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用肉去赶蚂蚁,蚂蚁反而愈多;用鱼去驱逐苍蝇,苍蝇愈要飞起来。
【第2句】: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千里长的大堤,因为蚂蚁窝而溃败;百尺大的房屋,因为一点的烟火而焚毁。
【第3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因此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
【第4句】: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一个人右手面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第5句】: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法律的执行没有信用,则君主会有危险;刑责的施行不够坚决,邪恶的东西就会层出不穷。
【第6句】: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火的形状威严可怕,人们害怕不敢接近,因此很少被火烧伤;水的样子绵软柔弱,人们喜欢游泳戏水,因此被淹溺的人很多。
【第7句】: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译: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韩非子的名句
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商君书》
“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韩非子的名句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商君书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韩非子有哪些经典语录
【第1句】: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 大功。
【第2句】: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第3句】: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第4句】: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第5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第6句】: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第7句】: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第8句】: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经典古文名句249条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0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10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l0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1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1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14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4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4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4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14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14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唐·李商隐《无题》)
14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5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15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唐·李商隐〈晚情〉)
153.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15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5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156.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15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5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159.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6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6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6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6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1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l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6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6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7o.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7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7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17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17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7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7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77.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17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7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8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8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18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8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18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18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19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9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9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19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9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
19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9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20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洪林《西湖》)
20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关汉卿《窦娥冤》)
202.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20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204.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205.花落水流红,用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20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20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0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20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
21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211.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21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21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21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21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216.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7.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8.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20.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221.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林广记》)
22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223.情随境变,字逐情生。(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22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25.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226.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22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228.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施耐庵《水浒传》)
229.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浒传》)
23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水浒传》)
231.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
232.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23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234.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23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36.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清郑板桥对联)
23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238.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红楼梦))
23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240.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品画))
2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4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4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24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245.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清·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247.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248.鲁迅名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249.毛泽东诗词名句: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第1句】: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第2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第3句】: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第4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第5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第6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第7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第8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第9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第10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第11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第12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第13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劝学》)
【第14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第15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第16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第17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第18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第19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第20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第21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第22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第23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第24句】: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第25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第26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第27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第28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第29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第30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第31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第32句】: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第33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第34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第35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第36句】: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成语名句
【第1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第2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第3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第4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第5句】: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第6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第7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第8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第9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第10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第11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第12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第13句】: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第14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第15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第16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第17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第18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第19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第20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第21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第22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第23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第24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第25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第26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第27句】: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第28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第29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第30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第31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第32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
【第33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第34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程端礼)
【第35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第36句】: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诗经》)
【第37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第38句】: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第39句】: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第40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旨》)
【第41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第42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第43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语)
【第44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第45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语)
【第46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第47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第48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第49句】:—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第50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第51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第52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中国古代其他时代名言
【第1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第2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唐书)
【第3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路史)
【第4句】: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旧唐书)
【第5句】: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第6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第7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第8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
【第9句】:迅雷不及掩耳。(晋书)
【第10句】: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书)
【第11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第12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刘濞)
【第13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汉书)
【第14句】: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第15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
【第16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
【第17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
【第18句】: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第19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第20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第21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第22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第23句】: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三国志)
【第24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蜀志)
【第25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第26句】: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第27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第28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第29句】:
名句默写。(任选四句,4分)小题1: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
小题1: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题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小题3:镜中衰鬓已先斑
小题4: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小题5:沧海月明珠有泪
小题6:别有幽愁暗恨生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底”、“僮”、“沧”、“幽”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任选四句,不可忽略,计分按前四句来算。高考也要求是任选三句,不可策略性失分。
文言文名言名句
【第1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0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10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l0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1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1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14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4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4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4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14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14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唐·李商隐《无题》)
14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5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15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唐·李商隐〈晚情〉)
153.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15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5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156.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15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5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159.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6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6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6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6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1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l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6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6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7o.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7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7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17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17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7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7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77.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17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7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8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8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18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8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18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18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19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9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9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19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9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
19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9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20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洪林《西湖》)
20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关汉卿《窦娥冤》)
202.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20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204.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205.花落水流红,用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20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20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0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20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
21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211.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21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21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21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21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216.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7.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8.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20.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221.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林广记》)
22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223.情随境变,字逐情生。(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22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25.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226.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22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228.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施耐庵《水浒传》)
229.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浒传》)
23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水浒传》)
231.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
232.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23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234.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23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36.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清郑板桥对联)
23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238.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红楼梦))
23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240.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品画))
2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4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4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24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245.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清·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247.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248.鲁迅名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249.毛泽东诗词名句: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关于守纪的名言名句
【第1句】: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
?【第2句】:在今天的科学中,只有集体的努力才会有真正的成就。——别林斯基
?【第3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
?【第4句】: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思格斯
?【第5句】: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新的关系,新的纪律。——列宁
?【第6句】: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歌德
?【第7句】:没有纪律,就既不会有平心静气的信念,也不能有服从,也不会有保护健康和 预防危险的方法了。——赫尔岑
?【第8句】:要有必要的清规戒律。——毛泽东
?【第9句】: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佚名
?【第10句】:我们不能不仅靠人类内心爱自由来维护自由。——美.约翰·亚当斯
?【第11句】: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英.莎士比亚
?【第12句】: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英.培根
?【第13句】: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德.黑格尔
?【第14句】:无道德则不能存在。——法.卢梭
?【第15句】: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任何事的权利。——法.孟德斯鸠
?【第16句】:法律永远不会产生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巨人和英雄。——德.席勒
?【第17句】: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德.黑格尔
?【第18句】:邪恶的法律是一种最坏的暴政。——英.伯克
?【第19句】:纪律是胜利之母。——俄.苏沃洛夫
?【第20句】: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古希腊.柏拉图?
【第1句】: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第2句】: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第3句】: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第4句】: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第5句】: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第6句】: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第7句】: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第8句】: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第9句】: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第10句】: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第11句】: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第12句】: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第13句】: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第14句】: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第15句】: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第16句】: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第17句】: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第18句】: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第19句】: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第20句】: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参考资料:不是我的屁股~~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全文,全部!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阳明。 代表人物介绍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二、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着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三、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家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还擅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四、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于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人,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五、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武齐国(今山东临淄)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 齐国阿鄄(今山东阳谷、甄城县)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 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着有《孙膑兵法》一书。 六、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在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代表人物: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籍贯不详,据考为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于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 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