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名人名言

留德十年佳句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 《留德十年》的好词好句

一、《留德十年》的好词

【第1句】:群魔乱舞【第2句】:实事求是【第3句】:造诣【第4句】:心忧如焚【第5句】:生离死别【第6句】:其乐融融【第7句】:乐不可支【第8句】:高谈阔论

二、《留德十年》的好句

【第1句】: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第2句】:我遥望欧山美水,看那些出国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则像人间凡夫,"更隔蓬山千万重"了。

【第3句】:我充满了渴望,而又忐忑不安,有时候想得很美,有时候又忧心忡忡,在各种思想矛盾中,迎接我生平第一次大抉择、大冒险。

【第4句】:但是风光却更加旖旎,高树蔽天,浓阴匝地,花开绿丛,蝉鸣高枝;荷塘里的荷花正迎风怒放,西山的紫气依旧幻奇。

【第5句】:我那众多的小伙伴都还聚在一起,或临风朗读,或月下抒怀。黄昏时漫步荒郊,回校后余兴尚浓,有时候沿荷塘步月,领略荷塘月色的情趣,其乐融融,乐不可支

【第2句】: 课外阅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摘录你喜欢的语段,并简要说说

P【第7句】:今天歧视社会科学,源远流长,我们社会科学者运交华盖,只好怨我们命苦了。

P【第8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几碗饭,心虚在所难免。【第20句】:刚出头的年龄,却心怀百岁之忧。

P【第13句】: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

P【第16句】: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P【第21句】:。

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

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

一位国民党政府驻意大利的大使,只会意大利文“这个”一个单词儿,也能指挥意大利仆人。比如窗子开着,他口念“这个”,用手一指窗子,仆人立即把窗子关上。

反之,如果窗子是关着的,这位大使阁下一声“这个”,仆人立即把窗子打开。窗子无非是开与关,决无第三种可能。

P【第33句】:颇有点中国古书上所说的“履舄交错”的样子。我不记得,小女孩子什么时候离开了车厢。

萍水相聚,转瞬永别。这在人生中时刻都能遇到的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是同这个波兰小女孩子的萍水相聚,我却怎么也不能忘怀,十年以后,我终于写成了一篇散文《Wala)。P【第35句】:难道都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一位国民党政府驻意大利大使的信徒,只使用“这个”一个词儿,就能涵盖宇宙、包罗天地吗?P【第43句】:我的老师吴宓先生有两句诗“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

这的确是很有见地的话,是参透了人生真谛才能道出的。P【第45句】:在橡树的浓茜里,四面寂无人声,我一个人静坐沉思,成为哥廷根十年生活中最有诗意的一件事,至今忆念难忘。

原来西方妇女——在某些方面,男人也一样 — 绝对不允许别人戴同样的帽子,穿同样的衣服。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是难以理解的。

P【第51句】:这就叫做“永恒的学生”,是一种全世界所无的稀有动物。P【第55句】: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40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P【第60句】:鲁迅先生说过,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令洋入大吃一惊;然而回国后讲的却是康德、黑格尔。

P【第63句】:他们认为,口叼雪茄烟而能运用白如的语言,太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最不肯学外国语言的人,就是英国人。

P【第71句】:德国法西斯有句名言:“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了真理”。P【第72句】:我总想象,这样大的大事开始时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上至三十三重天,下达十八层地狱,无不震动,无不惊恐。

P【第74句】:西克教授真正是海人不倦,第一次上课他就对我郑重宣布:他要把自己毕生最专长的学问,统统地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我,一个是《梨俱吠陀》,一个是印度古典语法《大疏》,一个是《十王子传》,最后是吐火罗文,他读通了吐火罗文的世界大师。P【第78句】:中国近代许多大学者,比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郭沫若、鲁迅等,都没有什么博士头衔,但都会在学术史上有地位的。

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眼胡不归。P1【第51句】: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

害怕和尚在一棵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这对和尚的修行不利。

P1【第55句】:借古人的生花妙笔,抒我今日盛衰之感怀。能想出这样移花接本的绝妙好法,我自己韭常得意,不知是哪一路神仙在冥中点化,使我获得“顿悟”,我真想五体投地虔诚膜拜了。

P1【第57句】: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皂的《旅次朔方》那一首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成阳。无端又度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P1【第61句】:人生相逢,有时真像是浮萍与流水,稍纵即逝。P1【第62句】:我要用嘴描绘眼前的美景,我说不出;我要用笔写出眼前的美景,我写不出。

最后,万不得已,我只能乞灵于《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徒唤“奈何”了。中国古诗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瑞士山水的意态又岂是人世间凡人艺术家所能表现出的呢!P1【第84句】:西方什么人有几句话:“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怕时间,时间唯独害怕东方人”P1【第90句】:俗话说:“不打不成相识”,看样子需要给他一点颜色看。他不站起来,我们也没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办公桌上。

立竿见影,他立刻站起身来,脸上也有了笑容。这样一来,乘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P1【第98句】: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然也不能没有。但仔细追究起来,却只有一个极单纯的要求:我总觉得,在无量的,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电火还要快,一闪便会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

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就因了这点小小的愿望,我想到外国去。

P2【第19句】: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

【第3句】: 留德十年的作品鉴赏

人物自传往往会掺杂某些虚假的成分,一来由于当事人主观的意愿,二来由于年代久远导致细节的磨损、模糊。

季先生对此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我写自传,只写事实”是他的决心和承诺,这也正秉承了先生一贯严谨的学术作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德十年》中引用了大量作者当年的日记,以作为事实的参照。

虽年代遥远,但论人叙事历历在目,甚至间或还有“今天如何如何”的字眼,可信程度如此。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先生写于1935年至1987年间的8篇欧游散记,追忆当年事,感怀当年情,与自述部分交织经纬,前后补充。

先生回忆往事,情真意切,言词质朴,毫无矫矜自饰,读来犹如对面闲谈,清新淡雅。萦绕字里行间的对故人之思,时光不再的感怀虽不浓烈似酒,却也足以让人回肠荡气。

在《我的房东》一文中,先生满怀深情追忆他的女房东,一位母亲般的老妇人——欧朴尔太太。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来,分外亲切。

当写到即将离开时,女房东如失亲人般号啕大哭,先生也是泪洒衣衫,这是怎样的深情啊,几十载春秋风雨洗涤淡漠不了的深情!《麦耶一家》以温情委婉的笔调,描述了先生留学德国时,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之间一段隐约朦胧的恋情。他们一起打字,促膝谈心,笑语温馨。

时光飞逝50载后,先生感慨到“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那一面之交的波兰女孩Wala,相处不到一年却被先生视为知己的章用,每周日必到席勒草坪上聚餐的中国朋友们,“留德十年”中与先生匆匆相会又转瞬消失,人海茫茫再也找不着踪影。这种感时伤春之情,在一位耄耋老人的笔下更显隽永深刻。

在《余音袅袅》中先生说道:“回忆的滋味决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

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 。

【第4句】: 6课的生词

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第1句】: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第2句】: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第3句】: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4句】: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第1句】: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第2句】: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B案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第1句】: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第2句】: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第3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第4句】: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第1句】:谈感受.质疑. 【第2句】: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第3句】: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第1句】:摘抄词语 【第2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第1句】: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第2句】: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第1句】: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第2句】: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第3句】: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

【第5句】: 留德十年的作品鉴赏

人物自传往往会掺杂某些虚假的成分,一来由于当事人主观的意愿,二来由于年代久远导致细节的磨损、模糊。季先生对此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我写自传,只写事实”是他的决心和承诺,这也正秉承了先生一贯严谨的学术作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德十年》中引用了大量作者当年的日记,以作为事实的参照。虽年代遥远,但论人叙事历历在目,甚至间或还有“今天如何如何”的字眼,可信程度如此。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先生写于1935年至1987年间的8篇欧游散记,追忆当年事,感怀当年情,与自述部分交织经纬,前后补充。

先生回忆往事,情真意切,言词质朴,毫无矫矜自饰,读来犹如对面闲谈,清新淡雅。萦绕字里行间的对故人之思,时光不再的感怀虽不浓烈似酒,却也足以让人回肠荡气。

在《我的房东》一文中,先生满怀深情追忆他的女房东,一位母亲般的老妇人——欧朴尔太太。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来,分外亲切。当写到即将离开时,女房东如失亲人般号啕大哭,先生也是泪洒衣衫,这是怎样的深情啊,几十载春秋风雨洗涤淡漠不了的深情!

《麦耶一家》以温情委婉的笔调,描述了先生留学德国时,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之间一段隐约朦胧的恋情。他们一起打字,促膝谈心,笑语温馨。时光飞逝50载后,先生感慨到“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那一面之交的波兰女孩Wala,相处不到一年却被先生视为知己的章用,每周日必到席勒草坪上聚餐的中国朋友们,“留德十年”中与先生匆匆相会又转瞬消失,人海茫茫再也找不着踪影。这种感时伤春之情,在一位耄耋老人的笔下更显隽永深刻。在《余音袅袅》中先生说道:“回忆的滋味决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

【第6句】: 留德十年的读后感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引出《留德十年》。

第二部分:平铺直叙,介绍书籍。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抒发感情。

留德十年读后感:

我看的这本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花了整整6天的时间,细细的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阅读期间,整个人完全陶醉于季老的文字之中,读到风趣之事会会心微笑,读到感人之处亦会鼻子发酸……

这是一部只写事实的自传,一部只有Waherheit(真)而无Dichtung(诗)的作品,或许没有歌德的DichtungundWahrhe那般办波澜壮阔,但细细的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集聚起来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码我读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之意境吧……全书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三个片断:对出国热的描述,在火车上邂逅的波兰女孩儿Wala,在哥廷根与女房东以及数位德国教授深厚的友谊。

当时的季羡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静”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想要离开,却觉得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这样孤单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吧。可是先生比我们究竟强在哪里呢?往下读你就会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

季羡林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尽管家庭困难,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国的求学之路。在哥廷根的时期,告别了最初的迷茫,季羡林毅然选择了印度学作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选择副系的态度上却让人惊讶。他写道,“我在国内就立下大誓: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我不大了解季羡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种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想,他大概是因为太厌恶那些投机取巧的留学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们划清界限吧。在国外用老庄谋得博士的头衔,回来却讲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是季羡林明确鄙视的对象。可是,从我内心来说,一个人难道不能既倾心于老庄的睿智,又爱慕康德和黑格尔思辨吗?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颇,但是季羡林对老师的虚心,对治学的严谨,以及对艰苦生活的积极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回到大陆之前的时期当季羡林完成学业之后,他终于要回到祖国了,可是它却对德国产生的深深的留恋和不舍。这一点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爱国爱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实在是给了他很多东西。那里有欣赏鼓励他的良师,有能陪他畅谈的益友,有温暖慈祥的女房东,还有那个为了他终身未嫁的美丽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给了他一个能让他安静做人,安静治学的环境,这对于一个学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羡林的老师吴宓说的,“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

有时候,生命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有可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就写到这里了,突然觉得没啥话好说了。其实我看书总是抓不住重点,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没看出“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友人情深。”之类的东西,反而记住了他在德国虽清贫但可以从心所欲的生活。这也算是种另外的收获吧。以耄耋之年,回忆前尘过往。自然不是让你以他的心态来品味人生。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我看到即使在二次大战这样的环境下,在德国的一个小城有着这样一群人仍然在不闻窗外事的做着自己的学术,过着自己洁净而高贵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或许是平淡的,席卷世界的二次大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毫无知觉的来,毫无知觉的走罢了,但是这种平淡带给我的却是深深地震撼,能淡的人们必定会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不是吗?

参考资料

《留德十年》.范文先生网[引用时间2024-3-11]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