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加
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
目标 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一个地
方城镇化水平越高,新 农村建设步伐
就越快。目前,我镇已进入了农村发
展和 改革的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
程,深入贯彻国家工业反 哺农业、城
镇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
的支持 力度,有利于较快改变全镇农
村的落后面貌。 其次,加快城镇化建
设有利于推动我镇农村经济的 快速发
展。城镇化能有效促进农村自然经济
发展格局的 瓦解,形成区域性经济、
人口和公共服务的中心,不断 加强对
周边农村的产业和就业的集聚能力。
城头镇加快 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
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 有效增
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
农产品的需 求量,促进全镇农业结构
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步 伐。
第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我镇农
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重要渠道。随着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 动力
越来越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
转移是新农村 建设的必然选择。相对
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镇与农村具 有较
密切的空间联系,就业成本和定居成
本比较低,在 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过
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
快城镇化建设,能够带动我镇豆制品
产业的发展,增
加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 谐。 坚持原则 坚
持以人为本,群众受益的原则。把以人
为本的要求 贯 穿 城 镇 化 建 设 各
个 环 节 ,把 群 众 受 益 作 为 推 进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出 发 点 和 落 脚
点 ,把 群 众 是 否 满 意 作 为 检 验
城 镇 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坚持
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原则。实现城乡
统筹协调 发 展 ,重 点 在 城 镇 ,难 点
在 农 村 ;着 力 解 决 城 镇 化 水 平
低 这 一 突 出 矛 盾 ,努 力 加 快 城
镇 化 进 程 ,促 进 工 业 化 ,带 动 农
业现代化,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 坚
持产城融合,相互促进的原则。把产业
作为城镇发 展 的 基 础 ,把 城 镇 作
为 产 业 发 展 的 载 体 ,以 产 兴 城 ,
以 城 促产,实现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规划先
行,“三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城镇
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确保城镇总体规
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产业发展规
划精准对接,确保合法合规推进实施,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
文化产业如何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
特约专家 花建
中国波澜壮阔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也将给发展文化产业带来重大的“机会空间”和“发展红利”。
从全球看,大部分工业国家的城市经济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从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为重点转型,兼顾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反思和弥补城市化带来的弊端,这一转型过程持续了100多年。
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背景与欧美国家不同,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化,并且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互为因果。中国城镇化推进的过程,是生产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垒自由流动和聚集,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过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双转型,走人与环境、产业与生态、资源与效益协调发展道路的过程。有鉴于此,文化产业作为以智慧、创意、绿色为主要特点的现代产业,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应该在四个重点领域展开:
第一,发挥文化引领和提升作用,推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推动城镇的集约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产业和城镇的双转型。中国国土辽阔,产业升级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基础和要求。总体上看是要逐步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型的阶段,提升到科技型、效益型、集约型的阶段。比如,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一大批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镇,就迫切需要发挥文化产业“渗透,包容、引领、联动”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县域/镇域特色优势产业的联动。
“文化产业的活力,将推动中国从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和时尚消费大国,走向世界级的设计、时尚和品牌开发、生产和营销大国。”
第二,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在广大城乡培育新型企业家群体,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中坚力量。义乌、萧山、佛山、东莞等地的经验证明,哪里的工商业市场发达,文化企业家群体活跃,哪里的文化产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展就能够顺利地展开。而新型企业家群体的诞生和壮大,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市场文化氛围,通过理念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进、市场培育等,打造适宜于创业和创富的环境,使得城乡经济所培育的一大批企业家,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资本。
第三,鼓励城乡社会各界参与,激发全民的创造活力,推动产业要素的流通和大量财富的涌流。新型城镇化的活力,是以大量的经济要素流通作为基础的。要素流通的规模越大、频率越高,要素优化配置的几率就越高,给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为社会各界提供的机会就越是趋于平等。这是文化产业富民、新型城镇化惠民的重要内涵之一。
第四,再造城镇空间形态,在宏观上形成城市与乡镇的合理布局,在微观上从传统的农业村落和街区走向新型文化城区。工业化早期的城市布局,往往以工商区域为核心,把各类服务业包括文化设施放在附属的地位,而21世纪城镇化的潮流,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商贸等放在重要地位。这些城镇必然注重吸引大量的文化产业机构和人员,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区组团,从传统的农业村落和街区,走向创意社区和文化城区,走向宜居、宜业、宜学、宜乐的和谐家园。
对于这条微博,向勇触动很大。他在自己的微博中写到:“如果新型城镇化依然秉承这种传统发展观念,地方长官坚持大项目落地、房地产建设与单一工业化思维,拆迁就会在所难免,古村镇就会灰飞烟灭。文创造镇是古老村镇维新发展的最优选择,要创建有文化品位的新故乡。”
事实上,向勇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事情,数年前在福建的一次考察中,让他至今无法忘却。他对那次出行抱有很大期待——考察以制作加工红木家具闻名的福建仙游。在他的想像中,这一定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人们生活富裕、城镇环境优美的地方。然而实际所见所闻却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道路两旁的广告牌随意建立,人们生活依然贫困,外地商人与当地百姓的砍价交易随处可见。同时,他发现,这里虽然家家户户都加工红木家具,但是红木家具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却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毫不相干。
在之后对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考察中,向勇感到,这两个地方的多个案例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以文化来推动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日本,有文化意义上的一村一品和一镇一品,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文化意义上的社区总体营造。
“而在我国大陆的一些城乡,虽然也提出过“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理念,但在开掘城镇的文化内涵方面,还缺乏必要和精细化的表达。”
在台湾考察时,当地村镇负责人为观光者讲的都是有文创内涵的产品。比如,台湾的一个村负责人讲到他们养的虾,除了讲虾的有机环保外,更多则是介绍一个以虾为主题的嘉年华活动以及为什么要搞这个活动。他们将一个养虾的工作与旅游及相关衍生品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向勇认为,这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思路。对照近几十年来的我国城镇化建设,向勇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再是过去的大兴土木,而应是大兴文化。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同样提出,要警惕以往城镇化进程中的粗放型方式,警惕这种粗暴式城镇化可能对乡村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可能让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得不到妥善保护,整体格局和风貌遭到破坏。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通过简单地盖楼房,修马路,发展工业,建设项目,从而实现城镇的扩张。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则是粗放型的城镇化,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面。虽然一段时间内经济指标上去了,但城镇的内涵丢失了,家乡的味道没有了,城镇发展的后劲并不充足。”
易鹏认为,这一轮城镇化之所以要提“新型”,是因为之前的城镇化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远高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的运营管理显得极为粗放,城市间因地区、级别不同而出现明显差距,公共服务分配不均衡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升级版的城镇化,也就是新型城镇化来破解这些问题,从而推动中国城镇化走质量为主、速度为辅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应向外界传递出清晰的信息,那就是这轮城镇化是以人为本,重在制度改革和有可持续性的投资,坚决反对人为造城,不是新一轮“投资大跃进”和房地产化,应防止一些城市不做科学论证、一味扩张城市建设规模,导致产业和园区出现“空心化”现象。(本文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城镇化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范畴内的全体经济的总和,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城镇化是处于初期阶段的城市化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县域经济的一个概念。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转型阶段,研究分析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关联度,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首先,现代化的农业是以规模经济为主要特点。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历史看,大部分地区都是通过发展城镇化,使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有限土地集中耕种,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促进农业的发展。其次,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多,生活质量的提高,刺激了更多种类的农产品如牛奶、肉食、蔬菜和水果消费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最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反哺”农业,加速农业的资金积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伴随城镇化的发展,人才、资金、科学技术、社会服务向城镇聚集,随着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新知识的发展,工业企业的集聚度不断提高,同时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城镇化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首先,城镇化带动消费持续增长,如果有20%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新增加的城镇居民将使县域消费总需求增加近20%。其次,城镇化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绿化、亮化、美化,为城镇居民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大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城镇建设的投资实质上是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最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这些成果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更多机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城镇不仅是县域范围内现代文明的载体,更是新观念的辐射源。对新事物的不断接受和认识,推进人的观念更新,带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围绕“三农”,许多专家学者一致提出“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观点。事实证明,要使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流失,实现在本地转移,使农民在家乡能够力有所使、才有所用、心有所归、身有所属,为本地经济发展作贡献,就必须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生产生活创造优越的环境。而这一平台的搭建和环境的创造,只有通过加强城镇建设来实现。
为什么要实行农村城镇化建设
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第一,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别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收入增加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既难以形成城市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
第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城镇化来完成。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中老年人,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管理松懈、工作制度涣散、使农村文化生活缺失,增加了农村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也使养老、救助、治病等问题日趋复杂。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为农民提供一些卫生、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第三,可以促进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在很多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农村大都是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地方,很多城里人有向农村回流的意愿。在欧美发达国家,在日韩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精神紧张、不堪污染的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这一系列的举措的实施都有待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第四,可以解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劳动力持续或长期地从农业转入其他生产部门,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过程必须推动城镇化过程。所以,减少农民的主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行业,必须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城镇化,并使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农村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向现代化的转变。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而聚集必然落脚在具体的地点上,这些地点就是各级各类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中,人们更注重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城镇作为新的增长点,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正是这些增长极所产生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才能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突出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第六,城镇化发展的真正持续繁荣必须靠合理的产业来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才是城镇化的核心和内涵,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产业向城镇转移。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旧货调剂、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从而促进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什么要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从别的网站上贴过来的,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其中,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第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首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合作,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其次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再次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
最后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的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是要增强自主创新力,最紧迫的是要破粗机制体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第1句】: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第2句】: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第3句】:主要目标。
到2024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第1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第2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第3句】: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第4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第5句】: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第6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第1句】: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第2句】: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3句】: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第4句】: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第5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第1句】: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第2句】: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第3句】: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第4句】: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第1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第2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第3句】: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第4句】: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第5句】: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第1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第2句】: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第3句】: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第4句】: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运用ppt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改革500字
北京(cnfin / xinhua08)--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迎来新机遇。“ppp30人论坛”专家日前表示,运用ppp模式,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顺利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研讨会暨“ppp30人论坛”促进民间投资与特许经营法闭门会议28日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会上表示,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辐射小城镇的能力越来越强,为各类特色镇的发展创造了特别好的条件。
“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参与到特色小镇,而且采取ppp的这种模式来运作运行。”徐林说,如果能鼓励ppp模式积极参与,无疑将对新型城镇化产生积极推动。因此,需要从制度上和运作模式上对ppp模式参与特色镇建设加以探索。
为了更好地推进ppp模式发展,与会专家呼吁加强ppp模式的立法工作。国务院法制办财经司司长刘长春说,把ppp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一方面可以传递政府的决心来稳定政策的预期,增强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障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激发社会投资的活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司司长李亢表示,立法工作要从实践出发,对特许经营的适用领域进行规范,对ppp的项目范围进行界定。此外,要加强部门沟通,通过立法来逐步地完善协作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表示,对于ppp立法,当前还存在较多分歧,今后还需要各方加强沟通研究。对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三十人论坛秘书长周凯波表示,今后将加强组织对ppp相关热点问题的探讨,从而真正推进ppp模式健康发展。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和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国务院参事室、保监会、证监会、中铁、中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民生银行、国开金融、启迪控股、国控基金等相关机构代表参加会议。(完)
希望本文PPP30人论坛:运用PPP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帮到你。
教育改革可以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据报道,2024年以来濮阳市、所辖县的城区中小学校共计招收10万人,直接带动近30万人进城,形成以教育为核心的小产业链,有效拉动了学校周边房地产开发、餐饮、交通等行业快速发展,助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报道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24年市区、县城区学校扩招后,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较上年增加【第26句】:5%,去年销售面积比2024年增加【第78句】:5%,城镇化率由2024年的【第38句】:51%提高到2024年【第42句】:04%。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教育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中,濮阳市率先规划了教育园区,同时高标准建设了市技师学校、市卫校、市杂技艺术学校等,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了相关的中小学校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
专家表示,把教育发展的“红利”惠及民生、进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是切实可以的,是可以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