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品《月夜忆舍弟》,话杜甫的思乡情结
文/南郭居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著名的《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品出自《全唐诗》。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玄宗逃难奔蜀,太子李亨乘机在灵武继位,名号肃宗,自此拉开了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杜甫不意也受牵连,出走华州司功参军之任(今陕西华山周边)。
而在“自京赴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时,因家道中落,他的一个小儿子也饿死家中。时偏逢关中大旱,兵灾天荒,饿殍遍地,这段时期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等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但这样的景况杜甫实在难以支撑下去,于是决定弃职远行。他选择了相对安定的秦州,他的从侄杜佐和至交赞公和尚都在那里,可暂为依靠。
公元759年秋,杜甫携眷西行,历尽艰辛来到了秦州。杜甫在秦州前后近三个月,游遍古刹名寺,走亲串友,这一期间,杜甫写了近百篇描写陇右自然和社会文化的诗。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有战乱的地方,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因此诗历代名家点评颇多,笔者这里点到即止。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借物咏怀,层次分明,首尾接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真挚感人。格律解析如下——
诗用仄起首句押韵格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押“八庚”韵:
戍鼓断人行【行:七阳(平),八庚(平),二十四敬(仄)】 押韵
边秋一雁声【声:八庚】 押韵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明:八庚】 押韵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生:八庚】 押韵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兵:八庚】 押韵
这首诗标题的意思就是在月色皎洁的夜晚思念我的家弟。杜甫有四个弟弟,分别是杜颍、杜观、杜丰和杜占,虽然非常想念,却无法相见,特别是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家的温饱都保证不了,一直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亲戚朋友真的都对他很好。
当我把诗翻译过来,读到的也全是思乡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鼓声响起,宵禁令路上看不见行人,只有这秋天边远的秦州,一只离散的孤雁还在凄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节老家的露水一定和这里的一样白,记忆中故乡月色比今夜的更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的弟弟们,都因这时局动乱而天各一方,我的家也毁了,亲人都无法互相打问对方的生死和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出的书信常都石沉大海,也不知送到何处,这都是因为战乱所致啊。
纵观杜甫大半生,经历坎坷,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年轻时曾有一段好时光,游历了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杜甫被皇上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就是那种负责看管兵甲仓库的一个小小官职,后又几起几落,一生共授官四次,贬官一次,罢官一次,他当过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遗”。
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岁月,越是离散,就越是想念家乡和亲人,但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四处奔波,为了一家人不被冻死饿死,他先后投靠过多个亲朋好友。
现在秦州虽有好友资助,但也无法久留,生活依旧很平困。正好此时同谷县有位叫宰盖的县官来信邀请,这同谷也叫成州,就是笔者家乡甘肃陇南的成县。杜甫也听说这里是块富庶的地方,他幻想生活可能会有所改善,于是便带着小弟杜占、妻子杨婉、儿子宗文、宗武和女儿杜蓉,举家前往同谷。但没想到宰盖其实是想借助杜甫的名声来抬高自己的声誉,对杜甫并不待见。虽然笔者也为家乡为官的宰盖感到丢脸,不过话说回来,乱世中的县官也不一定能保证有五斗米,因此杜甫在成县的日子就成了他漂泊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好在他又遇见了长安故旧赞公禅师,于是他便在城南距赞公不远的飞龙峡口的凤凰山下,一个避风向阳处修建了草棚(今为杜甫草堂),与赞公禅师互相走访,赋诗赠答。
时杜甫已年近五旬,常冒着严寒上山觅拾橡栗、野菜度日,时有大雪封山,觅食无果。“短衣数挽不掩胫,手脚冻皴皮肉死。”“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男呻女吟四壁静,西风为我从天来。”“白头乱发垂过耳”等就是他这段日子的真实写照。即便如此,他仍然思念着弟弟和早亡的妹妹:“有弟有弟在远方, 三人各瘦何人强?”“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在这极其艰难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先后写下了《同谷七歌》、《泥功山》等20余首充满忧国忧民和描述自己艰辛的著名诗篇。一代诗圣这样的遭遇,让笔者也唏嘘不已,不禁填词一首,寥表同情之心。
【西江月】读杜甫同谷七歌有感
文/南郭居士
放眼青山不断,举头澹月天边。
少陵同谷七声叹,数尽辛酸无限。
沧海英才几许,天涯暮雨成烟。
欲求寒士尽欢颜,此梦天长地远。
同年12月,杜甫又经泥功山,逾剑门关而达成都,在“厚禄故人”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旁结草为庐(世称“杜甫草堂”),暂住下来。后来又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此时杜甫一家的生活是比较安逸的。“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就能证明。
虽然暂时过上了安逸的日子,但思乡之情依然未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这都是杜甫入蜀后的诗句,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成都距我的家乡也不算太远,虽然要翻越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但杜甫挈妇将雏都翻过去了,现在交通如此便利,不拜访一下他老人家的草堂也是于心不甘的,于是先后去了三次,并有诗为证:
【七律】访成都杜甫草堂途中有感
文/南郭居士
蜀道何曾万岳开,锦官千里日中来。
无常世事寒庐梦,朝暮诗书大廨苔。
春雨秋声缣墨韵,白云苍狗草堂埃。
古今巴陇多歧路,子美经吟去复回。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日暮》,其中“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这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土。直到五年后的大历三年(768年),因无法忍受日益加重的思乡之情,他决定踏上返乡征程。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把东西搬到船上,一家人一直在江湖上生活,然而在他途径湖南耒阳的方田驿时,时置秋末,遭遇江水怒涨,被困江上无法前进。在粮尽后五天五夜没有进食,老迈衰弱的杜甫命垂一线。这时幸好有耒阳县令聂某闻知,让人送去了熟牛肉和好酒。杜甫暴吃暴饮,最后醉倒在小船上,就再也没有醒来,享年五十九岁,时大历五年(770年)初冬。这段经历《新唐书》有明确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时杜甫并没有死,而是又掉转船头返长沙赁居江阁,入洞庭。因旧病复发,费资用完,只得从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在小田天井湖。
可怜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从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能回去,只能把所有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都写进诗里。杜甫原籍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这两地都应算是他的家乡。但不管怎样,愿他能魂归故里,永远不再漂泊。行文至此,笔者最后再赋诗一首,带他老人家重回故里,以慰千古诗魂!
七律杜甫故里吟
文/南郭居士
经年颠簸度沧桑,风雨嗟时尽妙章。
笔架山含窑洞月,天涯路卧草堂霜。
家书零落愁云迫,旅梦萦回漏屋凉。
东望白头思巩义,余生更念是归乡。
作者简介: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有哪些表达了思乡之情的现代诗
《漂泊人》~漂泊人,走天崖,海角岸边赏浪花。一首小拙吐心情,痛饮啤酒唱晚霞。[/cp]
当你客居异乡,有因为哪首歌或者旋律,忽然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临近春节回家,如何在朋友圈里优雅地表达思乡之情
想念,美食、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对联:中秋月夜中秋雨,下联怎么对
中秋月夜中秋雨,
冬至日长冬至雪。
上联:十里蝉声明月夜,下联怎么对
谢谢!
十里蝉鸣明月夜,
一塘蛙曲星满天。
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杜甫写给妻子的经典情诗《月夜》
谢悟空邀!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之一(他的生平小学生都知道,无须重复),他用他悄静宽拓、内敛谨饬的性情,把对于弱者的悲悯、慈爱、同情和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思想,用沉郁顿挫、苍凉雄浑的风格和旷古绝今的高超艺术手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名句名篇,使千年以后善良的人们读来仍心灵震颤。
读杜甫的诗,使我们知道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从容大度和含蓄内敛一一一种容忍的艺术,同时又不由自主的生发出一种忧郁伤感的情绪。据统计,杜甫一生的诗中,用得最多的三个字依次是:愁、秋、月,愁、秋二字不用说,即便是“月”字,杜甫笔下的“月”与李白、王维、高、岑等人的“月”也情调气氛不同。如果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那么《月夜》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首情诗”。
《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试分析如下:
一,写作背景
杜甫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于同年六月攻破潼关,唐玄宗仓惶入蜀,唐肃宗即位灵武(银川)。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只是困于长安,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所作。
二,分联简释
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鄜州:今陕西富平县,唐时属关内道,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寄居在鄜州羌村。闺中:闺中之人,指诗人的妻子杨氏。侧面起笔,不写自己在长安秋天的月夜里想念妻子儿女,却说妻子独自一人在鄜州月下思念自己,止不注流泪。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看月者未必妻子一人,因小儿女年幼无知,只管看月,不知怀人,未识父亲远在长安,受几许凄其;当然也不明白母亲看月思亲的内心活动。怜者,是怜其年少未解相忆之情耳。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香雾者,因月夜久立,夜雾降落在带有香气的发鬟上,故称“香雾”。云鬟者,唐时妇女梳的环形发式。清辉:月光。玉臂:如玉一般洁白的手臂。寒者,夜深之意。这两句写妻子长久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虽然,这只是诗人设想的,但合情合理。
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虚幌:挂起的帷幔。虚者,空也。是说帷幔空悬,亲人两地。双照:指今夜的月光同时照着自己和妻子。“双”承“独”,“照”承“月”。这两句是说,何时得蒙朝庭平定叛乱,扫清宇内,使我克还鄜州,与妻子同聚闺中,倚于虚幌之外,中天月色,得照两人,则夫妻两人之泪亦可干矣,或者说就不再望月流泪。
三,艺术特色
此诗妙在笔法不同常规,纯对面起法(侧面起笔)。首联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单说妻子见月思己。颔联不说自己看月,偏说儿女随母看月,写儿女不解父母之忆,其忆更深。颈联设想妻子月下久立的情景,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己之情深,是烘托忆中之忆。末联是希望之忆,满望忆中克遂夫妻二人之忆。全诗总重一个“忆”字。
全诗信手写来,层次井然,首尾呼应;表达情意曲折有致,构思新颖,用词精工。情深而含蓄,语柔而体健。千古伉俪之情,惟此为止。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情。只有感情纯洁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密。
杜甫《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是什么意思
“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月夜》一诗于天宝十五年八月写于长安,时值“安史之乱”叛军进攻潼关,杜甫携妻小逃至鄜州羌村避难。随后肃宗帝在灵武即位,杜甫意欲北上护主,为肃乱平叛效犬马之劳,岂料叛军势力膨胀,反被活捉囚禁于沦陷之都长安。诗人望月思乡,假借长安明月的衬托,对妻儿深深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更寄托了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渴求骨肉团聚的美好愿望。
理解了杜甫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月夜》一诗的写作背景之后,让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焦虑的不单只是自己失去自由、前途未卜的窘境,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其实更让他揪心的是妻儿对他处境的担扰啊。“何时倚虚榥,双照泪痕干”,当杜甫想像妻子虚倚薄帷忧心忡忡、夜不思寐的时候,他自己也不免暗自伤神落泪,这样就把他们夫妻伉俪情深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了。
至于题主所言“双照”可否理解为咸阳塬上双照镇的说法就有点牵强了。纵观全诗可知,“双照泪痕干”是与前诗“闺中只独看”相对应的,全诗借望月而抒离愁,感伤今夜独看鄜州之月,夫妻离散愁肠寸断泪如雨下,同平时夫妻厮守双宿双栖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当时的别绪离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