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吕思勉简介与名言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民国时期“史学四大家”之一,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第1句】: 其实中国历代的百姓,和官府都没甚关系,何况朝廷?只要当“士大夫”的少造几句谣言,就皇帝病一百年,秩序也不会乱的。
【第2句】: 原来研究学问,有两种法子,其一是胪列了许多证据,以主观判断其真伪。其二是不以主观下判断,而先审查这证据的孰为可信。譬如东门失火,咱们人在西门:听得人述失火的原因和情形,各各不同。拣其最近情理的一种信他,是前一种法子。且不管他所说的话,谁近情,谁不近情,先去审查各个传说的人,谁是在东门眼见的,谁的说话,是素来诚实的条件,以为去取的标准,是后一种法子,把这两种法子比较起来,当然后一种更为谨严。
【第3句】: 制度是一层层的,不管理论堆积起来的;所以愈到后世,愈不切于事实,俞不合于理论。
【第4句】: 原来把科学家的眼光看起来,人是差不多的——在科学上,是不承认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认有什么太善极恶之人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较,而观其会通。就是要把许多事情,归纳起来,得一个公例。若把儒家改制所托的话,通统认作实在,在后世,都是“欺人孤儿寡母”的操、莽,而古代忽然有个“天下为公”的尧舜,在后世,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汉高,而在古代,忽然有个“非富天下”的汤,“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武王。那就人的相异“如金石卉木之不同类”,就无从互相比较,无从把许多事情,归纳了而得其公例,科学的研究,根本取消了。所以这些“偶像”,不能不打破他,并不是要跟死人为难.
【第5句】: 讲史学的人,总说历史有裨于修养,我说历史的有裨于修养,无过于看王荆公这一种人物的传记了。
【第6句】: 外戚是一种“特殊阶级”。凡是一种特殊阶级,不到它应当灭亡的无论他怎样作恶,人家总只怪着阶级里的人,并不怪着阶级的本身,这是社会的觉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第7句】: 从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数十百年,生齿渐渐地繁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渐渐地奢侈起来;那贫富也就渐渐地不均起来,这种现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酿成大乱为止。大乱过后,可以平定数十百年,往后就又是如此了。”(这是由于生产方法和生产社会的.组织,始终没有变更的缘故)
【第8句】: 原来古代的治法,是从极少的地方做起的。所谓国家,起初都是个小部落。君主和人民,本不十分悬隔;而政治上的机关,却极完备,所以一切事务易于推行,而且易于监察,难于有弊。到后世,就大然了,一县的地方,甚或大于古代的一国,何况天子。而所设的机关,却极其疏阔。就有良法美意,也无从推行。而且专制政体的官吏,都是对于君主一个人而负责任的;君主监察所不及,就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固然也有好的官吏,然而政治上不能只凭希望)。那么,更有什么事情能办得好;不但办不好,而且总是有弊,倒不如一事不做,还好苟且偷安(所以中国一切事情的停滞不进,和君主专制政体, 是有很深的关系的。)
吕思勉名言推荐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民国时期“史学四大家”之一,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第1句】:“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有自行觉悟之阶级”
【第2句】:讲史学的人,总说历史有裨于修养,我说历史的有裨于修养,无过于看王荆公这一种人物的传记了。
【第3句】:其实中国历代的百姓,和官府都没甚关系,何况朝廷?只要当“士大夫”的少造几句谣言,就皇帝病一百年,秩序也不会乱的。
【第4句】:原来研究学问,有两种法子,其一是胪列了许多证据,以主观判断其真伪。其二是不以主观下判断,而先审查这证据的孰为可信。譬如东门失火,咱们人在西门:听得人述失火的原因和情形,各各不同。拣其最近情理的一种信他,是前一种法子。且不管他所说的话,谁近情,谁不近情,先去审查各个传说的人,谁是在东门眼见的,谁的说话,是素来诚实的条件,以为去取的标准,是后一种法子,把这两种法子比较起来,当然后一种更为谨严。
【第5句】:原来古代的治法,是从极少的地方做起的。所谓国家,起初都是个小部落。君主和人民,本不十分悬隔;而政治上的机关,却极完备,所以一切事务易于推行,而且易于监察,难于有弊。到后世,就大然了,一县的地方,甚或大于古代的一国,何况天子。而所设的机关,却极其疏阔。就有良法美意,也无从推行。而且专制政体的官吏,都是对于君主一个人而负责任的;君主监察所不及,就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固然也有好的官吏,然而政治上不能只凭希望)。那么,更有什么事情能办得好;不但办不好,而且总是有弊,倒不如一事不做,还好苟且偷安(所以中国一切事情的停滞不进,和君主专制政体, 是有很深的关系的。)
【第6句】:“以先富带动后富,吾决不信也”
【第7句】:6 .外戚是一种“特殊阶级”。凡是一种特殊阶级,不到它应当灭亡的无论他怎样作恶,人家总只怪着阶级里的人,并不怪着阶级的本身,这是社会的觉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第8句】:制度是一层层的,不管理论堆积起来的;所以愈到后世,愈不切于事实,俞不合于理论。
【第9句】:从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数十百年,生齿渐渐地繁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渐渐地奢侈起来;那贫富也就渐渐地不均起来,这种现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酿成大乱为止。大乱过后,可以平定数十百年,往后就又是如此了。”(这是由于生产方法和生产社会的组织,始终没有变更的.缘故)
【第10句】:原来把科学家的眼光看起来,人是差不多的——在科学上,是不承认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认有什么太善极恶之人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较,而观其会通。就是要把许多事情,归纳起来,得一个公例。若把儒家改制所托的话,通统认作实在,在后世,都是“欺人孤儿寡母”的操、莽,而古代忽然有个“天下为公”的尧舜,在后世,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汉高,而在古代,忽然有个“非富天下”的汤,“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武王。那就人的相异“如金石卉木之不同类”,就无从互相比较,无从把许多事情,归纳了而得其公例,科学的研究,根本取消了。所以这些“偶像”,不能不打破他,并不是要跟死人为难.
李贺的简介以及名言
唐朝李贺也许算不上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他的创作风格别具一格,影响深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的简介以及名言,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贺的简介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第15句】: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第3句】: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李贺的名言
【第1句】: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第2句】: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第3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4句】: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第5句】: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第6句】:雄鸡一声天下白。
【第7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第8句】: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第9句】: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第10句】: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第11句】: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第12句】: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第13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第14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第15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第16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第17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第18句】: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第19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关于宗白华的简介名言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祖籍为江苏常熟虞山镇。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宗白华全集》。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宗白华经典语录: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