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名人名言

《渡荆门送别》名句默写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3课

《雨的四季》最新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散文》1989 年第四期,略有改动。是一篇可作为景物描写的教学范本来教,课文比较短,内容比较浅显,但四季雨的情态在文章里表现得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画意美和抒情美。

二、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研读文章,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搜寻作者赋“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

【3】品读美句,体会作者笔下赋“雨”的娴熟技能,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

【第2句】:过程与方法

阅读比较,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抒发“雨”情,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

【第3句】: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作者对四季的雨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画面,描述画面。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界的自然美、内在美,并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五、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带等

六、学情分析

《雨的四季》是一篇既歌颂自然,又借物抒情的文章。作为初一刚入校的新生,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其语文阅读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不能只是枯燥的“教”,而是要带动学生去体会景物中所含有的情感,去感受四季雨的情态,去体会文字中的画意美和抒情美。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二】检查预习略

三】四边互动 整体感知

【第1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直接表明对雨的情感——喜欢雨。

第二部分(2-5):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雨在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 表达了对雨的赞 美之情。

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之情。

四】 四边互动 深入探究

【第1句】: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列出问题提纲。如:

【1】“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有不同。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灵。

【2】本文通过写雨在四季中的不同情态来抒发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以“雨的四季”为题而不是以“四季的雨”为题呢?

明确:

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于对“雨 ”的描绘上,在表现四季的 雨的不 同特点时,也借雨展示出不同风格的美丽的四季图。以“雨的四季”为题,给读者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

【第2句】: 齐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语句,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端庄、沉静)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五】小结

【第1句】:主题: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写出了雨的可爱,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第2句】:写作特点

【1】技法运用[来源:学|科|网Z|X|X|K](1)意境优美。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将夏雨同夏天的性格相比照,将夏雨描绘得脚步疾快、力量足劲,给自然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使夏雨的意境热烈、 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享受。

(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文章在写春雨时主要描绘了春 雨后的景观,侧面烘托了春雨的生机;在写夏雨时,写了夏雨给人的感受;等等。[来源:学#科#网](3)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在描绘冬雨之前,先写了一句:“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然后笔锋一转,描绘赞美了冬雨的“灵性”和“蜜情”。

(4)直抒胸臆的写法。文章除了在描绘四季的雨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外,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2】语言运用

生动优美的语言 。

本文作者 以诗一样的语言去描绘雨在春夏秋冬的不同画面,生动而又典雅,特别注意语言的变化。另外,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也使文章增添了许多魅力。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 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些句子,把雨在不同季节里的情态和特点刻画得生动形象。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最新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第一首《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24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全诗具有雄浑苍劲的风格,是一篇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优秀作品。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王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的问题,而是只是由于不拘小节,李白听到王昌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事件,从远道寄给他,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者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游吴忠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之情。

第四首《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怨,而这种哀怨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表达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二、教学目标

一】《观沧海》

【第1句】:知识与能力

有情感的诵读诗文 揣摩诗歌表达的感情

【第2句】: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 ,领悟诗歌的意境

【第3句】: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凌云壮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1句】:知识与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拟人修辞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2句】:过程与方法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诗句含义,领会文章思想感情。

【第3句】: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

【第1句】: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2句】: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第3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培养爱故乡、故土的思想感情。

四】《天净沙·秋思》

1.知识和能力

【1】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2】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资料和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潜力。

2.过程和方法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透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2】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一】《观沧海》

重点:

反复朗读,读思结合,背诵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难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能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

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次北固山下》

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四】《天净沙·秋思》

重点:

【第1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资料,品味曲中情趣。

【第2句】:背诵、默写全曲。

难点:

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第2句】: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3.对比学习法:通过古今诗歌的对比,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

六、学情分析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观沧海》

1】情景导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倍受后人称赞的《观沧海》吧!

2】检查预习略3】四边互动 整体感知

【第1句】: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弄懂字义。

【第2句】:选择其中两句写景诗句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4】 四边互动 深入探究

【第1句】:曹操的诗风一贯是豪气开阔的,这种豪气在《观沧海》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吞吐日月、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其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可见一斑。

【第2句】:写作背景也可以佐证这份豪情与大气。

明确:

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5】小结

【第1句】: 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2句】: 写作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是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鞋自己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及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阔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勒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6】拓展延伸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还能举出几个借景抒情的例子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7】课堂练习

【第1句】:本诗作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 。

【第2句】: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8】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9】板书设计

观沧海

一、 叙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 写景

【第1句】:实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第2句】: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主题: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情景导入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之情。

2】检查预习略3】四边互动 整体感知

【第1句】: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2句】: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1】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官、降职。

【3】题解: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4】 四边互动 深入探究

【第1句】: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何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暮春;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漂泊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第2句】:请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一句。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的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第3句】:有感情朗读一下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5】小结

【第1句】:主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形象把“愁心”托付给明月,通过对景物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第2句】:写作特点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知归去”的子归,含着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的情景,融情于景,整个诗句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对于抽象的愁心以物的的属性:它竟会随月到夜郎西。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是之人格化,乃形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及优点,当诗人需要表达强烈或深厚的感情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取预期的效果。

6】拓展延伸

仔细想想: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明月的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7】课堂练习

【第1句】:点名诗人闻讯的时节的一句诗是:。

【第2句】:本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第3句】: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句子是: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也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第4句】: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8】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9】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

二、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

三、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三】《次北固山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农历八月初六,很快我们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中秋节或春节。如果遇着这两个节日,而你又长期出门在外,因工作的原因暂时不能回家的话,你会想家吗?本文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2】检查预习略3】四边互动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分角色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

4】 四边互动 深入探究

【第1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第2句】: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第3句】: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明确:

时间临近春节;看到大雁;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5】小结

【第1句】:主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触景生情,产生了乡思,写景如画,意境开阔。

2.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6】拓展延伸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课堂练习

【第1句】: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B、颔联写了作者在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为后面的“江春”作铺垫。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兴奋与喜悦。

2.填空题

【1】《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 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 中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9】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之景

潮平、风正——气象开阔、风和日丽、波平浪静的景象(语言精练)

潮平——为下文“江春”作铺垫

颈联:生、入(语言精练)

海日、江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思乡而不低沉

尾联:乡书、归雁——思乡之情

四】 《天净沙·秋思》

2】 情景导入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述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检查预习略3】四边互动 整体背诵

【第1句】: 师配乐范读

【第2句】: 学生齐读

【第3句】: 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 四边互动 深入探究

集体背诵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第1句】: 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2句】: 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明确:

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主角名称能够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3句】: 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

5】小结

【第1句】:主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齐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第2句】:写作特点

【1】静景与动景相呼应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构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6】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齐回忆学过的关于思乡思亲的诗句,并一齐走进古往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7】课堂练习

搜集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8】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述、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9】板书设计

(词牌名)天净沙·秋思(诗名)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曲状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中心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悲,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第一单元作文课《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作文课《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最新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强调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引导我们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从自然之景、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二、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能力

细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从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汲取精神营养,并借鉴写作方法【第2句】:过程与方法

用心感受家庭和校园生活,扑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第1句】: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有意义的,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

谈话、讲解练习等

五、教学用具

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许多人和事。有些事令我们刻骨铭心,有些事只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模糊的影子;有些人,虽然陌生,却会在我们的心湖荡起涟漪,有些人,虽然熟悉,却总是被我们忽略。

是什么让我们总是忽略他们?是因为太无足轻重了吗?我想恰恰相反,只是因为太熟悉。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身边写起,写眼前之景,眼前之事,或者熟悉的人、生活中的小事。2】四边互动 整体把握如何选材和选材的注意事项

【第1句】:请同学们阅读《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思考写作的选材范围?

【1】从家庭生活中选取素材。

我们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在家庭生活中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多和家人沟通,从中找到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

【2】从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

(1)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平时善于观察,我们会发现,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天都能发现同学身上的微妙变化。把这些观察落实在纸上,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

(2)从各个学科中挖掘素材。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处处是语文,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一节精彩的生物实验课,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一堂难忘的手工劳动课无一不是作文的好素材。

【3】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

(1)走进大自然,培养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力。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晴空万里,或大雨倾盆,或浓雾弥漫,或大雪纷飞。要学会体验,捕捉瞬间的灵感。

(2)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量。为避免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生活,多读书,听广播,收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心田。

2.选材的注意事项:

①切入点要小。所选择的事例,要“小”而“典型”。“小”,主要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宜写“大”。“典型”,主要指不要落入俗套。

②运用细节描写。抓住细节,写出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③多角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观察对象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三】 四边互动 深入探究写作实践

【第1句】:实践一

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秋高气爽,黄叶翻飞,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致,如今我们已经走进秋的天地,让我们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韵。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秋天的特点。

(1)可以从色彩、声音、味道等方法描述。[来源:学科网]

(2)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法描述。

(3)可以按方位顺序描述。

【2】注意事项:

(1)要善于发现,把平 时我们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先记下来,作为写作素材,用时再做取舍。

(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3】范文:

秋天来了

秋天到了,秋天来啦,枫树戴上红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五彩的裙子,银杏扇着风,正等着迎接丰收的到来。秋天来啦,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飞,它扇动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别。秋天来啦,大树写了秋天的信找秋风姐姐帮忙寄信,寄给松鼠,松鼠看了,赶快准备好松果过冬;寄给小燕子,燕子看了,赶快把窝用草盖得严严实实的,准备过冬;寄给小蛇,小蛇看了,赶快回洞冬眠;寄给小鱼,小鱼看了,马上游向深海取暖;寄给小朋友,小朋友看了,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跑到花园里面玩耍。秋天来啦,葡萄挂满了枝藤,红的、紫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苹果一个个咧开嘴笑,。

【第2句】:实践二

【1】情景导出:这个秋天对大家来说是新鲜的,认识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融入了新的集体。一定有许多见闻、感受、想法令你印象深刻的,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

【2】学生互相交谈新学期印象深刻的见闻感受。

【3】方法指导:

见闻、感受和想法可能很多,可以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写。在写作时,可以参考以下话题:

①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②我是中学生了,感觉真棒

③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④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4】范文:

我的新同学

他像一朵凌寒开放的菊花,没有那么引人注目,却芬芳四溢,沁人心脾。

他个子不高,中等身材,高高的鼻梁,一对明亮的双眼,黑色的双眸透出他的深邃,脸上那层出不穷的痘痘透出他的青春活力。

午饭过后,教室如菜市场,嘈杂声连绵起伏。我如同深陷一片巨大的“泥潭”之中,逗打声、游戏声、哼歌声、背单词声,让人耳不暇接,坐立不安。

就在此时,一个人引起我的注意,他如同一只鹤站立在鸡群之中。他面容冷静,对身边的噪声置若罔闻,不屑一顾;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做作业,真是一只“出淤泥而不染”的红莲。

“你身边这么吵,你也能静心写作业?”我带着疑问,并拍拍他的肩膀问。

“你把心沉下来后,就不会感到吵了,”他转向我,平静地说,“首先自己要心静。”

“唉!你成绩这么好,还这样专心。”我叹了一口气说,“我成绩这么糟,却总不能静下心学习。我算完了!”

他可能看到我满脸的愁云,就安慰说:“你不能这样说:你要时刻问自己,是否自己已经将心沉下来了。要知道,珍珠总是沉在海底,浮萍总是浮在水面。内心沉得下来,才不在乎外界的噪音,才能在有限时间里有所收获。如果你能这样,成绩一定能提高。”

顿时,他的话,像千丝万缕的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迷雾,惆怅的心情顷刻化为乌有,我眼前仿佛一片霞光,深深地鼓舞着我。看着他的脸庞,看到了他的心中的炽热,看到了他的执着,看到了他的坚韧。

他的话像一根银针,刺破我浮在心中的气泡,打开我的心结;像一枚指南针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艘潜艇载着我去寻找海底更美的珍珠。

我对他充满感激地说:“朋友,你真好!感谢你对我的开导,感谢你的鼓励。今后,你就是我的偶像。”

3.写作实践三

【1】成长是无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攀登,回望来路,会心一笑;转过头来,面对前方,无言而努力地继续攀登。成长路上,有欢笑,有感动,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构成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2】学生交谈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事。

回忆成长经历中最受触动或印象最深的事,选定其中一件,先与同学交流一下,看他们是否也受到了触动。注意语言表达流畅清晰,叙述完整。

【3】注意事项:

(1)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出起因、经过、结果。

(2)在结尾处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为什么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它在你的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等,可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

【4】范文:

走过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已经是夜里十点多钟,疲乏的我揉了揉困倦的眼睛,继续进入苦战之中。

门外传来依稀的脚步声,不用想一定是妈妈。一阵浓浓的香味袭鼻而来,妈妈端来一杯香浓的清茶,放在我的桌上,小心离去。

我气急败坏地打翻了杯子,大声对她喊道:“不是不让你进来吗?”妈妈一怔,转身离去。

看着妈妈转身时那憔悴的背影,我不由心头一颤……

窗外高大的柳树,在月光的照映下,美丽而又神秘。我坐在窗台上,打开窗户,任凭凉风向我袭来。月光皎洁,很温柔,如同爱神一样抚摸着大地,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低头看到那个被我打碎的杯子,满地的茶水也映在柔柔的月光里,似乎是无尽的泪水在流淌。

一滴眼泪顺着我的鼻尖滑过,我的心,像那打破的杯子一样碎掉了……

脑海中浮现出往日里妈妈操劳的身影,那早早出现的皱纹,那隐藏着白丝的黑发,我的泪水又一次滑落。我为什么要冲她发火,自己顶不住考试的压力,有什么理由责怪妈妈呢?

妈妈一定很伤心吧?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我跳下窗台,小心地走向门口。客厅? 没有。卧室? 没有。我抬起头,看到书房传来隐约的光亮。我从门缝看去,妈妈正在为我熨烫衣服。借着微弱的灯光,我看到妈妈头上的白发,那白色,格外刺眼,刺得我睁不开双眼。

我回到卧室,没有再哭,而是想起妈妈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妈妈为我付出了大半辈子,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去伤她的心。我好想去和她说声对不起,好想说一声我爱你。

窗外的月光,依然那么明亮,映在屋内,映在我的心里。

走过一段心灵的反思之路,忽然间,我醒悟,母爱总是无私的,如月光一样,宽容而又默默无语,尽管有时不被人理解,可芳华依然洒满人间,我应该懂得珍惜。

于是,我将地上的杯子碎片捡起,重新投入到题海的遨游之中。

4】小结

记录生活,应时时写,每有所得即刻记录,身边常备一个本子,一件新鲜的物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随时简约地予以记录;应日日记,把一天中的要事记下,把白天来不及写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一记录;应常常作,坚持每天都把自己所思、所想、所悟、所感的精要片断,精彩华章记录下来,特别是要用慧眼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做挖掘作文素材的有心人,做创造性构思的有心人。作文就不会是难事了。

5】作业

训练二三任选一题

如何看待河南一老师因发默写古诗成绩单在家长群而后辞职一事

关于这件事,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站在老师的立场,为老师喊冤的;也有站在家长和儿童心理健康角度,认为老师做法的确不妥,老师写辞职信诉苦未免矫情。

家里有6年级的小学生,我自己又是一个大学老师。身兼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还有对身边小学教学的观察,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下:

作为一名家长,我是比较反感老师成天在微信群里通报大到每次考试,小到每次随堂默写的成绩的,即便我的孩子很优秀。当然,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很差,那我会更不愿意。除了这个事件中所存在的可能的对孩子自尊的伤害之外,这种做法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负功能:就是加重家长本已存在的严重教育焦虑。我身边有一个同事,孩子很优秀,基本不用她操心。但是她们孩子的老师也有无论大考还是小考成绩都会发布微信群的习惯,她自己形容看微信群每次都是心惊胆战,因为除非极少数孩子,大多数孩子,包括我们成人,都有状态好坏的时候。状态好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冲到第一,状态差的时候孩子可能名次就会滑落。成绩发布有时候过于频繁,就会形成一种信息过载压力,这种压力会从专职教育机构和老师、到父母、再到孩子这样一种链条传导。

站在一名老师的立场上,我曾无数次有过想把顽劣不堪、不遵守学校规章和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在班级微信群公示的冲动,但最后都压抑了自己。为何会如此?文明的底线其中有一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我们恰恰很多时候,欠缺的就是这样一种换位思考的意识。

当然,也许会有人反驳,你不知道小学教师有多辛苦?小学孩子有多顽劣?似乎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打不成器、体罚、公示就有了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但是我想说的是: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中的暴力和羞辱式公示毕竟是在急剧减少的,而我们的世界也没有变得更糟糕。这证明,暴力、羞辱式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以上,供参考。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冬雪日漫山万座。

有关送别的古典诗词文学名句有哪些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古人在离别时也有以歌赠别的传统,历朝历代关于送别的诗词很多,这里精选其中比较有名、流传久远以及有代表性的以飨读者。记得点个赞,喜欢就分享。


汉魏南北朝诗词名句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汉·苏武《诗四首》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三国魏·曹植《七哀》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南朝梁·江淹《别赋》

日暮浮云滋,握手泪如霰。——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南朝梁·沈约《别范安成诗》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

别鹤声声远,愁云处处同。—— 南朝陈·江总《别袁昌州诗二首》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南朝宋·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


唐朝诗词名句

送君一为别,凄断故乡情。—— 唐·陈子良《送别》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唐·陆龟蒙《别离》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唐·陆龟蒙《别离》

一步一回首,迟迟向关近。—— 唐·王维《留别丘为》

相送天涯里,怜君更远人。—— 唐·刘长卿《送张起、崔载华之闽中》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唐·李白《送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唐·李白《江夏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唐·李益《途中寄李二》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唐·李益《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唐·杜牧《赠别二首》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二首》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唐·郑谷《柳》


宋朝诗词名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 宋·黄大临《青玉案·千峰百嶂宜州路》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我是行人更送行,潇潇风雨倍伤情。—— 宋·赵善括《鹧鸪天·我是行人更送行》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元明清诗词名句

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元·张昱《赠沈生还江州》

青草红亭万里尘,送君那得不沾巾。—— 明·袁宏道《别闽人王生》

春风浓似酒,难浣别离情。—— 明·刘绩《题西陵送别图送姚进士》

漫漫即远道,惜别在良时。—— 明·陈子龙《拟古·别李氏也》

惆怅天涯分手处,秋高一雁落江泮。—— 明·万泰《留别董西来》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清·曹雪芹《红楼梦》

衰年送少年,后会渺云烟。—— 清·袁枚《寄梅岭》

春风若为长条惜,应遣情人少别离。—— 清·厉鹗《思佳客》

万里征途愁入梦,天南分手泪沾衣。—— 苏曼殊《束装归省,道出泗上会故友张君云雷亦归》


你喜欢上面哪些诗句?说一说。

【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郭德纲相声“名句”是什么

郭德刚场场都挂在嘴上一句话是:大家都爱玩耍,陪大家玩玩。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为什么现在有些老师还让学生默写,不过关还会罚抄写

这个必须支持!小时听写一个字写错,罚抄300遍!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第1句】: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第3句】: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千古名词:人生诺只初相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上古诗歌,演说都有深远议意,楼上几位大神精通古诗,记述了上古爱情伤感诗歌!都经典。金庸景色,梁玉生的对联盛盛金典。

千古名词,诉了怎样的故事,就是记述那作者写出的感叹痛伤之曲,和情人离别滴沮如滴血之感!

……相识好比初相逢,

……人生诺只初相见。我两句话混起来就变了些议意,初识、初见初学,不管是文化科学,高科技,恋爱爱情等等,让他去学习,磨练,深研,经久之练,人才乃矿石之金!。

……人生诺只如初见,天地乾坤分四季,春草夏花跃眼夺目,青春年华艳艳视仙,情感她芳眼说话,不言而合对爱佳。相知相爱金童玉女,但苍桑有格,南通北国。其其回故之乡,眮眮送目,它时芳草今陆䒵。敬请我师批评指正,草草跑题了。

……谢谢头条!谢吾空。

怎样教小朋友默写声母

对刚入学的孩子,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肯定会有些吃劲,家长一定不能心急。我们要遵循孩子们身心的发展规律,给孩子们一个学习的过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切忌要不得的,我们只需找准方法,静待花开!声母及拼音最主要的就是练习发音,督促孩子上课认真和老师一同练习,找准发音的方法。家长不要着急,一个一个的教,平常多陪孩子练习,直到一个音发准确后再教下一个。平时也可以利用卡片、多媒体等教具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多鼓励孩子,适当给孩子一些小奖励。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