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阿房宫赋写宫人梳妆打扮的句子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离 骚

1.《离骚》用女子比喻小人,写小人嫉妒、诽谤我的诗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诗中的原句写出来。 上衣 ;下衣 。

帽子 ;饰物 , 。

3.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 4.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6.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

7.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小人嘴脸,违背准则,喜欢取悦于人的诗句是: , 。

8.写自己为追求心中理想纵然是死多次也不后悔的诗句是: , 。屈原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粉身碎骨也不改的句子是: , 。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10.离骚中写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就算了,只要自己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

, 。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第12句】:《离骚》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上衣:制芰荷以为衣兮 下衣:集芙蓉以为裳 帽子:高余冠之岌岌兮

饰物: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0.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阿房宫赋

【第1句】: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第2句】:《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第3句】:《阿房宫赋》中实写楼阁、廊檐的语句是 , ;

, ; , 。

【第4句】:《阿房宫赋》中虚写了长桥、复道的句子是 , ?

, ?

【第5句】:《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 , 。

【第6句】:写阿房宫中的“妃嫔”的由来的语句是 , ,

, , , 。

【第7句】:通过描写宫人梳妆打扮,以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的语句是

,;, 。

【第8句】:写原来六国的金玉珍宝被秦人像土块、铁锅一样随意挥霍、随意堆弃的语句是 , , , , 。

【第9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 , ?

【第10句】:《阿房宫赋》中作者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六组比喻句是 , ;, ; , ; , ;

, ;, 。

【第11句】:《阿房宫赋》揭露了秦王朝暴政“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 ”,其最终结果是“戍卒叫, ,楚人一炬, ”。

【第12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

【第13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 。

答案:【第1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第2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第3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第4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第5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第6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第7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第8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9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第10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第11句】: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函谷举,可怜焦土

【第12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第13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师说

【第1句】:《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 ,_____ __。

【第2句】:《师说》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 ___,___ ___,___ _ __,___ _ __ ___。

【第3句】:《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师说》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 ___,___ __ _,___ ___,___ ___, _____ _____。

【第5句】:《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 , ”。

【第6句】: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 ,

,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第7句】:《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第1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2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3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第4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5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第6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否焉

【第7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第2句】: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第4句】: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 , 。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第8句】: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第9句】: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答案:【第1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2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第3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第4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第5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第6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7句】: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第8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第9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荀子·劝学

【第1句】:《荀子·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第2句】:《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 。”

【第3句】: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 ; , 。”

【第4句】: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第5句】:《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第6句】:《荀子·劝学》中“ ,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7句】:《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第8句】: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 , , 。”

【第9句】:《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

【第10句】:《荀子劝学》中“ ,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答案:【第1句】:学不可以已

【第2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3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4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5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6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7句】: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8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9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10句】: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前赤壁赋

【第1句】:《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

”历来为人称道。

【第2句】:《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三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饮酒咏诗兴致飞扬的情景。

【第3句】:《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表现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第4句】:《赤壁赋》中苏轼用御风飞升的形象体验来表现精神自由的名句是 ,; , 。

【第5句】:《赤壁赋》中苏轼摹写客人兴尽悲来箫声悲切的句子 ,

, , , 。

【第6句】:《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夸饰客人箫声产生的效果。

【第7句】:《赤壁赋》中苏轼写到 , 的山水景象让人想到当年曹操赤壁之困的往事。

【第8句】:《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用 , 两句概括曹操攻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第9句】:《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人之口用 , 两句表达人生短促渺小的慨叹。以对“长江”“明月”的欣羡来表现生命短暂的人们对永恒的追求的四句是 , 。 ,

【第10句】:《赤壁赋》中苏轼面对客人的悲叹,苏轼以 ,

两句从自然不变的角度来阐释万物与人永恒的道理,尽显豁达的人生观。

【第11句】:《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提出可以悦目润耳尽情享受的无尽自然宝藏。

答案:【第1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第2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第3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第4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5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第6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7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第8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第9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第10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第11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本文来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女孩被一群男人梳妆打扮是什么感觉

那个女孩庆幸自己拥有天生的漂亮脸蛋和高挑身材,加上遇上了一群自己喜欢又可信任的男人们而感到很幸福,因而不介意被喜欢自己的众男们宠爱、打扮和欣赏?

什么样的女孩喜欢被男生梳妆打扮

打心眼里爱着对方的

阿房宫没有完工,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

谢邀!我真服了提出这个命题的人,什么样的问题都敢提!连司马迁都不信任了,在你眼中,世上还能有你可以相信的人吗?

想当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公正无私的代表,他为了伸张正义,连汉武帝都不怕的人,怎么能够随便不尊重历史了呢?挑战司马迁当然可以,但要拿出真凭实据来,仅凭考古人员的个人推揣,就来否定司马公,未免太荒唐了些!

你说阿房宫没有完工,那让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住在什么地方?司马迁乱写了,难道唐杜牧也胡编乱造了吗?就算阿房宫没有完工,楚霸王项羽一把火毁了他,这就应该是司马迁不应写项羽火烧阿房宫的理由吗?阿房宫没有完工,就作为项羽没有烧和司马迁不应写的理由,实在让人莫名其妙!

司马迁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他之所以被处以宫刑,是因为他不畏皇权,敢于坚持真理。项羽烧没烧阿房宫,和阿房宫有没有完工没有直接关系,对于一个烧杀抢掠的人来说,他才不管阿房宫因为没有完工就不去烧了它,作为司马迁,也不会由着自己而对历史不负责任。

没有完工,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阿房宫,也不表示项羽就没有烧了它。司马迁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写进《史记》中,是为了向后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并不是故意和项羽过不去,有意把项羽写成一个烧杀抢掠的暴君形象,再说,他对刘家有宫刑之恨,司马迁应该把项羽写得比刘邦要好才对。

历史需要推敲,但完全怀疑和否定历史,那就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这对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显然是有害的。

为什么有人说现在没人写赋了

写赋比写起诗歌的难度更大,作者需要有丰富的文理知识,丰富的词汇运用。但是现在喜欢看喜欢学的人很少,所以现在的诗人不愿意写赋,因为废了很大劲写出来,很少有人欣赏阅读。

上联:从头复习,炎夏分渡秦皇岛,如何对下联

从头复习,炎夏分渡秦皇岛,雨佳无病,横扫匈奴展雄风,

《阿房宫赋》中秦人应该怎么做才能延续秦的统治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人民,只有爱天下六国人民才能延续统治。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

在21世纪,男孩出门该不该梳妆打扮

哈哈,都这个年代了。精致的男生越来越多,他们更加注意保养,比如出门防晒涂起,面膜敷起,发型抓起来。这真的是时代变迁所导致的,由于韩流的影响,现在的小姑娘更加喜欢潮流,白净,会打扮的男孩纸。我不能接受的是模糊两性的那种男生,涂个指甲油,穿个短裙出门,这种已经属于变态行为了,而正常的装扮自己我还是表示赞同的

北宋徽宗时代,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靖康之变北宋灭国时,八十万禁军哪儿去了

悟空首答~

按咱家的习惯,回答问题之前,总是要说(吹)一点闲(牛)话(逼).

水浒传,是我国一本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古代历史小说。自从流传到东亚国家和欧洲之后,就一直有研究东方学(欧洲)或汉学(日本)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这本小说的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其中,有一位在汉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日本汉学家宫崎市定非常值得一谈。

宫崎市定(1901-1995),1925年京都帝大(即今“京都大学”)文学院东洋史系毕业,在读期间,深受当时的著名东洋史学家内藤湖南、白鸟库吉、桑原隲蔵等人的影响,主攻中国史。

1934年以京都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到法国留学,在著名的欧洲东方学重镇“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深造,扩大了其学术上视野。1938年毕业回国后,他在京都帝大担任东洋史教授。二次大战结束后,他又担任了京都大学文学院院长、教养学院院长等职务,同时还是京都的“史学研究会”以及“东洋史学会”这两个重要学术组织的主持人。

可以这么说,他是公认继承了内藤湖南、白鸟库吉等人衣钵的学术传人,也是颇有盛名的“京都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

他个人的史学专著达十一种,与他人合著了六种,各种论文近一百篇,论文集三卷。他的文章后被集合成《宫崎市定全集》三十卷。可以这么说,他用力勤,用功深,着力于中国史,尤其是宋代史的研究,做了很多开拓性、普及性的工作,这应该是得到公认的。

他的那本《宫崎市定说水浒:虚构的好汉与掩藏的史实》,就是一本有一定代表性的眼光,对水浒进行解构分析的著作。如果想由水浒延伸开去,对水浒的那个世界做了解的话,这本书是必读的。

闲(牛)话(皮)已经扯(吹)了很多,那么我们开始正经看一点这个问题。

作为一本小说,水浒在宋代史的背景上,社会学的意义比历史学要多很多。所以这本小说里的说法,很多都是不能作为依据的。

例如,说大宋宋徽宗时期竟然有八十万禁军,林冲竟然还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这是根本没有依据的事情。我们把问题化为两个问题来分析。

1·、宋徽宗时期是否有八十万禁军?

【第2句】:林冲是否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

那么我们开始回答:

【第1句】:宋徽宗时期没有八十万禁军,更不要提八十万禁军都驻扎在开封了。且不谈史料,我们做一个基本计算即可知道。

宋代军人的报酬,分为实物报酬和货币报酬两种。其中,实物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粮食。粮食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口食,一种为月粮。口食是军人作战和在营时期的口粮定额,一般不发给个人,而是寄存在军中供集体食用。月粮则是给军人的实物工资,作为军人和家属日常在家的口粮。

按宋代的野战定额,一个军人的口食量为两升一日。

如有80万禁军,则每日仅口食就需要160万升之多,每年则需要584万石口粮。按一军人有两家属来计算,仅军人和家属即需要1752万石的口食米。

这还不算在开封的诸多妃嫔、皇族、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以及从事社会性服务的大量服务业人员的需求。

且不谈这些人,仅开封一地,军人和家属的人数就已经达到240万人之多!这明显是超过了我们对古代城市的所有认识的,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 一定会有人说,你这里仅仅是数字上的推算,你们能不能从史料上找到依据呢?

答案当然是可以,看史料如下。

“枢密院奏:开宝之等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视前所募兵浸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

----《宋史 卷一八七 志一四零》

这是宋仁宗时期皇祐七年由中书、枢密院共同对当时兵籍进行点算之后的汇总成果。

宋太宗开宝年间,

兵籍总数三十七万八千,含禁军十九万三千

至道年间

兵籍总数六十六万六千,含禁军三十五万八千

宋真宗天禧年间

兵籍总数九十一万二千,含禁军四十三万二千

宋仁宗庆历年间

兵籍总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含禁军八十二万六千

也就是说这里的所谓八十万禁军,仅仅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一个兵籍数字,而不是宋徽宗时期。

而且这个数字,也仅仅是籍,而不是实兵。兵籍是兵账的重要指标,是国家掌握的军队编制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上限,而不是实际的兵力数字。实际的兵力数字是比这个编制数字少的。

事实上,北宋的空籍("空额”)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史料记载:

“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而将校猥多,赐予廪给,十倍士

卒”

------宋史 卷一九四 志一四七

这里的“营”即“指挥”,是宋代的一个军队编制单位。一指挥兵力为五百人,正好大致与今天的营级单位对应。

这里的马军一个指挥只有几十骑,不是说只有几十个骑兵,而是说只有几十匹马。这里说的兵一个指挥有甚至不满一-二百人的情况。可见缺额的现象非常严重,编制填不满,有大量的编制数都是空的。

正因为存在大量的空额,军队显得极度臃肿,开支庞大。因此在宋神宗时期对军队进行了缩编,从编制上核实到人,削减空额。从后来看,大概削减了二十多万人的空额(“中外禁军五十八万为额”)。

其中,剩下的这些军额中,绝大部分也分布在河北、陕西这“西、北两边”。在开封的,也就是三衙(殿前、马军、步军三司)和班直卫兵这些,总兵力不过十数万人而已。

北宋晚期的名臣李纲曾说过:

“熙丰盛时,内外禁卒马步军凡九十五万人,承平既久,阙额三分之一,失于招填”

李纲这句话里,有一个问题。熙丰即宋神宗的熙宁、元丰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两人共同措置实施变法的时期。北宋最重要的一次缩编军额的行动就是这个时期发生的。最后的结果是缩编了二十余万。所以李纲说这个时期禁军马步总数九十五万人,是有问题的。但他所说的北宋晚期“承平既久,阙额三分之一”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条史料中得到验证,应是实情。

所以,说宋徽宗时期有八十万禁军(而且还是在开封),无论理论上推算,还是从史料上梳理,都只能理解为是小说家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第2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教头是个什么职务。看史料:

(元丰)二年十一月,始立《府界集教大保长法》,以昭宣使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王中正、东上阁门使狄咨兼提举府界教保甲大保长,总二十二县为教场十一所,大保长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艺,置教头一。凡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

------《宋史 卷一九二 志一四五》

这里2825人,每10人学一种武艺,安排一个教头。因此总计有禁军中调集来的教头270人(可能考虑到2825人不能全部出勤),管理这些教头的都教头30人,管押事务的使臣10人。

也就是说,一个使臣,平均要管理三个都教头,二十七个教头。而使臣呢?只是宋代武选官阶的最低十个阶级(从三班借职到内殿承制共计十阶)而已。笼统来讲,也只是“贱职”而已。

“初,节度使得补子弟为军中牙校,因父兄财力,率豪横奢纵,民间苦之。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左骁卫上将军太原田景咸子汉明,其一也。上雅知其弊,始即位,即诏诸州府籍其名部送阙下,至者凡百人。癸未,悉补殿前承旨,以贱职羁縻之。”

-----《长编》卷一八

由此可见,一个教头也就是管十个人的训练工作,在他上面还有管理教头的都教头,距离武官中“贱职”的使臣都还有相当距离。何谈能教练八十万禁军呢?

林冲作为十几个禁军的教头,可能在武艺上有突出的地方,可以吹吹自己的武艺高强.其他人抬一点轿子,把“禁军教头”和“庆历年间禁军约八十万”合在一起,吹成“八十万禁军教头”,未尝不可。毕竟出来混社会,花花轿子人人抬,人家吹你,也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何乐不为呢?

但把这种吹嘘当了真,总是不好的。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