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诗词名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雕龙文库

【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处】唐·杜甫《蜀相》。

【意思翻译】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再向 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 开创大业,继而又扶持刘禅度过危机,献出了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

【鉴赏1】刘备知人善任,三次到草庐中拜访诸葛亮,为的是天下大计。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是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刘备死后又忠 心耿耿地辅佐后主,表现出一个老臣对国家的忠心。诗歌前句引刘备三 顾茅庐的典故,以刘备三请诸葛亮,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强调的是孔 明之才;后句则表现诸葛亮对君王的忠贞,表现的是孔明之德。诗歌以两 句话分别从才能与品格两方面赞美诸葛亮,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崇拜与敬 仰之情。后世多用此句表现臣子对帝王的忠心耿耿。

【鉴赏2】

    三顾: 诸葛亮初隐居隆中,刘备三次拜访,恳求其出山相助。天下计: 天下大计。指 《隆中对》 所言: 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巴蜀的策略。两朝开济: 佐先主刘备开创基业,辅后主刘禅济美守成。句意: 刘备曾不厌其烦地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访求治国平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辅后主刘禅济美守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尽了老臣的一片忠心。

     清金圣叹 《杜诗解》 卷二: “天下妙计,在混一,不可偏安。丞相受眷于先,并效忠于后,虽不能混一天下,成开济之功,然老臣之计老臣之心则如是也。” 《唐宋诗举要》 卷五引清吴汝纶曰: “提笔赞叹。”

【全诗】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有“武乡侯”的封号。三顾: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曾三次前往。两朝:诸葛亮辅佐了刘备和刘禅两朝。开济:开创匡济。出师未捷:指诸葛亮讨伐魏国时死在军中。

    对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和命运评价甚高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句“三顾”一联高度概括,成为名句。

    且立片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开创基业,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使后方安定。他多次出师北伐,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赞美。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寓居成都的诗人探访了南郊的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的作品。首联写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地点,而急于探访的崇敬心情已包含其中。颔联两句写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只有黄鹂隔叶而鸣叫,空有悦耳之音,环境冷落,诸葛亮似乎已被后人遗忘了,历史竟是这样无情。看似写景之句,却含有无限深情。

     “三顾”一句是指当年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请他。“频烦”是多次地烦劳的意思(还有人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打天下的谋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的“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治理国家;“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两句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饱含了诗人的崇敬之情。崇敬之下也正好透露了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观。诗人不止一次地歌咏诸葛亮,这正是以他为榜样的结果。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镕金浑化”,正是切中了两句的高度概括和情感深厚的特点。成都武侯祠中至今还挂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名联,事实上就是这两句诗的意义移用。尾联既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敬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更表达了古往今来一切人的共同情感。它以遗憾悲伤的基调来表达就更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