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7893”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我的葫芦丝情结散文
不知从何时起,我悄悄地喜欢上了葫芦丝音乐。现在,不但爱听,还喜欢在写作之前自我陶醉地吹奏一曲葫芦丝再动笔。似水流年,聆听时光,品味美好,喜欢的文慢慢品,喜欢的歌静静听,愿文字和音乐相伴一生。
汪国真诗中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是啊,在孔雀起飞的地方,彩云之端,钟灵毓秀,人间仙境,那里传说着天上人间不老的故事。在傣族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至今让人感慨和向往: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就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了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都在祝愿这对情侣喜结良缘、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不管男女老幼都会吹奏,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时时处处都可以听到美妙的葫芦丝声。
十多年前,单位同事从云南旅游归来送给我一盒“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音乐光盘,还向我绘声绘色地讲起西方版纳的风土人情,听后真让我眼谗,恨不得马上生出一对翅膀飞过去看一看。当时条件差,我家里还没有电脑和网络,只好利用晚上值班的时间在单位办公室一台老式电脑光驱上一遍一遍放着听。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被称为“东方萨克斯”,略带鼻音的发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让人听起来即优美又亲切。古人曾赞“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就着那份皎洁的月光,吹奏着葫芦情丝、梦里水乡、山寨情歌,那婉约浪漫的韵律,令我如醉如痴。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沧海桑田,花开花落,往事早已淡淡如烟,心事也已淡淡如菊,放下了许多爱好和梦想,唯独对葫芦丝情有独钟。听着葫芦丝那柔和、婉转、淡雅、缠绵、细腻、圆润的音调,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和场景,越过时空,透过千山万水,仿佛看到了清清的山泉、皎洁的月光、葱郁的凤尾竹林和独具特色的竹楼。月光如水,洒在西双版纳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微风轻拂凤尾竹,像一层绿色的'薄雾在舞动。美丽的月色透过竹林,如梦如幻,和着光影的斑驳,摇曳生姿;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竹楼里,美丽的姑娘深情地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小伙吹奏起婉转、缠绵的葫芦丝,表达着温柔细腻的情感,倾诉着心中的爱恋;风吹竹动,竹林与风儿一起翩翩起舞,多么优美的旋律,悠远中带着飘渺与空灵,如一壶月光老酒,醉了今夜相约的人儿。葫芦丝那种超凡脱俗、和谐优美、亲切自然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柔肠百转,摄人心魄,醉人心魄!
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一片荒芜。音乐,确实是一种让心灵得以安静和充实的东西。雏鹰,因有翅膀而在蓝天自由飞翔;人,因有梦想而奏响生命的乐章。有人说:“很多的梦,无法遥望,还可以遥想;不能相守,就梦想翅膀。”绝美绝仑的葫芦丝曲子,如月光下静水般天籁之声,就与我的写作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不但能解除我烦恼的心绪,而且还能修身养性,激发生命的活力。当我夜灯下伏案写作时,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放着葫芦丝曲子,那委婉曼妙的乐曲入耳入心,心有一种被丝丝缕缕缠绕的奇妙感觉,激发了我写作的灵感,文字伴着曼妙的音律汩汩而出,行云流水般在屏幕上流淌着,那悠扬委婉、意味深长的音律,清新而柔美,绵长而回旋,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浑然忘我的自然纯美空间。
走近葫芦丝,就走近了一种高雅的情怀。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日子里,我用稿费买了一支心仪的葫芦丝,闲暇时间,到书店查阅关于葫芦丝入门的资料,在熟悉了基本指法后,很快就学会了第一支葫芦丝曲子《婚誓》,音符在指尖滑落,浪漫在心头燃烧。一首灵魂最深处的完美音符,犹如良师诤友,让我心静,令我陶醉,所有的烦恼忧愁,皆在葫芦丝的旋律中得到化解。闲暇时间,我就搬一个马扎坐在阳台上,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那幽幽的葫芦丝音律,让心灵在一杯香茗中回味,在一首乐曲中沉醉。
葫芦丝就像一件为健身而设、为养生而制的神器。职场的竞争、工作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身心疲惫不堪,让优美的旋律在指间流淌,就成为了最好的减压方式。中医学上早就有五音通五脏的医学理论,“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葫芦丝演奏中有三大技巧,那就是气息、指头、用舌,这些与经典养生健身方法相一致,养生中有“呼吸到脐,寿与天齐”之说,而吹奏葫芦丝时气息收放正好气沉丹田,是一种极好的有氧运动,增加肺活量。都说“十指连心”,手指与心脏、大脑密切相关,吹奏时手指灵活运动,且舌尖轻抵上额,呵出秽气,鼻引清气,有效地促进了大脑血液循环,减缓大脑萎缩,有助延年益寿。
岁月因经历而懂得,生命因懂得而精彩。现在,我经常在网上下载葫芦丝乐谱,学习演奏生活的乐章。每次吹奏葫芦丝,都会将全身心融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忘掉了年龄,忘掉了烦恼,获得了快乐。如丝绸般飘逸的葫芦丝声,声声入耳,激情和灵感盈满心怀,伴着美妙的音律潜心写作,即使清贫也是一种美妙幸福的享受。在这初冬温暖的阳光下,将成长的每一步串成一首诗行,书成一段文字,组成一曲旋律,在点点滴滴的幸福中感悟生活、享受人生。
飘逸云烟曼妙声,空蒙山水籁天音。小小的葫芦丝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斑斓色彩,把我一颗浮躁的心惭惭带入了一种禅境。虽然没有面向大海的意境,却有春暖花开的惬意。我爱美妙悦耳的葫芦丝,它是我心灵亲密的伴侣,是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生命充满了活力!
我的北京情结散文
我的老家在北京的南边大约有四百来公里,不远,也不太近。但是在二十四岁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北京。那个时候,北京给的我印象就是课本上的天安门和万里长城,要不就是那神秘而古老的故宫。可以说,我对北京的印象是纯粹而天真的,是心中最美丽的向往。
虽然我小时候没有去过北京,北京给我的信息却是铺天盖地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都住在北京城里,这些可都是经天纬地的伟人呀;戏匣子(收音机)里、报纸上也经常说着北京的消息,天天有,时时新。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北京离我们很远,很远,可能是我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其实六岁那年,我是有机会去逛北京城的。我爷爷的姐姐也就是我老姑的女儿在解放前就嫁进了北京城,听说还嫁了一个老革命,死后还进了八宝山,日子过得还可以。我六岁那年,爷爷要进北京城去看望他的姐姐。我是爷爷的大孙子,爷爷也想带我去北京城见识一下,开阔一下眼界。爷爷反复地叮嘱我,叫我准备好,和他一起去北京。
那个时候,我们农村没有公共汽车,更没有私人跑交通的个体户。要去北京,得先在村里、公社里开好证明,再早早起床,去我们地区坐通往北京的汽车。那天,爷爷是凌晨四点钟就起了床,当他叫醒我,说要去北京时,我看了一下黑乎乎的天,对爷爷说,天太黑了,我不去北京了。说完,我就又倒下睡着了。
虽然过了好多年,爷爷还一直用这一句话来开我的玩话。爷爷生前经常说,呵呵,当年叫你去北京,你被叫醒了,用手揉了一下眼,说天太黑了,不去北京了,话一说完就倒在炕上呼呼地睡着了,呵呵,呵呵。我小时候,对当年的情况还有一点印象。随着年纪的增大,我对当年的情景印象就越来越模糊了。有的时候,我都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的进北京情节,在没有开花时,就烟消云散了。后来,我和众多的同龄人一样,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求学生涯,开始了从农村到城里的长征。小学、初中、高中,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来,对进北京这件事也早就束之高阁,无瑕顾及了。只是到了高三,我在县高中里,碰见了一个北京来的插班生韩勇。
韩勇说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儿语音特别显眼,和我们说的话差别很大。韩勇戴一副金边近视眼镜,脸很苍白,人也很瘦,平时和我们的话也不多,上完课就走出校门,回自己在县城大街边上租住的地方睡觉。韩勇说,你们住的宿舍也太脏了,哪有二十多人一起住在一大间房里的,那是人住的地方吗?!我才不敢去你们宿舍睡觉呢。
韩勇说的话叫我们吃惊非小,因为我们当地的农村人,一家子都是睡在一个土炕上的,自古如此。就是
我们上学回家,还是这么睡的,韩勇怎么会这么说呢。韩勇说,在北京,孩子从小就睡在自己的房子里,不和父母一起睡的。听到这些,我大吃一惊,心里想,原来北京人是这么讲究呀。
韩勇还说,你们可能感觉你们的县高中不怎么样,可是在我们北京,你们学校的名气可非同小可。韩勇还说,他之所以跑了三四百公里来这里读书,是他爸妈通过熟人走门子、托关系才来到我们学校当插班生的',当个插班生可真的不容易。后来,我听说,韩勇的爸妈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在医院里好象都是主任级的。
因为我的学习还可以,帮韩勇讲过几道数学题,因此我曾经幸运地成为极少数被邀请进入韩勇宿舍的男生之一。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单间,就在县城十字大街边上,好象是个二楼,位置很繁华,是当时我们县城的中心区。虽然现在想起来,那个房间也不怎么样,可是在当时我的眼里,自己能够有一间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里简直就是天堂。
韩勇的学习成绩很是一般,一考试,我们经常在总分上把他拉下二百来分。这个成绩按照我们河北的高考成绩,什么学校也上不了的。可是,韩勇却一点也不在乎,还说自己进步太大了,考上大学一点问题也没有。高考前一个月,韩勇被他的爸妈接回了北京,并一举考上了北京医学院,这个消息把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惊了一个目瞪口呆。这样的好学校,我们尖子生也不一定能够考得上,而韩勇竟然能够考上了,太不可思异了。
后来我们才明白,原来我们河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北京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原来北京城里的孩子,比我们拥有多得多的特权。后来,我还听说韩勇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后来就回国做医疗器材生意,听说发了大财,是最早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再后来,就再也没有听说韩勇的消息了。
高考后,我去上海上大学,在我们班三十七个同学中就有三个北京同学,说话和韩勇的腔调完全一样,做派却各不相同。他们是三种性格、三种脾气、三种人品,一个孤傲,一个随和,一个好强,以至于就有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孤傲的,全班没有一个朋友,男女同学都烦他;随和的,和全班同学的关系都不错;好强的,在班里有多少朋友就不知道了。
三个北京同学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孤傲的那个,因为在大二旷课被开除了。这个同学一点也不可惜,因为他根本就不正干,绝对的一个泼皮无赖,据说现在德国流浪,音讯皆无。好强的那个,毕业后去中国公安大学教书,不久就辞职,当了律师,现在好象去加拿大陪孩子读书了,也没有什么联系了。
随和的那个,进大学一个月就因去外边饭店吃饭和一伙刚劳改回来的人打架,被学校记了四年的大过,在大学毕业前一个月,又因故与我班一个男同学打架被开除了,这个就十分可惜。因为我班的那个男同学本来就十分欠揍,人品太差。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个男生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就因徇私枉法,收了人家的钱,被关进了班房。而这个被开除的同学,虽历经磨难,现在却也是事业有成,在全国各地开了十几个店,相当兴隆。
毕业后,我就来了海口,好象是来到了天边,离北京的距离是越来越远。可是真的没有想到,不到半年,我就有了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终于在一九九二年第一次进了北京。当时的北京,四处也是破破的、旧旧的、脏脏的、乱乱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第一次到达北京的晚上,我就喝醉了,醉了个一塌糊涂。我好象记得,第一次进北京,住的是京都饭店。
从此以后,我去北京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了,也顺便逛了好多地方。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颐和园都已去过,可是,不论我逛多少地方,再也找不到那种童年时的感觉了。特别是近几年,北京的车越来越堵,人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污浊,雾霾越来越浓,环境越来越差,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我感觉,现在的北京,早就不是我小时候一心向往的北京了。小时候的北京,早就悄悄地离我而去了。
特别是最近两年,我母亲去了北京,儿子也在北京读书,我进北京的频率越来越勤。这两年去北京的次数,几乎超过了前些年的总和。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北京,专门看母亲和儿子。可是,我没呆上几天,就感觉鼻子特别难受,头整天晕晕的难受,象喝醉了一样,一个劲地疼,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因为亲情使然,我还是咬着牙呆了几天,没有给母亲和儿子说。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北京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既深爱又有恨,既熟悉又陌生,既向往又背离。我之所以仍然爱着北京,是因为北京城里有我的至亲,有我这一辈子永远也无法报答的人。我之所以恨北京,因为我对这个污染得如此厉害的城市越来越没有感觉了,因为它早就将我小时候的美好向往破坏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说实话,我对北京已经没有感觉了。
我是一个单纯而善良的人,小时候如此,长大后也如此。我喜欢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喜;我也喜欢写作,各种文体,都会信笔乱来。但是,我有我的原则和底线,绝对不搞网恋,绝对不会异想天开。我喜欢我现在的生活,我也向往我心中的美好。平时有空闲的时候,我喜欢把我的所思所想付于笔端,在夜深人静时,洋洋洒洒,一蹴而就。
今天晚上突然想到了北京,就信笔把我的感想写了下来。
我的斯文情结散文
斯文是一种形象还是一种精神,讨论起来我想是件费精神的事,但我相信大家都会知道斯文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一辈子差不多都过去了,我还是在想着这件事儿,想着我的斯文情结,这是我的梦罢,没能实现,而且现在也没实现的任何迹象或者说希望了,总是有几分奥恼在,但后来再一想,这事儿跟我的能力好孬好象也没啥直接关系,总不能说是因为我不努力才没能完成我的斯文进程吧!
这总须是怪我不得!
从小好读书,三教九流,啥书都看,看得脑袋硕大如斗,却是眼睛贼亮,好象个练弓射的后翌,把个小小的虱子一样的字儿,看的大如车轮,什么秉烛夜读啊,连续数小时看书啊,对我来说就是经常的事,而且喜欢躺着看书,看了这么多年,那眼睛就是【第1句】:5,有时测测还能看到【第1句】:6,看着人家都弄幅眼镜挂着,不读书都显得那么知识,心里就直发闷,你说我急不急,读了这么多书,愣和没读书就是没啥区别!
记得那时有次在田里做事,邻居有个人就笑我说,你看你,读了这么多年书,眼镜也不戴一幅,活活的就不象读书人,干农活倒是前弓后马,挺象样子……你说这什么话呀,这不是成心闷我这是啥?
还有呢,那时有一段时间我在建筑队做事,有个小学时的同学,和我玩的挺好,他也在里面做事。他人好,会玩,就是不会读书,那时小学就五年制,好家伙,我都初中毕业了,他把小学五年级读了四年,楞是考不上初中,他老爸没办法,就让他毕业了,回家做农活。但我那时放学回家还是找他玩,他用铁丝做的小手扶拖拉机真的好玩,所以那时我一有空就跟着他屁股转。不过在建筑队做事时情形就不同了,他是建筑队的大师傅,一天可以赚二十元工资,而我上学学的东西任我怎么动心思,也用不到这搬砖和搅拌沙石中去,所以只能做小工,一天赚八块钱,不过那时我心态好,下班了不管多累还是搬本和砖一样厚的书看,那小子就笑我,得了吧,还看,看那玩艺做啥?人家读书人总得有点读书人的斯文,我看你干活时蛮象样子的,一读书,就咋看咋不象!
就这,你说我会不会很渴望斯文!
我渴望斯文,可我要的斯文在哪呢?
从小,我生活在黄土漫漫的.陕西关中农村,一地的黄土,我也是土色,而那长长的面条,大大的馒头,没让我长到五大三粗,精犷野性,却也没长到白晰细腻,奶油斯文。
来南方后找工作,让我对斯文的形象又有了一个更有高度的认识。找一些文职的工作,我总得带上一叠厚厚的证书,还老是被别人用狐疑眼睛看着,然后把那些证件看了又看,不过瘾,又拿到窗口对着光线看,每每在这种时候,就老是有一句粗话在我的嗓子眼里憋呀憋的,要不是我自制能力还不错的话,肯定当场给冒出来!所以我后来我想,我的广告词可能得是:您别看我形象,给我时间,让我表现!可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被形象拒于门外!
就前两天,我带着公司的一个职员去电子城和一家电脑商谈几台电脑的配置。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小姐,当我们坐下谈时,我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带去的这个家伙长相太斯文了,太让女孩子狂爱了。本来人家长的斯文也不是人家的错,当然,这也更不关我屁事,可这个小姐就是把我凉在一边和我这个伙计谈,而且一脸色相死盯着人家,又让我长见识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呀!一生气,我换到旁边的电脑公司装了三台电脑,让他们去谈吧,如果谈成了朋友,那不又帮我们公司解决了一个光棍问题,说起来也是一桩好事。
江湖路上走多了,我对这个斯文还真就是渴望,从小至大,就是那么渴望,这是我生命里的一个情结,就象我那初恋的小情人一样,掖着藏着,不肯轻意拿出来示人,今天不小心就说出来了,还是脸儿红红的,人家不好意思嘛!
我的女红情结散文
“女红”早时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针线活,它是华夏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妇女聪明才智的结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王建《织锦曲》);“慵线懒针,几曾作女红。”(《桃花扇》)……古往今来,关于“女红”的诗句不少。《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睛雯病补雀金裘”也可谓“女红”的一个经典故事,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晴雯凭着一双夺天工的巧手,临危不辱使命,终化干戈为玉帛。
每当拿起针线,我常常会想起母亲,她无论是缝纫、绣花、编织、钩花,样样都做得非常精细。儿时的回忆总是和母亲的针线相连着的,从早到晚,总看见母亲在飞针走线。耳濡目染,我和姐姐也学会了基本的“女红”,特别喜欢裁剪衣服、钩编衣服,尽管没有母亲和姐姐做的精致,但也时时会欣赏自己的拙作,为一件件成品形成而欣喜!
成家以后,有了女儿,无论工作、家务多忙,我都习惯自己做衣服、钩编毛衣,只要一拿起针线,一种温馨总在心里涌动。总喜欢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人羡慕,惹人喜爱。而今条件好了,衣食无忧,只要愿意花钱,什么纺织品在商场都能买到。女儿也长大了,不再需要穿我做的、织的衣服了,钩针、毛线什么的就很少派上用场了,缝纫机也被冷落在一旁,成了“烫手的山芋”,卖也不值几文钱,只能留做珍贵回忆了。
现代化的代价,就是把女性最大程度地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连手工活都生疏或不会做了。如今,提起“女红”,年长者恍如隔世,而年幼者则不知所云。曾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身价百倍的“女红”,进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却仅剩一抹淡影,不受注意地存在于少数人的记忆里。“女红”这个字眼,正由现实向古董演变。
在轻松的同时,我隐约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是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怀念?还是对“珠珠泪似针纫处,寸寸肠如结线时”的缠绵渴望?不得而知。忽然觉得自己放弃了“女红”,实在是荒废了一种悠然的`心情,失去了一份沉静的心态。多年的“女红”情结始终缠绕着我,难以忘却!
其实,若能在细雨霏霏的夜晚,放一段轻柔的纯音乐,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任手指间绕山绕水,一种软软的、柔柔的亲切而温馨的气息瞬间便由指间传到心里。穿针引线,钩花绣朵,任乐声袅袅地飘忽在房间的每个角落,喃喃低语,慵线懒针,不需要想什么,只要看着手中的针线,安静地听,细心地做,让那心脉间的悠悠秋千随着针线的飞舞,跟着音乐的指引渐渐地扬起,这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很是惬意。特别是当你织出的一针一线、钩出的一花一朵得到别人的赏识和索要,给别人带去一份美丽时,那种成就感也足以让你幸福和满足了!
我想,说不定等以后退休清闲下来后,我还会重操“女红”旧业,编织自己的心情,找回那份安逸和踏实,找回那份纯净的情怀,以了我的“女红”情结。既给自己的日子填注开心剂,还能节约开支,何乐而不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