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10122”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庄子说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日夜相击于前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失其所与,不知 太子乃与见王
10.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11.把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参考答案
【第8句】:A 解析:谋,图谋。
【第9句】:C解析:都是承接连词。A.前一个“到”,动词;后一个 “在”,介词。B.前一个是动词,到。后一个是代词,代“自夜相击”的情况。D.前一个动词,“结交”。后一个“跟”,介词。
【第10句】:B解析:A.原文第三段“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C.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第11句】:①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②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③ 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 哪个人能说服大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 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时却违背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 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 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时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 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 天下无敌了。”庄子说:“ 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王就让剑士较量7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的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 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 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说:“天子剑怎么样? ”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石做锋,齐岱做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了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 ”庄子说:“诸侯的剑,把勇士作为锋口以清廉之士为刃,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役有王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 民的剑怎么样? ”庄子说:“平民的剑,像头发,突出的鬓角,垂下的帽 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肺肝, 和斗鸡投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己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 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庄子说剑》阅读答案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第21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第22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夜相击于前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②甚矣,汝之不惠
C.①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①太子乃与见王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第23句】: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第24句】: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第25句】:翻译句子(2分)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第26句】:用“ /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庄子山木》阅读答案及译文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古国名)人之亡与?林回(假国之逃民)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自《庄子山木》)
【第4句】: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第5句】: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3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第6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第7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5分)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5分)
参考答案:
【第4句】: D
【解析】捐:抛弃,据上下文“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献”的意思。
【第5句】:B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远祸”的含义是“孔子全身而退,远离祸患”,据此筛查: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 ④叙述孔子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第6句】: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第7句】:(1)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那些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参考译文】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闲放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
《庄子·山木》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①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乃命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③,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
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③,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
仲尼曰:“有④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注】①布,财货。②猋氏之风,神农时代的歌曲。③鷾鸸(yì ér):燕子的别名。④有:支配。
(节选自《庄子·山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 竖子不足与谋
B.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C.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 酌贪泉而觉爽
D.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7.B(A项,前者语气词,吗;后者介词,跟。B项,均为连词,而且。C项,连词,前者表承接,不译;后者表转折,却。D项,前者代词,代物;后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饥 渴 寒 暑 穷 桎 不 行 天 地 之 行 也运 物 之 泄也言 与 之 偕 逝 之 谓 也 为 人 臣 者 不 敢 去 之 执 臣 之 道 犹 若 是 而 况 乎 所 以 待天乎
A.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B.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C.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 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D.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8.D(联系上下文,根据语意和文言虚词判断)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孔子塑造为彻晓彻悟道家思想者,实际上是借孔子之事和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人受自然的支配,因而人应当体悟自然,谨守自然,顺应自然。
B.孔子周游列国遭遇种种厄运,亲朋故交、弟子友人越发疏远和离散,他为此感到困惑,经过子桑雽指点,孔子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弟子反而更加敬爱他。
C.子桑雽以林回在逃亡时抛弃贵重的璧玉而选择背负婴儿的故事阐明了人的交往不能以利害为原则,而应当以天性为本。随后进一步阐述了顺应自然,感情率真的思想。
D.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他的歌咏,富有节奏和韵律,清楚、明确地表达了困厄给自己所带来的痛苦。他的吟咏引起了颜回的注意。
9.D(“富有节奏和韵律”不正确,文中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也非只表达了痛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6分)
(2)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4分)
10.(1)君子淡泊却心相亲近(亲切),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易断绝)。那些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2)初被任用各方面都通达(办什么事都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没有穷尽。
【参考译文】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禁止居留,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几次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那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了;他是为了怕那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收留。相互收留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相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那些无缘无故而结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孔子说:“我恭敬地听取您的指教!”于是慢悠悠地回去了,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让弟子无须打拱作揖行礼,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却更为增进了。
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将死的时候,告诫夏禹:‘你要警惕啊!身形不如顺应自然,情感不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待:对待)身形;无须纹饰来装扮身形,当然也就不必凭借外物。’”
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左手靠着枯树,右手敲击枯枝,而且还唱起了神农时代的歌谣,有那打拍子的器具却没有节奏,有敲击的声响却没有节律,敲木声和歌咏声,清楚、明确地表达了唱歌人的心意。
颜回端坐拱手,掉过脸去偷偷看了看。孔子担心他彰显自己的道德而至于夸大,爱惜自己而陷于哀伤,便说:“颜回,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不接受他人的利禄则较困难。没有哪个起点不同时又是终点的,人与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至于)现在唱歌的人又将是谁呢?”
颜回说:“我冒昧地请教什么叫做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
孔子说:“饥饿、干渴,严寒、酷暑,困穷滞碍不能通达,这是天地的运行,万物运动过程之发泄,说的是要随着天地、万物一齐变化流逝。做臣子的,不敢违拗国君的旨意。遵守做臣子的原则尚且如此,何况是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自然呢!”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不接收他人的利禄则较困难呢?”
孔子说:“初被任用各方面都通达(办什么事都觉得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没有穷尽。这些外物带来的好处,原本是不属于自己的,(只不过是)我的命运被外物操纵。君子不会做劫盗,贤人也不会去偷窃。我若要获取外物的利益,为了什么呢?所以说,鸟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看见不适宜停歇的地方,不再多看(即离去),即使掉落了食物,也舍弃不顾而飞走。燕子很害怕人,却进入到人的生活圈子(即,将巢窠寄于人的房舍)。如同国家的存在(即,人不能离开国家)。”
颜回又问:“没有哪个起点不同时又是终点的?”
孔子说:“使万物变化无穷却不知道那替代它的(即,不知道谁替代了谁),这怎么能知道它们的终点?又怎么能知道它们的起点?(只不过)谨守正道而对待它罢了。”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人与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
孔子说:“人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自然的出现,也是由于自然。人不可能具有自然的本性,也是人固有的天性所决定的,圣人安然体悟自然,并随着自然变化而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