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名人名言

鲁迅挤时间名句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鲁迅:中国近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也被世人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对鲁迅应该不会陌生,只要你上过学,一定学过他的不少文章,比如《记念刘和珍君》(还是要求会背诵一部分内容的)、《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伟大作家鲁迅的名言名句。

1、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2句】: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第3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第4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5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第6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7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第8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9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10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11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12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13句】: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时发现无路可走。

【第14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15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1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17句】: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第18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19、造化常为庸人设计。

【第20句】: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第21句】: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第22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第23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第24句】: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第2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26句】: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若开口,将会感到空虚。

【第27句】:一个人如果不活在别人心里,那他就真的死了。

【第28句】: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第29句】: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

【第30句】:无论她有多大错,她哭的一霎那,都是我的错。

【第31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第32句】: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第33句】: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第34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第35句】: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

【第36句】: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7句】: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第38句】: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

【第39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它。

【第40句】: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很深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鲁迅的“两株枣树”,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名句谈不上,如发生在其它人写的话就认为是病句或是赘言。但鲁迅先生笔下的"两棵枣树"是意有所指:一.是指两个男人,因当时鲁迅先生和周作人闹矛盾,鲁迅不知如何处理,感觉到很苦闷。二.指两个女人,1924年5月,鲁迅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居,和母亲.朱安居住,陷进朱安的传统婚姻和许广平的新式自由恋爱漩涡里。

院子外面有两棵树,先说一棵是枣树,那么读者会以为院子外面有其它东西,其实没有其它的也还是枣树。体现了,孤寂.单调的情感,还有对这种单调状況的无奈。这种情感用"院子外面两棵树"是达不到浓厚的表达效果的。

鲁迅先生的"我家门口有两棵树"是《秋夜》中的笫一句话,给读者先入为主的感受,门前只有两棵树,除了枣树,还是枣树,这渲染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气氛,也引导了全文的主要氛围。

综上所述,鲁迅的"两棵枣树"是有来历和故事的。鲁迅在1934年10月9日给萧军的信中:"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很多钉子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废心情的影响"。从这可见"两棵枣树"的缘由!

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可以督促着人们向着文明发展。鲁迅能出生在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鲁迅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光辉反射给了社会,让社会上每个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阳光。鲁迅又把人性的阴暗反射给了社会,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冷漠,麻木,自私,虚伪,狂妄,等等,看到了人身上所隐藏的动物本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迅用充满热情的文字对人性丑恶进行批判和矫正,人们会怎么样?只会越来越自私,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

看到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不但不会走过去扶起来,还会站在原地等着看好戏。看到小偷偷东西,不会上前提醒失主或制止小偷,会孰视无睹。看到有人卖假冒伪劣产品,不会想着举报,会认为那不关自己的事。看到老人乘坐公车,不知道主动站起来让坐,认为自己坐着理所当然……

难道我们就需要这样冷漠,没有爱的生活环境吗?这样的环境,会让每个人得到什么?恐怕只会让每个人活在自己自私自利的世界里,最终变成一个毫无价值的废人。

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鲁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者,可以说,他是民族脊梁,他的言行和思想就如同中华民族的信仰。

鲁迅正是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理阴暗,让人们激发出自身潜能,为自己打拼的同时,遵循着既定的公俗良序,为整个社会奉献着能量。

如果没有鲁迅那些听着刺耳的言辞,人们恐怕对什么都会习以为常,都会麻木不仁,做什么事都不会感到羞耻和害怕,那样将会很可怕,会自取灭亡。

鲁迅是什么“学家”

鲁迅首先是个作家。

而且是一个非常先锋前卫的作家。

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已经无师自通地使用后现代手法,而当时现代派手法尚且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例如施蛰存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梅雨之夕》,今天才被认识并收入大学语文。鲁迅在《故事新编》里表现出来的后现代手法竟类似今天周星驰电影的价值解构无厘头恶搞,你说得有多先锋多前卫?

其次,鲁迅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不仅文学,而且美术,北大的校徽是他设计的,设计得那么经典。

如果你硬要问鲁迅有什么学问,那么我告诉你他没什么学问。

原因之一,鲁迅特别厌恶学问。

原因之二,鲁迅最不在乎现成的东西,他向世界发出的声音,都是从未有过的崭新的声音。

如果你还要坚持问,那么我告诉你,鲁迅是用文学研究社会、人性的,所以有些情绪化,不是学问化。文学是情感,不是学问。

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

方舟子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胡多为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他生平写了一堆书,都没人看,唯独这么一句训话倒是流传很广。这大概也能说明,此话代表了眼下很多人的心声吧。

在他的意见中,鲁迅差不多就是圣洁的化身,但凡和他过不去的,就是无耻宵小。 一个外国人,竟能如此礼敬我中国前贤,其国际主义精神倒也是感人至深的——虽然我是没骂过鲁迅的真小人,对他的话有着愚不可及的不以为然。


鲁迅在中国,一直都是很大的话题。他生前身后,清光四射,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纠缠。 曾经有数十年,他被权力者借用扶上政治神坛,万众瞩目,没有任何人胆敢非议一二。而在同时的对岸他又是被封杀的对象。

1980年代以后,他才慢慢走下神坛。到了90年代,其实连上方都对他的态度转向冷淡,甚至有些回避,完全消极处理。入选教科书的文章该撤的撤,关于这个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透着一股暧昧的冷漠。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天下已定,畛域分明,曾经阔气的只想安稳,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鲁迅那样的思想,就知道批判,就知道改革,就知道揭疤,整天投枪匕首喊打喊杀的,你说会有牧民者喜欢吗?

我们今天读鲁迅,依然会觉得他好像还活在我们当下的中国,他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批判,言犹在耳。但是另一方面, 鲁迅仿佛真的被历史和现实有意冻结了,不再与“圣教同源”,不再是“为王前驱”。所以,倘要真的深入讨论“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我觉得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对鲁迅的好恶表达,你若认为是某些个体推动的结果,那就是用简单的逻辑和思维去考虑中国问题。鲁迅声名的升降起伏,永远都无法摆脱政治之索的羁绊。

我们的文化,常常是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也如斯。古人所谓“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世事如此,鲁老走下神坛,甚或受点冤屈,是必然的。诬否且不论,这是一个有关舆情、国情、权术的总归因。


至于到具体环境,有人不喜欢鲁迅,觉得他让人不舒服,甚至动辄谩骂他,诬琢诬谤,也是人之常情。人类至今还没有一个名人,可以让所有人爱戴,不受点不白之冤。一辈子做好人都做到耶稣那份上了,不还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有人欢喜有人骂,反倒是社会多元、开明的好事。

这些个体的人,不喜欢鲁迅,据说还会黑他,追溯原因,无非要么是逆反心理,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是隔膜所致,要么是立场差异,要么就是有意颠覆过去武断而强迫的话语方式,不出此五种。要说“别有用心”,倒是说不上的,因为鲁迅近20年基本就是意识形态的边缘人物,要靠黑他达成某种“居心”,相当于专程跑去荒山野岭拐弯抹角儿放一个小小的烟雾弹,我倒觉得不是黑鲁迅的人有什么毛病,而是还会这么想、还一腔悲怨的朋友不免戏精附身,脑子太煞费周章了。这等人,平日里有人和他看法相异,就有刺股之痛,就要嚎丧指人为反动逆党,其猜疑阴险的“居心”倒是深沟高垒,正与鲁迅思想相反的。天下多事,也往往源于有人偏好诛心大法,以己律人以理杀人。

真的,有人不喜欢鲁迅,甚至骂他,真的不需要你玻璃心急火攻心。任何公民,对于一个已逝作家,是爱是憎,或吹或黑,都是他的权利——我们小民的思想言行有这个自由裁量权利其实也不过才40年,没必要急脱脱跪迎奉还。一个民族的名人,即便到了伟大的程度,有人真心爱戴恭维固然是皆大欢喜,但是若能容许有人不问青红皂白挟有仇隙碎话几句,骂骂几句,也许更能见出文明、自信、成熟与宽容吧。况且,谚云“树大自直”,我也没见过历史上有名副其实的名人是可以被骂倒的。

也就是说,黑鲁迅,当然挺无聊,有伤口德,但也不是多大的事,没必要上纲上线。如果有人讨厌鲁迅,你非得强迫人家爱他;亦或你崇拜鲁迅,偏偏有力量命令你不得如此,其实才真算是问题。


鲁迅是非被黑,是否被爱戴,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浮名虚誉之事。更为核心的是,鲁迅所提出的中国问题是否已经解决,鲁迅其人的精神是否传续下来。

我们遵奉一个作家、思想家,重点不是去膜拜这个一个人,去竭力肃清所有关于他的非议,人家肉身已灭墓木已拱,把他乔装打扮的再完美靓丽也没多大意思。这种表皮浅薄的偶像崇拜,看似忠心耿耿,其实无知无趣,只是时代流行色的一个俘虏,甚或说的严重点,不过就是在玩弄。

鲁迅从不试图收编粉丝,他最大的希望是中国人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你可以独立地对他作出自己的判断,可以称赞他,可以信服他,可以批评他,可以否定他,他不会介意这些。我们读鲁迅,最终目的也是走出鲁迅,更走出他当年为之绝望的现代中国。

也就是说,我们遵奉他,核心在于继承他的精神,想其所想,思其所思。比如他的那种温情,那种爱意,那种悲悯,那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比如他那种批判的独立意识,那种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勇气,那种不断警惕我们在选择中不要乐于当奴隶的呐喊等等,我们学习了,意识到了,继承下来了,进而以鲁迅为参照,关注现实,改变现实,其实才是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尊重鲁迅、最后超越鲁迅的核心要义。

所以,鲁迅被黑的里焦外嫩,我也没觉得有什么,身后是非谁管得,不朽的终究不朽。反倒是鲁迅当年那些感慨系之的妄议,至今还可以就今论今,才是让我感到悚然的:有一种黑,竟然是中国无数旧魂灵略七八十年下来都湔洗不掉的。

2024,11,29,饭后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一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鲁迅写的“两株枣树”有点啰嗦的病句,为何大家都说是千古名句

“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是这句吧。说这句话不对的,是说他不符合语法,一个句子有两个主语吧;说这句话不妥的,是讲这句话啰嗦了,直接写两棵枣树不就好了。

前段时间,想了想,这句话其实写的真的挺好。

这句话是写的从一个比较远的角度看过去的景象的句子。人从远处看过去,首先聚焦到了院子,说明院子很显眼,然后再细看,看到院子里有两棵树,然后再细看,聚焦到一棵树,看出来了,是一棵枣树,然后再把视线移动到另外一棵树,也分辨出来了,是枣树。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其实详细的写出了笔者的观察过程。而且观察的很仔细,并没有在凑字数。

再进一步的想。笔者能这么仔细的观察,说明当时是比较休闲的,不会火急火燎的一眼瞄过去,院子和两棵树,然后就干其他的去了。

鲁迅的为人怎么样

鲁迅先生,为人怎么样?看看咱们官方认可的当代文学大师的排名,鲁、郭、茅、巴、老、曹,这,便是答案。

但是,最近总有人说,现在如何如何神话鲁迅,其实他就是一个人,还有,他的作品晦涩难懂,等等一系列的不太中听的言论。

笔者觉得,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人,他也从来没有要求别人神话他,现在也没有人会去神话一位文学作家,这些事情,都是出于众口,与先生何干?

现在,对先生所谓人品的非议,大致有三点:

一是,对待日本的态度。

二是,与兄弟,弟媳的事情。

三是,批判国人劣根性,却似乎不够实际。

其一,先生的作品,的确大多数,是描写国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无能,很少痛骂日英法俄,这些欺负咱们的国家,特别是日本。

但是,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先生曾经在日本留学,他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对于鲁迅来说,并非是魔鬼,而是最为普通的人。第二,如今,我们也曾经历过被人家欺负到家门口的事情,我们也一个劲儿的骂人家,咒骂他们怎么这么的不符合什么原则。有用吗?自己不发奋图强,你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其二,先生的私事,涉及到影响到任何人了吗?而且,大多数道听途说,好,笔者把自己道听的版本,简单叨咕一下:先生花了一大笔钱,把自己三兄弟都接进北京大宅子里,而且每月赚钱都交给兄弟媳妇,之后,弟媳不愿与先生同住,周作人写了一封信给鲁迅,先生便只带了自己的书,搬出了大宅——回去拿行李,遭到撕打,日记里这样写着:他们又动起手来……不言自明。

其三,这第三点,是源于最近这些年,似乎都对先生只批判人性,不做制度上的探索颇有微词。似乎,那意思是,胡适先生这些文人,尽管曾经走到不同的方向,但起码算是探索了,就该支持该表扬。

其实,这种观点最为需要警惕。不可否认,那个时代,有识之士,的确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为中国的未来,探索道路,有的走出阴霾,有的坠入深渊。

可是,需要明确一点。不要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鲁迅就是批判人性,不做制度研究,别人就如何如何身先士卒。举个例子——各位知道吗?鲁迅先生曾经一直与“光复会”、“同盟会”关系密切,而且像光复会名单这样的机密文件,经常交给鲁迅保管。列位觉得,先生是什么事情也不参与吗?

所以,没有什么神话不神话的事情。可是,一个被全中国都熟悉、爱戴的文人,必定有其优秀的地方,有应该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品德。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最喜欢鲁迅哪一句话

最喜欢鲁迅的一句话《而己集》:九斤老太说:一代比一代强。鲁迅野草“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立论》

如何评价鲁迅的作品

在中国文学这块废墟遍野的——文坛之上,一说起鲁迅,倍受争议。不管喷子怎么样定论,鲁迅还是当年的鲁迅,鲁迅作品还是当年鲁迅的那作品。以至有人士呼吁:鲁迅的作品怎么从学生教科书里挖走了!这里,有教育编选者的教育“三观”,——留下来或者删除了都无所谓:兴许是更新教材的需要,——方舟子当年读中学也背诵了鲁迅文章了吧,崔永元也背诵过滴,有食古不化,有囫囵吞枣,——应试教育也作怪,由此,养育下了他们:一娘养九种,九种不像娘。

……但是鲁迅文集,三百年以后,还有人看,以至研讨!就文坛而言,足以一比《资治通鉴》,矗立于中国文学圣殿,供后来者仰望。“取信于当时,即能流传后世” 。即如《红楼梦》,封建王朝上纲上线以“禁宵”,民间甘冒杀头罪的风险,依旧手抄、传抄承传下去了!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