不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
但此时卡门却早已与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海誓山盟了。
于是导致霍塞与埃斯卡米里奥之间的决斗。
决斗中卡门又明显地袒护斗牛士,更使霍塞难以忍受。
随即盛大而热烈的斗牛场面开始了,正当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的胜利而欢呼时,霍塞找到了她。
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他的爱情,最后终于死在霍塞的剑下。
这是一部以合唱见长的歌剧,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
其中烟厂女工们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群众欢度节日的合唱欢快热烈,色彩缤纷。
歌剧着力刻划了女主人公卡门鲜明而复杂的性格。
剧中描写卡门的主导动机,又称为“命运动机”,这个具有匈牙利或吉卜赛音阶特征(包含两个增二度)的动机贯穿于全剧,在关键处不断地预示或点明这部歌剧悲剧的结局。
第一幕中卡门所唱的哈巴涅拉《爱情就象一只不驯服的鸟》,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
它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反复,调性游移于同名大小调间,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
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亚舞曲带有咏叹调性质,以鲜明活泼的节奏、热情而又带有几分野气的旋律,进一步展示了卡门泼辣的性格。
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答谢欢迎和崇拜他的群众而唱的一首歌。
它采用单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与分节歌的结合,雄壮的音调,有力的节奏,宛若一首凯旋的进行曲。
第三幕占卜一场,卡门与两位女伴的三重唱,对卡门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划。
歌曲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对比的几个插部,调式、调性和节拍都与主部形成对比,而由卡门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这些无情的纸牌,总告诉你死
”这深沉而哀伤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揭示出卡门的悲剧命运。
第四幕终场的二重唱,卡门音调冰冷和坚定的语气,与霍塞先是热烈,转而祈求,最后绝望的旋律形成尖锐对比,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剧力量和强烈而紧张的戏剧性。
这部歌剧是近百年来各国上演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第8句】:普契尼:图兰朵 这部3幕歌剧据意大利剧作家戈齐(CarloGozzi,1720—1806)的5幕同名寓言剧,由阿达米(Giuseppe Adami)与席莫尼(Renato Simoni)撰脚本,作于1921—1924年,逝世前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阿法诺续成。
其故事素材似乎取自17世纪末介绍到欧洲的波斯《仙女之箱》。
此剧1926年4月5日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指挥为托斯卡尼尼,首演之夜,剧情到第三幕柳儿自刎时,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对听众说:“就在这里,普契尼放下了笔。
”全剧首演为次日。
【第9句】:弄臣(四幕歌剧) 弄臣(四幕歌剧)威尔第曲。
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
1851年首演于威尼斯。
剧情: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
公爵年青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有关朝臣们的不满。
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娟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
朝臣们为了对利哥莱托施行报复,用计把吉尔达抢去,献与公爵。
利哥莱托为此悲愤至极,顿起杀心,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
黎明前,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里面却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
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是意大利歌剧中最杰出的两首四重唱之一
【第10句】:魔笛 魔笛。
这是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使民间歌唱剧得以提高的一部重要作品。
剧本出自共济会员施坎奈德尔和基塞克之手。
1791年初次演出于维也纳。
剧情:埃及王子埃米诺为巨蛇追赶,危急中被夜女王的三个嫔妃所救。
夜女王让王子看自己的女儿帕米娜的像片,使他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并诳称帕米娜被伊西斯神庙大祭司萨拉斯特罗拐走,答应只要王子救出帕米娜,就把女儿嫁给他。
埃米诺接受了这一使命,随身携带夜女王所赠魔笛一支,另有快乐的捕鸟人巴巴基诺手执串铃从旁相助。
他们在象征光明的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下,经受了种种考验和曲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埃米诺和帕米娜幸福地结合,巴巴基诺也找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情人巴巴基娜,而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终于被赶走。
关于音乐剧的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音乐剧有五大特征:一是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二是现代性,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并采用多种现代舞蹈语汇以及先进的舞台技术。
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
四是灵活性,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
五是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歌剧重音乐、轻剧本不同,音乐剧首先要求剧本的高质量;音乐剧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以及表达词义曲情的诚挚动人;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歌、舞、剧“鼎足三分”;与歌剧的跳跃式舞台叙事法不同,音乐剧属于传统型,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追求故事的有头有尾;在叙事节奏上却属于现代跳跃型,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
音乐剧作为一个西方剧种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被引进的时间不过短短20多年,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启蒙阶段。
青年作曲家总结写音乐剧的感觉时说:“音乐剧必须是最的体现。
”剧导演信洪海说:“我非常认同一个关于音乐剧的说法,那就是‘音乐剧是一种视听的轰炸。
’” 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的,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
1927年,隆·的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
从以、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我该怎样写欣赏音乐剧的感受
音乐剧就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的形式,结合了 歌唱、对白、表演、舞蹈。
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 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音乐剧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之 处, 它对歌曲、 对白、 肢体动作要求都比较高。
音乐剧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很流行, 特别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
通过对音乐剧的欣赏,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剧艺术的基 础知识, 感受世界经典音乐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体验音乐剧综合性的艺术文 化。
更重要的是,音乐剧表演揭示了生活的本源,让我们在里面探寻悲喜人生, 感受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情感, 让我们品味音乐剧人物情感下的大师人生。
近些年 来, 音乐剧凭借其悦耳动听的旋律、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夺人眼球的舞蹈美吸引着 越来越多音乐剧爱好者。
总而言之,当我们对音乐剧进行欣赏时,我们要有深层 次的的觉悟, 因为音乐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反 映的生活本源和悲喜人生。
如何写音乐剧剧本
原创
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
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日本的,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
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
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
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
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
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
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
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
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
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
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
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
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
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
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
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
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
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
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
8(R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
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
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
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
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
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
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
(“文硕创意音乐剧”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第二,音乐剧的潜力---音乐、唱词、舞蹈、美术、灯光是用来说故事的,故事在哪里
各个方面是不是都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剧是“戏剧”,不是以故事串连的“音乐”,音乐和歌曲是这出“戏剧”里的台词,舞蹈是这出“戏剧”里的动作,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成“音乐”剧,而不是音乐“剧”。
通俗地讲,歌舞必需和故事“有机地”结合,这是第一优先顺位。
任何一部音乐剧作品的歌舞呈现,必须有戏剧理由,必须非常自然地揉进剧情,非常有机地整合在故事中:需要用舞蹈来推动剧情的地方,才能让演员把大腿踢起来,需要有歌曲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地方,才能让演员张嘴唱起来,否则,就是矫情、做作。
是导演大卫·麦瑞克(David Marrick)将维尔德(Thornton Wilder)于1954年创作的(The Matchmaker)搬上音乐剧舞台的一部经典音乐剧。
是一部比较传统的模拟作品。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世纪之交的时间和纽约这个地点正好都同音乐剧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
故事中的喜剧色彩和浪漫气氛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它又在现实中得到了提升,而它深刻的内涵和适应舞蹈和音乐设计的情节为它进军音乐剧舞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它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需的各种要素,而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创作手法上由许多过人之处。
与众不同的开场就深深吸引了观众。
以往的音乐剧开场总是先有一段对白或者旁白,然后才进入演出。
而却采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它没有对白,直接由音乐和舞蹈引出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
随着舞台大幕的拉起,一群舞蹈演员摆着一个贺年片的造型出现在舞台中央。
随着她们演唱起“邀请多莉”(Call on Dolly),整个如同电影定格一般的舞台随之活跃起来。
这一开场也表明了本剧的风格:世纪之交的优雅和氛围。
第三,故事的呈现---剧本;情节如何
角色如何
时代如何
地点如何
第一点里的那些基本元素是怎么被安排来推展情节、讲述故事、介绍角色、交代时空背景
音乐剧的叙事元素(剧本、唱词、音乐、舞蹈和舞美)一定要贴近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角色、我们所设计的历史情境,作品才会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含蓄深沉、浪漫惬意,若想模仿、参考、效法其它的成功作品,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地学习其他名剧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摹仿人家的作品。
“整合性”作为音乐剧舞台创作的核心理念,区别于其他的舞台剧思潮,有其独特的艺术意义和审美价值。
“立体戏剧性”,就是要把戏剧性作为音乐剧各种元素展开的根本前提。
我们一旦在创作思维中带有过分媚俗成分,带有强加于人的非自然歌舞,就会出现不协调。
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不了本来的音乐剧美学价值,而且这种差异巨大的戏剧情境与叙事元素之间的突然切换,反而阻断了音乐剧的审美流程,从而影响观众对于规定情境的投入,甚至导致观众对于音乐剧这种独特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
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于1951年创作的。
据说该剧的创作缘起于他们的夫人,在她们于1944年阅读了格特鲁德·劳伦斯的小说后,把这部神奇的作品推荐给了她们的丈夫。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剧讲的是暹罗国(古泰国)国王与他来自西方的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故事。
通过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妇女地位等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剧本中,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有很多的主题来发挥:文明对野蛮,专制对民主,国王和平民的传奇爱情,东方和西方等等。
这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音乐剧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首演后的连演次数达到了1246场。
首演时出色地扮演了国王的尤伯连纳因为表现出色,扮演国王的次数达到了4625场。
还一举夺得了1952年的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4项托尼奖。
于1951年评论道:“它为音乐剧舞台设置了新的更高的标准。
”1998年的则认为“体现了音乐剧的本质,它完美地将戏剧、音乐、舞蹈和舞台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着观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 第四,好的剧本尽管题材多样化,古典或现代,国内或国外,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CONCEPT”贯穿全剧,这样,所有的歌舞才会有主题依托,形成一股势,带动歌舞往前滚动,否则,歌舞就会像掉线的珍珠,散落满地,没法完成歌舞叙事任务。
当“CONCEPT”和题材匹配成对了之后,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很妙的解决方法。
是“关于”猫群,猫群的展览,除猫秀以外,没有其他更深的意义。
《屋顶上的提琴手》是“关于”生命的延续、文化的延续。
生死循环、日落日出,都紧扣这个主题。
KK`FBb 《芝加哥》是“关于”颠覆,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一切社会标准与价值观都“anything goes”了,于是翻天覆地大玩特玩一场。
第五,有哪些对比
对比在哪里
是否拉出了张力
是缤纷细致的精品,还是眼花缭乱的大锅炒
对比才有创造的张力。
每部音乐剧的诞生,应该设计一些有戏剧张力的对比技巧。
韦伯在创作音乐剧《耶稣巨星》时,巧妙地将当时英国人对摇滚巨星的顶礼摩拜引向对耶稣的狂热;相对于张学友《雪狼湖》个人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和三宝《金沙》群星演唱会式的音乐剧,《MAMMA MIA》的处理就要好得多,该剧使用ABBA的歌曲演唱贯穿全剧,但在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观众: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场演唱会。
我们在《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剧本中设置了不少非常诗意的对比技巧,相信观众欣赏完电影以后,会有余味无穷之感、感人至深之叹。
比如,我们之所以把“梁祝”戏中戏的段落加强是因为: 1)这部电影是关于四个年轻人投身音乐剧艺术的后台故事,所以这群人在后台的努力必需转化到“前台”让观众看到, 让我们被感动! 所以,所有的热情和心血才不会有白废了的感觉。
2)这部电影的主线是绝症美少女得了先天性软骨病,最后健康受损死掉的故事。
对应的戏中戏故事是梁山伯祝英台, 关键点是“化蝶”。
把“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不朽”两个关键再从中拉出,以戏中戏的祝英台--肉体死亡然后化蝶不朽,和戏外的青青--肉体死亡但是艺术作品永远流传这两个故事线对照。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强调的是“化蝶”、“成全”、“祝福”、“自在”和“超脱”这些意象, 而不着重肉体的死亡和对命运的搏斗。
后面两个母题太敷浅,那是洋人才会关心的议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会出现像“梁祝”这类的神话故事,就是因为我们晓得从“肉体的死亡”出发去达成“精神的不朽”。
在我们的剧本里, 故意不让青青的尸身在葬礼中露面, 就是这个缘故,因为要强调的是“精神超脱”,所以让蝴蝶从戏院(青青的第二故乡)飞出天外,飞回牟尼寨(青青的第一故乡)。
正因如此, 结尾画面--前景是戏院内部,背景是蓝天白云--这样的设计才有道理,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花招而已。
总之,我们想强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和人生舞台是不可分的整体。
第六、我们还必须分析细节、层次、结构、诚意
对细节是否注意
是否有清楚的层次
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结构
是否有制作诚意,还是财大气粗
音乐剧是一个针线活,不仅需要工笔技巧,更需要团队的紧密协作---不只是分工,还有合作。
剧作者和唱词创作者联合从剧本里找出可以安插歌曲的地方,并且协调好哪些戏剧元素由台词讲述、哪些戏剧元素由歌曲表达,用什么样的风格、透过哪一个角色,该讲多少,是明着讲还是隐晦着讲;然后跟作曲家合作,设立好某个角色、某个情境,或整体大格局的情绪氛围和节奏、情调,分头工作,再回头整合、协调,彼此脑力激荡。
每一个歌舞风格的出现,都要给出一个有力的戏剧理由。
我们《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创作团队在设计青青在剧院试演的段落时,把时间点设定在“青青即将毕业的前夕”,所以青青、兰兰、小莉,以及其它舞蹈学校的学生,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运用视觉效果做出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百老汇”,也就是在电影里的这个城市(没有点明是北京或上海,只暗指是一个大的商业城市),这里是聚集商业剧场的特定区域,有好多家大型、小型戏院和夜总会等,每天晚上都上演各式各样的不同表演,有中国杂技、戏曲、现代话剧、革命样板戏、芭蕾舞、流行歌剧,以及现代音乐剧,一如纽约百老汇剧院特区一样!所有这些,我们没有在剧本里特别强调,只是创作团队晓得,然后请导演在似有若无之间透过摄影机把这个幻想衬在剧情背后,这招在文学里叫作“不写之写”。
我们一个字都没有描述,但是观众可以在隐约之间“感觉”到剧场的那份魔力所在。
如果欠缺了这个宏大的“背景”,青青等人寻死寻活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还玩了一次双关,让皮蓬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奇怪的形状(如三角形、椭圆形等),俯视着“中国百老汇”的华灯点点,然后,整间办公室的所有东西统统都是紫色的
我们甚至在这里用了一个实例,这就是百老汇名制作人David Merrick的例子,他的办公室是椭圆形的,然后全部是红色的,大红色的
红桌子、红椅子、红沙发、红窗帘,全是红的,窗外就是他的百老汇大街。
我们让皮蓬的办公室全部是紫色如何。
当然,墙上要挂满皮蓬制作的戏的海报。
3,经典案例分析} 在打破传统的陋规方面,小哈姆斯坦可以堪称典范。
他力主破旧立新的创作理念,其将近40年的创作实践为众多的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在《俄克拉荷马》的首演时,当剧幕一拉开,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近乎千篇一律的出场方式:一些漂亮的女子群舞,以衬托主角的出现和主角的演唱。
它的开场是一个农女在干活,与此同时,舞台之外一位男高音直接将《啊!多么美丽的清晨》这首优美的歌曲送给观众。
这个简洁而又真实自然的开场不仅为剧情的滚动节约了时间,而且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尽管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当时却是从持续了几十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天上人间》在百老汇的经典地位是由诸多方面决定的,其中著名的“板凳戏”对于该剧地位的奠定功不可没,这段戏分也成为音乐剧剧本创作方面的不可多得之作,有必要对之进行单独的鉴赏和品评。
“板凳戏”指的是剧中男主角——比利与女工茱莉的爱情场面(两人围坐在花树下的板凳,史称“板凳戏”-“bench scene”)。
小哈姆斯坦以背景音乐、台词、歌曲三位一体的方式,融铸成这个近二十分钟的段子。
整场“板凳戏”交织着歌咏式的台词(不是别扭的歌剧“宣叙调”,而是与词句、语气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旋律”)、诗化但不矫情的对白,以及小哈姆斯坦最著名的“不说‘我爱你’的情歌二重唱”——“假如我爱你”(If I Loved You)。
这对心境明澈却刻意迂回曲折的小情侣相对唱道:“假如我爱你,我会如何如何……”“……但那是‘假如’-假如我爱你”。
音乐剧自始发展至“板凳戏”,对白与歌曲的发展达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即便以现代眼光审视,整段“板凳戏”的艺术成就仍是无与伦比的。
这段“板凳戏”在整个戏中勾兑出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的一次爱的对话,探讨了爱的含义。
比利在初次见到勤劳朴实的工场女工朱利时就不禁感叹道:“你这个奇怪的女人,朱利·乔丹”,而这一道白也反映出比利生性浪荡不羁的个性。
在整个“板凳戏”的发展线条中,比利的这一个性表露无遗,而与这段“戏”发生之前比利的生活态度(与木马娱乐场的主人穆玲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了呼应与形象的吻合,事实上也造就了他对于朱利的爱更加直接、大胆而坚定,甚至带了几分调侃;而朱利这样一个纯朴的工场女表露的却是对爱情的几分期待与羞涩,在面对与自己人生观截然不同的爱慕者时,她的爱似乎变得如此的梦幻、朦胧与不确定(如她唱道:“不久哪天,你会去的很匆忙”)。
两种不同思绪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爱”时,产生了一种看似美好、甜蜜,实则矛盾的微妙冲突。
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得出了一个其实不确定之因素“If I loved you……
”。
但是,这段戏在全剧中看来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假如有一天他或者她在离开另一半时爱会变得如何不确定,而更加关注于关于爱的深层关系----爱的精神的延续。
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的人,在面对真爱时,都会将这一份珍贵延续下去,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不会孤独”(这是全剧歌曲的尾声部分,影射了该剧后半部的结果,同时做到了主题的延伸)。
由此看来,这段“板凳戏”在整出戏剧发展中起到了对“起”的印证---“承”,对“合”(剧的结尾)之前的“转”折这一发展的过程与地位。
“板凳戏”可以说是小哈姆斯坦和罗杰斯出色配合的写照。
与这段男女主角长达20分钟的对手戏对应的是一大叠长约数十页的乐谱。
为了达到对话可以实时入歌的境地,罗杰斯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调整这些“对话歌”的旋律,以求符合自然声调和台词之抑扬顿挫,小哈姆斯坦同样花了很大的工夫先让两人对白渐趋诗意而优美,不自觉地带入诗歌般的韵律,然后到达戏剧临界点,让罗杰斯的旋律转承戏剧张力,主角开始唱歌。
这样的努力可以说消弭了音乐剧场让许多不懂欣赏的观众最诟病的一点——觉得歌曲是硬放在此处,与剧情毫无联系。
很可惜,这段美学历程在电影版本中没有看到,只存在于一些黑白电视现场综艺节目的录像数据中。
〔出处:Rodgers and Hammerstein研究专著〕 《天》剧最令人回忆的,除了那段经典的“板凳戏”之外,第一幕结尾前的高潮戏“独白”(Soliloquy)也值得分析和回味。
这段长达七分钟的独唱不仅展现了罗杰斯天才的创作才能,对于编剧和编排的小哈姆斯坦来说,也是一个创举。
以前从来没有一部剧作会采用如此长的、由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独唱的表达方式。
在比利面对自己女儿时,这段“独白”将他既满怀期待、又害怕被拒绝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题的深刻和符合舞台表演的手法弥补了唱词的不足和前所未有的长度给观众带来的厌倦。
七分钟的“独白”不仅要表现比利那初为人父的喜悦,还要将他联想到的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反省都充分表达出来。
可以说,这又是剧本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剧编排和叙事手法的一个里程碑。
西方戏剧剧本中心的传统而言,剧场中心论具有革命与颠覆意义。
东方戏剧史上几部主要的论著,诸如印度的《舞论》、日本的《风姿花传》,都是以表演为主展开论述的。
作为剧场艺术,音乐剧的综合性,其中已暗含着否定剧本至上的潜在可能性。
它假设戏剧中诸艺术因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超然独立性就意味着诸戏剧要素只能相互依存,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
就好像演员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一样,音乐剧各戏剧元素,也不属于自己,只有体现到“剧”上,与“剧”水乳交融,才具有完美的意义。
剧本中心的观点则不然,它认为:文学因素是唯一永存的因素;戏剧文学足以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戏剧中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只是附属性的。
音乐剧理论研究虽然也强调剧本研究,但要求不能把剧本凌驾于其他戏剧元素之上,置其他元素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当然,作为整体戏剧,音乐剧中诸艺术元素在音乐剧创造过程中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率先成立,从而构成音乐剧中其他艺术元素依据的先在结构,因此,剧本不仅是音乐剧诸要素之一,而且相对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戏剧要素。
音乐剧理论中强调剧本的研究,绝对是不可回避的。
1,剧本在音乐剧中的“基石”地位 第一,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该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
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一部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引起观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喜爱。
第二,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
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
这就对剧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不能从一开始就扣住观众的心,那么,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舞美再绚丽,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得到很好的呈现。
第三,一部音乐剧的剧本是整个作品中花费心血最多的部分。
从最初的构思创意到最后的定稿,剧本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修改之中。
不仅剧作家要始终根据预演甚至公演的情况对剧情不断调整,导演和作曲家也非常关注剧本的改动。
只有等到音乐剧的其他几个元素,如音乐、舞蹈最终确定以后,剧本才能够由剧作家进行整体的编排,同时还要照顾唱词的次序和实际演出的需要。
第四,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是音乐、舞蹈所无法替代的。
在时间长度有限的剧作中,剧本担当着尽可能全面地交待剧情和剧中人物关系及戏剧发展的“重任”,要向观众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
同时,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塑造丰满的、个性鲜明的能为观众所牢记的艺术形象。
2,剧本的创作 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是市场问题,但我们认为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品问题。
作品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创作者对音乐剧美学、音乐剧创作方法、音乐剧格律、音乐剧风格,还不甚了解,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是韦伯的音乐剧,现在还有法国音乐剧,以为那就是音乐剧的全部。
其实,古典音乐剧(book musical)是十分东方主义的,很多人认为看不下去,甚至看着看着会睡着,但从音乐剧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情趣角度看,正是这里,珍藏着我们最需要的专业智慧。
没有Book,何来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眼泪、欢悦、痛苦和纯情
没有Book,何来岁月反复后依然隽永、厚重的永恒、经典、不朽和奇迹
在早期,剧本创作一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如果音乐和舞蹈不适合的话,可以从头再来,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必须在其他工作尚未进行之前就要基本到位,以后即使改动也是针对细节的修补。
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创作技巧,否则,很难使自己的剧目从广泛而通俗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导演看中,成为音乐剧编排的蓝本。
"! 综合考察音乐剧剧本创作的成功之作,可以看到,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HZGK$ 第一,优秀的音乐剧剧本与一般话剧剧本不同,它要求剧作家对歌舞叙事的方式方法和整合技术技巧必须非常熟悉,否则,很可能流于歌舞剧剧本。
8( 音乐剧剧本的创作不仅应基于歌舞化的方法与结构,而且,成于剧作家胸中的审美意象也必须是充分歌舞化的,故事的展开、场次的安排必须必然地适合音乐剧歌舞表演的内在韵律与规律。
正如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张旭主任所言:“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
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
可以说,音乐剧是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体现作品精神的所有舞台表现手段与形式,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
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的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
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
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
(“文硕创意音乐剧”《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歌曲专辑说明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j
急需讲述大学校园一天生活的剧本,最好是音乐剧。
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的前身是美国轻歌剧(Operetta),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结合戏剧、音乐、舞蹈的音乐舞台剧逐渐发展成了极富魅力的音乐形式,征服了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心。
在西方,比较典型的音乐剧定义是“利用流行风格的歌曲和对白去讲一个故事,抑或显示各个不同表演者的才能的舞台剧、电视或电影作品”。
音乐剧是二十世纪璀璨的艺术瑰宝。
《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艾薇塔》(又名《贝隆夫人》)(Evita)、《猫》(Cats)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许多人都对“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回忆”(Memory)等音乐剧著名插曲耳熟能详。
英国和美国是音乐剧的全盛国度,从音乐剧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伦敦西区(West End)和纽约百老汇可被视为音乐剧的发源地。
百老汇音乐剧可谓是美国文化历史的缩影,其音乐较多地受到爵士乐(Jazz)、摇摆乐(Swing)的影响,其舞蹈也受到摇摆舞(Swing)、踢踏舞(Tap Dance)的影响。
它的成型标志是1927年的《演出船》(Show Boat),该剧描写了1887年密西西比河上的一艘流动剧院船上发生的故事,片中名曲“老人河”(Ol" Man River)尤为经典。
标志着音乐剧进一步发展的是1943年成功融合舞蹈元素的《俄克拉荷马》(Oklahoma!),该剧描写了二十世纪初发生在美国西部原印第安人居住地的爱恨情仇。
而1957年的《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1975年的《平步青云》(也译作《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则使音乐剧到达光辉的顶点。
该剧把一组组序列演出拼在一起,让演员们共同分享他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故事。
除美国外,英国也是大量优秀音乐剧的摇篮,英国的音乐剧更多地与话剧,特别是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和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的戏剧背景相关。
上世纪70年代著名英国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和蒂姆莱斯(Tim Rice)的以《艾微塔》为代表的天才创作,极大地推动了音乐剧的发展。
《艾微塔》描写了阿根廷前总统贝隆的夫人艾微塔的传奇一生。
此外,法国的吕克普拉蒙登(Luc Plamondon)和理查德科钱特(Richard Cocciante)这对组合也凭借一部《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异军突起,将浓郁的法国式浪漫在音乐剧中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音乐剧按照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剧情为主的叙事音乐剧(也称剧本音乐剧)(book musical)和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另一类是以秀场表演(variety show)、视听享受为主的综艺秀(vaudeville)和时事秀(revue)。
叙事音乐剧的雏形是轻歌剧。
这些作品在音乐化的叙事形式上已日臻成熟。
不过,轻歌剧多局限在爱情故事上,很少涉及主题深刻的社会题材。
例如《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该剧讲述了巴尔干半岛美丽富有的寡妇桑妮亚的爱情故事。
音乐喜剧虽然具备基本的剧情,不只是片段式的歌舞与闹剧,但其情节与人物大多不够深刻。
有名的音乐喜剧如《吻我吧,凯特》(Kiss Me, Kate)讲述了一对争吵不休的离婚夫妻在莎翁《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中同台演出的故事。
综艺秀(vaudeville)以片段式的杂耍(variety)、脱口秀(talk show)和歌舞表演为主,形式颇似综艺节目等。
优秀的综艺秀词曲作者包括美国音乐天才杰罗姆科恩(Jerome Kern)、奥斯卡小哈姆斯坦(Oscar Hammerstein Ⅱ)等等。
这种表演形式在早期音乐剧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综艺秀在叙事音乐剧出现后,逐渐淡出舞台。
时事秀则是一种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
还有一种时事秀被称为法式时事秀(French revue),也称作富丽秀(follies),原产自法国。
20世纪初,法国原版富丽秀与综艺秀全面结合,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百老汇辉煌兴盛的标志之一。
1907年,歌舞大王、百老汇顶级制作人佛罗伦兹齐格菲尔德(Florenz Ziegfeld)制作出一部豪华歌舞综艺秀,借用法式富丽秀的形式,将之正式命名为“富丽秀”。
麻烦采纳,谢谢!
世界十大经典音乐剧是什么啊?
只知四大音乐剧1 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
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
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 M emory)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2〈歌剧魅影〉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
1994年韦伯名列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
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
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
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
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附:韦伯经典音乐剧:、、 剧情简介: ,Phantom of the Opera,韦伯的经典之作,四大音乐剧之首,被奉为音乐剧的代表。
改编于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
它在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有名的小说,但是在二十年代,它却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
即使是中国,解放前也有一部是根据此书改编的,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本来是一个可怕的故事,韦伯却把Phantom写成了一个有知识有灵魂的,优秀的建筑师、作曲家、魔术师,他的悲剧是爱上了美丽的Christine。
与之前的导演相比,韦伯笔下的Phantom多情、邪气、才华横溢又专一,生活在黑暗的另一个世界。
在音乐剧里的Christine既深爱着Raoul,但也被才华横溢的Phantom,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与神秘,所吸引。
这样华丽刺激的恋情,也许是所有女人的幻想。
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得不知多少尺的地底,漆黑水面上的小船,船头上站着的黑披风白面具的神秘客,恐惧和渴望,刺激又浪漫.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了。
莎拉.布莱曼的高音和克劳福德华美的中音完美结合,歌者激情澎湃,听者波涛汹涌,营造了阴森紧张气氛。
另一首是男声独唱《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很经典,克劳福德用低缓的声音慢慢地倾诉着恋爱时心理改变,温柔细腻,伤感期待。
3〈悲惨世界〉 改编自雨果同名文学巨著的经典音乐剧,音乐剧的始作俑者—法国人阿兰·鲍伯利和米歇尔·勋伯格,都曾是音乐剧的狂热歌迷。
1971年,两人在纽约观看了韦伯的音乐剧,由此萌发出创作一部史诗风格的音乐剧的想法。
两人从韦伯的经典音乐剧和中汲取了相当多的灵感,令其既有史诗般的壮丽,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华。
1978年,鲍伯利和勋伯格在巴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1980年秋,长达两个小时的音乐剧在巴黎体育馆首演。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击和马戏表演之间,并在上演后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场。
哀叹之余,曾经把《猫》成功包装上音乐剧舞台的英国著名演出制作人麦金托什找到了鲍伯利和勋伯格,下决心要把《悲惨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汇。
三人一拍即合,6年后,重新包装后的《悲惨世界》落户百老汇,并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
作为一部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聘用的演员总数为421人,幕后的员工更高达1633人。
该剧之所以能连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真切感人外,演员的专业、音乐的动人以及场景的变换等,也都是引人入胜的原因。
例如主角冉·阿让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再者,《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
4〈西贡小姐〉 1989年制作的类似《蝴蝶夫人》故事的音乐剧。
故事发生在越南战争中,讲述了一个美国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的恋情故事。
曲作家 Claude-Michel Schonberg 和词作家 Alain Boublil 在是看到一张照片之后得到的灵感。
照片上是一个越南女孩正要登上从胡志明市飞往美国的飞机,去见她从未谋面的曾经在越南当兵的父亲。
女孩的母亲握着她的手,知道她一去就再也见不到她了。
Schonberg 和 Boublil 觉得母亲的沉默和女孩的泪水表现了由战争摧毁的相爱的人们的生活。
世界十大经典歌剧全剧
【第1句】: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莫扎特曲。
写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
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第一与第二部改编而成。
178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初演于维也纳。
剧情: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
生性浪漫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
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马契丽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
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冒犯他。
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所不能为和不敢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罗西娜面前为自己种种不名誉的行为陪罪。
苏珊娜自己通过斗争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在广泛运用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来刻划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运用管弦乐队来完成最多样的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剧中费加罗的咏叹调是一首流传极广的男中音独唱曲,带有三段体分节歌性质。
前段于铿锵有力的音调中,具有动听的歌唱性;中段加强了宣叙色彩,固定音型的反复出现,与乐队对话似的短乐句的运用,使雄壮中露出俏皮幽默的特性。
第三幕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先后出现两个声部交叉以及歌唱与乐队的补充性对比,最后声部交织形成三度叠置,使这一旋律优美、交叉巧妙的二重唱成为置公爵就范的不露端倪的重要唱段。
第二幕公爵的男侍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叫爱情》,以诙谐的手法把他幻想爱情但又得不到爱情的复杂而奇妙的心情刻划得十分生动,至今仍传唱不衰。
烘托喜剧的欢乐气氛的序曲,常被单独演奏,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材料虽然不是来自歌剧中,但是不难从中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第2句】:阿伊达(四幕歌剧) 阿伊达(四幕歌剧)埃及总督帕哈为庆祝1869年峻工的苏伊士运河工程约请威尔第创作。
原著贝伊,由基斯兰佐尼据罗科尔的法文本译成意大利韵文。
剧情:在埃及法老时期,埃及军统帅、青年勇士拉达米斯奉命率军迎击埃塞俄比亚军入侵。
他的恋人阿伊达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纳斯罗的女儿,因战败被俘,隐瞒身份,在埃及公主安涅利斯身边当一名女奴。
拉达米斯的出征,使她处于极度矛盾中。
公主也爱着拉达米斯,看到他和阿伊达之间的爱情,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折磨阿伊达。
拉达米斯凯旋归来,并将阿伊达之父俘获。
为嘉奖他的战功,埃及王把公主许配给他。
但拉达米斯只爱阿伊达,阿莫纳斯罗利用这一点,用计从他口中探得重要军事情报后逃走了。
拉达米斯被判为叛国罪而等待处死,阿伊达在地下石窟中等着他。
最后,这对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剧的悲剧使命。
该剧一开始的拉达米斯浪漫曲,前段是宣叙调,雄壮果敢,间以铜管辉煌嘹亮的伴奏,显示这位青年统帅的英武挺拔;后段是咏叹调,旋律热情奔放,抒发他对阿伊达炽热的爱情。
第一幕终曲祭司们的诵经合唱,运用增二度音程的特殊进行,充满奇异而迷人的东方色彩。
第二幕中公主与阿伊达的二重唱,把公主的妒忌、傲慢和机灵诡谲,以及阿伊达纯洁、真挚和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栩栩如生。
第三幕阿伊达的浪漫曲,乐队先后奏出阿伊达的主题和带有异国情调的乐句,勾起她对故国的怀念。
第四幕公主与拉达米斯的二重唱,把公主对拉达米斯由恨而爱,转而祈求、悔恨的内心转变过程极为成功地描绘出来,是所有歌剧中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最有名的唱段
【第3句】:茶花女(四幕歌剧) 茶花女(四幕歌剧)作于1853年,威尔第曲。
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
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
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
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
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
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
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
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
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
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
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
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第4句】: 费德里奥(二幕歌剧) 费德里奥(二幕歌剧)贝多芬曲。
约瑟夫·宋雷特纳和乔治·特雷契克根据尼古拉斯·布约利的剧本改编。
1805年初演于维也纳。
剧情:贵族唐·弗洛列斯坦因反对暴政而身陷囹圄,政敌皮查罗阴谋将他慢慢饿死在狱中。
弗洛列斯坦的妻子利奥诺拉为营救丈夫,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混入监狱,充当狱卒的助手。
由于她的照料,弗洛列斯坦幸免于死。
最后,当正直的国务大臣将来查监,皮查罗惧怕阴谋败露而决意亲自杀害弗洛列斯坦时,费德里奥奋然举枪保护丈夫,使皮查罗不能下手。
随即,国务大臣到,费德里奥明示自己的身分,并为丈夫申诉冤情,终使沉冤昭雪。
歌剧共有四首序曲,其中三首取名为《利奥诺拉》,一首为《费德里奥》。
《利奥诺拉序曲》第三首,是运用主题材料与结构概括地表现歌剧内容的第一部伟大的序曲,是全歌剧的缩影,也是当今歌剧序曲中著名的一首。
开幕前奏的《费德里奥序曲》紧扣全剧主题,突出表现了女主人公利奥诺拉的英雄性格,歌颂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不屈精神。
序曲的引子以两个对比的音乐形象——利奥诺拉的果断、刚毅的动机和弗洛列斯坦的悲叹音调——的交替更迭作为开端,接着由弦乐的震音和弦,烘托出牢狱中阴森、不祥的气氛。
继而,呈示部出现了英雄性格的第一主题,刚中见柔,显示出女主人公乔扮男装后的精神风貌,在乐队全奏后,机智而富于动势的第二主题陈述出来 从中仿佛看到了她为援救丈夫而勇敢行动的矫捷身影。
展开部以第一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
轻柔缠绵的音响,显示出主人公的女性柔情,生动地刻划了利奥诺拉与弗洛列斯坦之间深挚的爱情。
随后,呈示部的主题到再现,引子中两个对比的音乐动机复出,但已不是绝望的呻吟,而是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在胜利时刻悲喜交加的复杂心理,并在胜利凯旋般的辉煌音响中结束。
歌剧的声乐也很出色,如第一幕中,当利奥诺拉在暗中得知皮查罗要杀害自己丈夫的阴谋时,情绪异常紧张,唱了一段富于戏剧力量的宣叙调,很好地表达了她的愤慨情绪。
接着又唱了一段美丽、动听的咏叹调《来吧,希望》,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
【第5句】:浮士德(五幕歌剧) 浮士德(五幕歌剧)古诺曲。
剧本由巴比亚和卡雷根据哥德的同名诗剧改编。
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
剧情: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是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
魔鬼梅菲斯托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姑娘。
浮士德允应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英俊少年。
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德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
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遗弃了。
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
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
浮士德见此情,深感震惊,进入牢房要带她逃走。
但垂死的玛格丽特已不认得他。
这时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灵魂,而天使引导玛格丽特进入天国的歌声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脱。
音乐成功地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各种性格。
如第二幕开场合唱后出现的瓦伦丁的《全能的上帝,慈爱的上帝》,是一首带有宏伟庄严性质的咏叹调。
第三幕是重要的抒情场面。
一直爱着玛格丽特的西贝尔以圆舞曲节奏作为支柱的浪漫曲《请你告诉她》,充满着温柔和抒情的美。
而浮士德所唱的咏叹调《纯洁的小屋,向你致敬》,是一种景仰和忐忑不安的复合感情。
玛格丽特的性格在叙事曲《从前有位图勒王》中表现得很朴实,而在花腔女高音都喜爱唱的《珠宝之歌》这首豪华的圆舞曲式的咏叹调里,则显得情不自禁和虚荣。
第四幕中的《士兵进行曲》,是瓦伦丁与士兵出征归来时唱的,豪迈雄壮,富于动力和生气,反映了士兵胜利凯旋时的喜悦心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第6句】:蝴蝶夫人(三幕歌剧) 蝴蝶夫人(三幕歌剧)晋契尼曲。
伊利卡和贾可萨根据贝拉斯可剧本改编。
1904年 2月 17日首演于米兰。
剧情: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称“蝴蝶姑娘”,为了爱情而背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委身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
婚后不久,平克尔顿随舰回国,一去三年杳无音信。
巧巧桑于艰难中深信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的怀抱。
平克尔顿回国后却另有新娶,早把蝴蝶夫人置于脑后。
当他偕美国夫人重登长崎时,悲剧无可避免的发生了:穿着新婚礼服彻夜苦候的蝴蝶夫人终于明白了一切,她交出了伶俐的儿子,当平克尔顿来到时,吻剑自尽了。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
普契尼在音乐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
在第一幕的结尾,平克尔顿与蝴蝶夫人举行婚礼后,有一段抒发爱情的二重唱,旋律优美动听,流畅悦耳,其中蝴蝶夫人纯洁、温柔而又胆怯、羞窘的感情,交织着平克尔顿充满着强烈情欲的绵绵情话,融化成一种共同的激情,最后,在明朗热情的爱情主题的音响中结束。
第二幕当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不相信他还会回来,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一面向她解释,一面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丈夫乘兵舰归来的幸福情景。
她面向大海,深情地唱出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
这里,作者运用了朗诵式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
特别是当蝴蝶夫人唱到“谁来了,谁来了”以后,曲调由平稳的2\\\/4拍转入急促的4\\\/8拍,音调和咱词渐趋密集,几乎近似富于表现力的滔滔说白,形象地勾画出她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而真挚的心情。
这种宽广而优美动听的旋律与富有表现力的近乎说话的声音相交叉,形成普契尼歇剧的一种特有的风格
【第7句】:卡门(四幕歌剧) 卡门(四幕歌剧)比才曲,作于1872年。
梅尔哈克和阿勒维根据梅里芙的同名小说改编。
1875年初次演出于巴黎。
剧情: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个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
她爱上了军曹霍赛,运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网。
霍塞不但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与人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后来甚至与上司祖厄加少校拔刀相见,不得不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
但此时卡门却早已与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海誓山盟了。
于是导致霍塞与埃斯卡米里奥之间的决斗。
决斗中卡门又明显地袒护斗牛士,更使霍塞难以忍受。
随即盛大而热烈的斗牛场面开始了,正当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的胜利而欢呼时,霍塞找到了她。
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他的爱情,最后终于死在霍塞的剑下。
这是一部以合唱见长的歌剧,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
其中烟厂女工们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群众欢度节日的合唱欢快热烈,色彩缤纷。
歌剧着力刻划了女主人公卡门鲜明而复杂的性格。
剧中描写卡门的主导动机,又称为“命运动机”,这个具有匈牙利或吉卜赛音阶特征(包含两个增二度)的动机贯穿于全剧,在关键处不断地预示或点明这部歌剧悲剧的结局。
第一幕中卡门所唱的哈巴涅拉《爱情就象一只不驯服的鸟》,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
它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反复,调性游移于同名大小调间,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
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亚舞曲带有咏叹调性质,以鲜明活泼的节奏、热情而又带有几分野气的旋律,进一步展示了卡门泼辣的性格。
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答谢欢迎和崇拜他的群众而唱的一首歌。
它采用单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与分节歌的结合,雄壮的音调,有力的节奏,宛若一首凯旋的进行曲。
第三幕占卜一场,卡门与两位女伴的三重唱,对卡门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划。
歌曲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对比的几个插部,调式、调性和节拍都与主部形成对比,而由卡门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这些无情的纸牌,总告诉你死
”这深沉而哀伤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揭示出卡门的悲剧命运。
第四幕终场的二重唱,卡门音调冰冷和坚定的语气,与霍塞先是热烈,转而祈求,最后绝望的旋律形成尖锐对比,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剧力量和强烈而紧张的戏剧性。
这部歌剧是近百年来各国上演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第8句】:普契尼:图兰朵 这部3幕歌剧据意大利剧作家戈齐(CarloGozzi,1720—1806)的5幕同名寓言剧,由阿达米(Giuseppe Adami)与席莫尼(Renato Simoni)撰脚本,作于1921—1924年,逝世前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阿法诺续成。
其故事素材似乎取自17世纪末介绍到欧洲的波斯《仙女之箱》。
此剧1926年4月5日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指挥为托斯卡尼尼,首演之夜,剧情到第三幕柳儿自刎时,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对听众说:“就在这里,普契尼放下了笔。
”全剧首演为次日。
【第9句】:弄臣(四幕歌剧) 弄臣(四幕歌剧)威尔第曲。
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
1851年首演于威尼斯。
剧情: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
公爵年青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有关朝臣们的不满。
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娟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
朝臣们为了对利哥莱托施行报复,用计把吉尔达抢去,献与公爵。
利哥莱托为此悲愤至极,顿起杀心,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
黎明前,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里面却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
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是意大利歌剧中最杰出的两首四重唱之一
【第10句】:魔笛 魔笛。
这是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使民间歌唱剧得以提高的一部重要作品。
剧本出自共济会员施坎奈德尔和基塞克之手。
1791年初次演出于维也纳。
剧情:埃及王子埃米诺为巨蛇追赶,危急中被夜女王的三个嫔妃所救。
夜女王让王子看自己的女儿帕米娜的像片,使他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并诳称帕米娜被伊西斯神庙大祭司萨拉斯特罗拐走,答应只要王子救出帕米娜,就把女儿嫁给他。
埃米诺接受了这一使命,随身携带夜女王所赠魔笛一支,另有快乐的捕鸟人巴巴基诺手执串铃从旁相助。
他们在象征光明的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下,经受了种种考验和曲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埃米诺和帕米娜幸福地结合,巴巴基诺也找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情人巴巴基娜,而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终于被赶走。
有关音乐剧
外国:《音乐人》、《魔棍》、《悲惨世界》、《窈窕淑女》、《音乐之声》、《西区故事》、《猫》、《巴黎圣母院》中国:《音乐之声》、《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