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朗读者展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下面董卿朗读者开场白台词是雨露文章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董卿朗读者开场白台词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
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勇气。
莎士比亚说,
有得必有勇,
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
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朗读者:《朗读者》能让豆瓣评分【第9句】:2不仅是因为有董卿
节目刚出炉,吆喝的最大卖点就是董卿。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惊艳表现和优雅谈吐让观众们影响深刻,董卿的标签再也不仅仅是“ 春晚常驻”和“魔术师的托”了。如今的董卿已然是“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诗词为心”的大美人。
观众们因而对董卿作为制作人兼总导演的节目充满期待。当然,节目也并没有让观众们失望。我昨日就把第一集看了两遍。刚开篇就被董卿的序幕念白吸引了。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
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
朗读是传播文字
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这就是朗读者”
许多人都拿《朗读者》同《见字如面》相比,在我看来,他们的不同如下:
节目主持上,《见字如面》的主持一直被人所诟病,谈话期间总是弥漫着不在一个频道的人在一起聊天而产生的迷之尴尬。而董卿在《朗读者》的主持在节奏、情感拿捏上都让人无话可说。懂得穿针引线,拾遗补缺,却不喧宾夺主。
朗读表演上,《见字如面》邀请的朗读者多是专业演员,很多片段我还会专门下载反复听。而《朗读者》为了突出“一个人、一段文”,挖掘文学背后的人文意义,邀请的嘉宾有名人也有素人。他们并不一定是最会朗读的人,但却是最适合朗读该作品的人。他们所朗读的文字和他们的人生遭遇和情感历程相呼应。所以观众在欣赏片段之余,也会被“朗读者”的故事所触动。
最重要在选读篇目上,《见字如面》在选读篇目中侧重选择往来书信,而《朗读者》的选读篇目更为广泛。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节目就选了老舍的《宗月大师》、鲍勃迪兰《答案在风中飘扬》、柳传志给儿子婚礼的致辞、朱生豪的情诗、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和许渊冲大师的翻译选段。相信许多有阅读习惯的朋友看到这些选段被搬上舞台都有会心一笑的感觉。许多观众甚至会“抱怨”说“朗读片段太短,不过瘾”。
观众的强烈反馈足以证明节目在内容选择的精妙,能够短时间内便能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共鸣。于是我仔细查看了一下制作团队,发现了这几个人的名字。
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
他们是谁?
铁凝,当代中国女作家,2006年成为继茅盾、巴金后的第三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有作品《女人的白夜》、《永远有多远》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等。
王蒙,当代中国男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著有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曾获得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文化奖等。
余秋雨,当年的《文化苦旅》几乎人手一本。白先勇称赞其“诗化地思索天下”。他打破了文学界“高冷的小众气息”,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现代文学家第一人。
冯骥才,除了作家还是民间艺术家。任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化反思小说”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看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我瞬间理解《朗读者》的最大优势。这些作家几乎代表了这个节目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力量。有这些作家把持节目的内容选择,节目的档次会低吗?若没有这些作家把持,我们如何能遇见一份母亲最深切的温柔,如何能听见鲍勃迪兰对于战争的谴责,又如何能目睹许渊冲先生在谈起林徽因的动情时刻呢?
比起其他粗俗无聊,靠流量明星堆砌的“爆米花”节目,它们更诚恳,更舒心,以一种涓涓细流的方式让观众获得除了看一场综艺节目“娱乐性”以外的东西。就像是和不同的人交流,有些人会用秒速更新的网络语言轰炸你,而有些人则能让你如沐春风。
说到底,这是知识储备和文化沉淀的力量。简单一点说就是,读书多少的区别。
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人能自如地旁征博引,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与人会面也能侃侃而谈。
其实《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归根结底是在倡导阅读。
文学陶冶的是一个时时温柔的心灵,这颗心灵能在孤独中寻觅伟大的灵魂相伴,这颗心灵能让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最后附录一段张梓琳朗读的刘瑜作品《愿你慢慢长大》,与君共勉。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