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的诗歌传统研究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的诗歌传统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家李国文说得好:“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了。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诗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中国的诗人还特别擅长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在读到这首诗时,往往会被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深深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炼、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这样的诗句太多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很多学者都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炼而易于传诵。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气节的,这一点往往突出的表现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对于这一深厚的人文传统,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寻到佐证。
谈及对国家及民族的忠贞,不得不提的是文天祥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他对南宋王朝的忠爱;“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是他在故土被鞑虏强占后,撕心裂肺的悲痛与追恋;“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聂政心虽碎,刘伶醉未忘。问天天不应,食日日何伤”,“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
百年尚哀痛,敢谓事已遄”,颠沛流离中,疾病缠身,却仍为故国愁断肠。待元兵攻破临安,文天洋被俘,囚于敌营,受尽屈辱,仍可以高声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他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他仍是将他最高亢的一呼献给了他的国家,声嘶力竭的喊出“天地有正气”。文天祥的诗作中充斥着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深深的热爱和不渝的忠贞,将他体内流淌的承载着民族气节与精神的血液流传下去。
纵观历史,声声万古叹息,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贞与热爱植入了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血液中,酿成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人文传统。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唐代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宋代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从明朝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到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中充斥着我们中国人最悲壮的呐喊,最壮阔的情感,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最引以为傲的民族气节。不论身处何地,对国家、民族的不渝永远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如今,这一人文传统亦随我们来到了新的时代,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我们却不能忘却或冷淡这一传统,因为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们的团结和民族精神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动力。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对其本身的爱与信仰,任何微弱的打击都会使其难以抵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