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关于茶的诗经名句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诗经》是我国最高的诗歌总集,它原本叫《诗》,因为它共包含了三百零五首诗歌,所以也叫“诗三百”。从汉朝起,《诗经》便被尊为儒家的经典,所以得名《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正式启用的时间,史料记载是起于南宋初年,当时的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诗经》还有个小名叫《毛诗》。因为《诗经》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自西汉以来,经书就被确立为国家的经典,宋代时又被定为科举用书,每个读书人都会熟读经书,就像今天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学好语数外一样。《诗经》作为古代的教科书之一,它其中所包含的大多数诗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据《史记》记载,其最早的作品大约形成于西周初年,是周公旦所作的《风·鸱鹗》;另据郑玄的《诗谱序》记载,《诗经》中最晚的作品大约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是《陈风·株林》,跨越了五百多年。而从其所包含的作品看,《诗经》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西起陕西和甘肃,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至江汉流域的黄河流域。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选编成书,历史上的说法众多,其中有三种说法比较权威,这就是:“王官采诗说”、“公卿献诗说”和“孔子删诗说”。“王官采诗说”最早出自《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也就是说,《诗经》的形成是当时的天子为了了解民情,命令百官收集整理的这些诗歌民谣。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锋,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日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也就是说,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三四月分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后由史官整理后献给皇帝,目的是让皇帝不出宫门就可以了解民情。这里所说的“行人”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行人不同,翻看《左传》就知道,这里的行人指的是当时皇帝派出的采诗官。西汉后期的着名学者刘歆也在《与扬雄书》中写道:“语问三代,周、泰轩车使者、道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是说当时的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关于这种说法的可靠记载见于《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眼赋,朦诵。”也就是说,《诗经》的形成是当时的诸侯百官为了应对上司的考核,纷纷施展自己的本领茶路“献”出来的经典。

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也就是说,之所以有经典的《诗经》总集的出现,是孔子根据礼义标准,从原来的三千篇古诗里面筛选出三百零五篇形成的。但是关于这种说法,质疑与很多,唐代着名大经学家孔顺达、南宋着名儒学大师朱熹、明代朱鲜尊、清代魏源等均对此说持怀疑态度。因为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鲁公子季机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而孔子是公元前551年生人,也就是说,在孔子不到十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怎么可能是孔子“删诗”而成《诗经》的呢?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的,而孔子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难》、《颂》的四商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文体分类,而“赋、比、兴”是指《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十五组,共一百六十篇,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部、都、卫、王、郑、桧、齐、魏、唐、秦、病、陈、曹的乐歌。《风》是当地当时的流行歌曲,非常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来看,(风)大多数是民间诗歌,而作者大多数是接近百姓生活的民间歌手。当然,也有个别的贵族乐歌。

对于《雅》的认识和理解,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雅”即“正”的意思,是周朝统治地区的音乐。这种观点认为“雅”是“正声”,它和其他地方的音乐有很大的区别,相当于今天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区别。《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同为周朝统治地区的音乐,《大雅》和(小雅)在各自的功能上还做了细分。《大雅》一般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的音乐,大多是朝廷的王族公卿们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跟政治相关的,有赞颂勤政的,也有讽刺弊政的,很少有表达个人感情的。《小雅》大多为宫廷宴请宾客的音乐,但它的一部分关于战争和劳役的诗歌与《国风》类似,如《采薇》、《何草不黄》,《病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

《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合称“三颂”。(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其内容多为宣扬天命、赞颂祖先的功德。例如,《周颂》中的大武舞由就是颂扬周文王、周武王等君主的功业的舞曲;《鲁颂》中的《泮水》是赞颂祖先功德的诗歌;《商颂》中的五篇也都是宗庙祭祀音乐,充满了祝颂之辞。

《颂》较少运用比、兴手法,缺乏形象性和韵律美。例如《周颂》产生的时代较早,语言非常典雅庄重,很少有清新活泼之气,押韵也不规则。《鲁颂》产生的时间比《周颂》晚,在创作上受到了《风》和《雅》的影响,有些诗的风格跟《风》和《雅》类似。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贴赋”的表现手法是平铺直叙,作者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句子表达常常用铺陈和排比,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相当于现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往往以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一般来说,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往往比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生动,便于人们理解。比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用得非常广泛,例如《魏风。硕鼠》的整首诗都是以拟物的手法来表达感情的;而《卫风·硕人》中则在一部分中用比的手法。在描绘庄姜之美时,诗中说到她“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比的手法用得非常出色。

“兴”就是将情寓于象中,先说他物一一种意象,然后借以联想,从他物引到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上来。兴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增强意蕴,产生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孔雀东南飞》就用了兴的表达手法,今人能对这首诗口口相传,跟兴的表达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几千字只能对诗经做个概览,要想了解《诗经》的更多知识,读者应当近距离地接触《诗经》的名作名篇,在阅读具体作品时更深刻地理解《诗经》的精髓。

关于“茶”的诗歌有哪些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在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饮茶是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当然更是留下了很多品茶颂茶的诗词。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历代的诗词名家更是少不了名篇佳作。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大诗人苏东坡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高产的诗人陆游茶诗也不少,他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是广被称引的名句。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实在是数不胜数。比如“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比如:“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到茶诗,当然少不了禅茶。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因此茶诗中往往有禅味。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就是极好的例子:“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写茶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今天就写道这里,希望大家喜欢。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多多交流。

关于相逢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谢谢邀答。

(1)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李白>

(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

(3)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泪。

(4)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5)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6)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7)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8)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千里有缘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有哪些关于茶的诗词歌赋

您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茶诗词至少在万首以上。在钱时霖等编著的《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宋金卷中,共收集茶诗6097首,其中唐代茶诗665首,宋代茶诗5315首,金代茶诗117首,茶诗作者共计1157人。

另外几位朋友已经介绍了比较多的茶诗,小编在这里补充几首比较有特点的。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这首是联句茶诗,由唐代颜真卿(其时官至吏部尚书)、陆士修(浙江嘉兴县尉)、张荐(史官修撰)、李萼(庐州刺史)、诗僧皎然和崔万(生平不详)等六人合写。

诗中说的是月夜饮茶的情景,各人别出心裁,用了与饮茶相关的一些如“泛花”、“醒酒”、“流华”、“ 疏瀹”、“ 不似春醪”、“ 素瓷”、“ 芳气”等代用词,用这种方式作成的联句茶诗,在茶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这是写茶树的,有点跑题了。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唐·卢仝(tong)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也叫《七碗茶诗》,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应该是蛮有名的一首茶诗。

品令·茶词

宋·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宋·苏轼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馀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这两首,其实都是回文诗。

行香子·茶词

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我觉得苏轼大大真的超厉害,写诗写词都写的很好。

茶筅

元· 谢宗可

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

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

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

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茶筅是古代点茶的一种烹茶工具,不过到现在也就日本那边还在用了。

题龙门茶屋图

元·倪瓒

龙门秋月影,茶屋白云泉。

不与世人赏,瑶草自年年。

上有天池水,松风舞沦涟。

何当蹑飞凫,去采池中莲。

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四首之二)

元·虞集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

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资料援引:《中国茶叶大辞典》、《新茶经》

《诗经》里有关于鸡的诗句吗

这个问题真是妙哉!《诗经》中还真有有关鸡的句子。

咏鸡诗源远流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王风·君子于役》),“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风雨》)等咏鸡的诗句。当然,这些不能说是咏鸡的诗篇,而只是一些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诗句。

提及诗歌中的鸡,小编身边的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都是是伟人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词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但其实,“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化用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诗句“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致酒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希望看到小编这段文字的朋友们都热爱中国文化。

说出一句关于劳动的名句

劳动致富,勤劳发家。

网络照片。

诗经中关于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首先,谢谢你的,很乐意为大家解答,诗经有许多引人深省的句子,如果有误,希望大家提出。因为句子过多,截选一小部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去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有哪些关于“大鹏”的文学知识和古诗名句

这个问题比较大,简要复之。

“鹏”在古代文艺作品中使用频率颇高,是一种正面的文学意象。

【第1句】:有关意象略述

就现存文献看,这个意象的起源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当然在庄子之前,应有更古老的传说),他的描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是一种巨大的鱼(鲲),也是一种由大鱼变成的极大的鸟(鹏):既是两物,也是一物。

对“鹏”(即是原典的“鲲鹏”)这个意象、或说对其象征性的研究,现当代的文论很多,目前仍时有见到,自然是见仁见智。但总而言之,最基本的几点是统一的。通俗点讲,大体上,是:它象征着自由,以及向往、追求自由的过程;它意味着不惧一切的果决精神,以及对世俗不屑一顾的态度;它体现了志存高远,俯瞰天下,超越自我的境界;同时,原典本身存在的世事变幻莫测以及大小、物我思辨等等哲学角度方面的寓意,也常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显示。

【第2句】:相关文学作品举例

关于鹏(即鲲鹏)的文学作品很多,上述《庄子•逍遥游》是最早、最为闻名者。历代流传较广的,以古诗名句为例:

江淹《杂体诗•鲍参军昭戎行》(节摘):“鹪鹏不能飞。玄武伏川梁。铩翮由时至。感物聊自伤。”

李白《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王安石《万事》:“万事黄粱欲熟时,世间谈笑漫追随。鸡虫得失何须算,鹏鶡逍遥各自知。”

附图“鲲鹏云”

下图摄影者佚名,冥纸灰摘没有版权要求的网络图片。致谢!

这图很有意思,似鱼似鸟,不知多大,个人认为较契合庄子原意。遂命名为“鲲鹏云”。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