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四大名著读后感言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四大名著读后感1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

曹操的诡诈,刘备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好像有点长,你自己改改吧《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四大名著读后感

这半年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这让我有了一次深刻的感受。

在感叹中国文化的博深的同时感悟不同的人生,读水浒,看三国,叹红楼,品西游,在文学的世界里领略人生百态。

他是《水浒传》的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安分守己,不料误入白虎堂,受高俅陷害,刺配沧州道,又在棒打洪教头崭露头角,险在野猪林丧生,又在火堆里死里逃生,最后被逼雪夜上梁山,后患风瘫留六和寺,半年后病逝。

他是天魁星呼保义宋江,他智取无为军,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雪夜擒索超,奉诏破大辽,大战独鹿山,他是梁山泊的领袖,他英明武断,击退官兵,屡屡战胜,他是他且一心想要报效朝廷,率众受朝廷招安,他创下不少辉煌的战绩—大胜纪山军,智取宁海军…可最后得到的是朝廷的一杯毒酒。

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快人心,读武松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心惊动魄,观“青面兽”杨志征讨方腊时病逝,情到伤心处不时落泪,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我的心也在为故事的主人公担忧,为宋江的一味愚忠而慨叹,为英雄的惺惺相惜而感动,为他们的侠义英勇而钦佩,为吴用、花荣生死相随死生契合的兄弟情感动。

从三十六员天罡星到七十二员地煞星,他们的英雄形象深深印在我心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从《三国演义》的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看喜结兄弟情,到刘备三顾草庐见诸葛亮的耐心与诚心,赞美髯公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到刮骨疗毒的全无痛苦之色。

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慨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赏赵子龙之英勇,服诸葛亮的谋略,叹刘后主的无能。

从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趋势中,感受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战争。

她本是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下凡,而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她才貌双全却又体弱多病,她爱憎分明,我行我素且高傲,不与世俗相融。

而他聪明灵秀,喜欢自由的生活,厌恶宦途,他多情却执着,他们本是木石前盟,他们的爱情却最后遭到毁灭。

她是——潇湘妃子林黛玉,最后逃不过不幸泪尽而逝的命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他是——怡红公子贾宝玉,贾府被抄,心中最爱病逝,悲痛大哭,最后离开这片伤心地,在白茫茫的天地里留下那黯然的身影。

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在封建制度礼教的压迫下陨灭。

在感慨红楼梦的悲剧背后是一个时代下封建贵族家庭兴衰史的悲凉。

她是《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机智勇敢,他偷吃蟠桃,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他取经路上显神通,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成正果,封“斗战胜佛”,他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他憨厚单纯又贪图美色但在高老庄被悟空降伏后就随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最后修成正果,封“净坛使者”,他就是憨厚的猪八戒。

他又称“沙悟净”,又称\\\\"沙僧,原是天庭卷帘大将后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而下界为妖,在流沙河等待唐僧到来,取经路上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后功德圆满被封“金身罗汉”。

唐僧奉唐太宗之命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困难丛丛,惊心动魄,为唐僧不明是非冤枉悟空而悲,为孙悟空战胜妖魔而喜,为猪八戒贪图享乐好色而恼,在不同故事中体会着不同的情感人生。

在这部小说中浓缩了现实的影子,通过塑造悟空这一人物的反抗精神来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

在四大名著中体味爱情,兄弟情,友情……不同的情感通过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将一个时代通过不同的人物塑造和特定的场景让我们从中领略人生百态。

品生活,感悟人生,那就随我一起读水浒,看三国,叹红楼,品西游吧!

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各四篇)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问题~《红楼梦》读后感 一个女人,一生的眼泪,却换来一段残缺而又不完整的感情;一个男人,一生的呵护,却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的流言蜚语。

她,林黛玉,那个倾国倾城的貌;他,贾宝玉,那个多愁多病的身。

这部文学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也许正是因为这经典,将我这个爱文学的女孩子牢牢地锁住。

说实话,我从五年级就喜欢《红楼梦》,可能那时候我年纪小,而这本书多讲的爱情故事,家里人不大同意我看它,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或说都会有爱情这段经历。

当倾国倾城遇上多愁多病之后,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林黛玉虽然在爱情中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言行一语双关方面,却不得不令我佩服。

“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含蓄又不减妙力的话,被她说的如此完美无瑕,不得不说,林黛玉对于文字也是别有一番研究。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她的诗中总带着一种别致的美感,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在里面。

《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她的孤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没想到,她的命运与这首词是如此的相似。

只有宝玉一个知己,除了他,在这慌缪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谁能给这个洁尚的姑娘幸福呢

这一切,又岂能是她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呢

所以,她终究被这黑暗的世界所吞没

可悲

可叹啊

林黛玉在文学史上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不免会有些弦外之音,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会使性子,有心计,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注意的她的出生,她的背景,自从来到荣国府,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唯一的一个却承受不了封建社会的压力。

我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亚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当然,每个都有每个自己的优点。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红楼梦》时,每个主人公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林黛玉和多愁多病的贾宝玉……《三国演义》读后感 乱世出英雄,三国便是一个典范。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才层出不穷。

可惜,历史是残酷的,真正成为霸主的只有一个。

当年十八路诸侯共伐董卓,可最后留下的只有刘备、曹操和孙权,而真正的霸主也只能在这三人中产生。

先说刘备,再此三人中,刘备无疑是最宅心仁厚的,这使他成就了大业。

可同时,这也是他最大的弱点。

仁,是为人所必需的。

可是,对对手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忍。

刘备因为仁慈创立了蜀汉政权,成就了一番大业;可又因为过于仁慈,使他在茅庐中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最后,又骄傲自大,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病逝于白帝城,最终也没有完成他光复汉室的愿望。

再说孙权,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少时接管江东,也使东吴国泰民安,手下且又有周瑜、陆逊这等人才,本可成就大业,可惜天不佑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不能一统三国。

东吴位于江南一带,民生富庶,且有长江天堑,使蜀、魏,不能来犯。

可惜,东吴兵力多为水军,虽在水上占优势,可北方多为陆地,不适宜水军作战,可东吴又无步兵,所以只能偏居一隅,不能北上。

不过,恐怕真正能成就大业的只能是曹操。

曹操虽心狠手辣,陈宫也是因此离他而去。

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坐拥百万大军,还有郭嘉、荀彧、程昱等人相助、而且他处事果断,这使他成就了大业。

历史,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可是,我们却要用一颗正义、善良的心去看待它。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美好、纯洁。

《西游记》读后感   书,是人们最有益的朋友。

在我读过的书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吴承恩写得《西游记》了。

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化民族的魁宝。

   《西游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不平凡的出生,以及他在花果山逍遥自在、称王称霸的生活。

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让他知道做事不能无法无天还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以后被去西天求取真经的三藏法师唐僧所就。

自此,孙悟空保护唐僧,踏上了去西天的艰难道路。

不久之后,猪八戒、沙和尚也加入了去西天取经的对伍之中。

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他们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

   在这一本书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

我觉得孙悟空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天不怕地不怕,具有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你看,他不仅敢和玉皇大帝争斗,并为自己争来了“齐天大圣”的美称,还不惧怕任何妖魔鬼怪,面对困难也绝不低头退缩。

   我觉得,孙悟空虽然只是个神话英雄,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的勇气,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学习、生活,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就拿我的作文水平来说吧。

以前我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基本上没有几个好词,没有几句好句,写得很不好。

当时我想退缩,可是孙悟空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便想起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取得真经的故事,于是我又坚持了下来,现在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许多,不在像记流水账了,也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好词佳句。

   《西游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迎难而上,这样才能取得“真经”

《水浒传》读后感 施耐庵著写的《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小说以生动精彩的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向我们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谋害的英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黑旋风李逵。

他长得虎头虎脸,做起事来大大咧咧的,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再生活中看起来一点都不讲情义的李逵竟然是个孝子。

那时候,已经有许多好汉都聚义在梁山了,他们都想接他们的母亲来享福,当然,李逵也是如此,并想现在就起身接母亲,宋江答应了。

他回到家里,发现母亲的眼睛已经瞎了,他谎称他当了官,让母亲去看看,并背着母亲抄小路往山上走。

走到半路时,母亲说口渴了,他便去打水,回来时发现母亲被老虎吃掉了,一怒之下,拔起腰刀就向老虎插去。

李逵虽为人鲁莽,但他却是个孝子,这就是他的优点啊

“百事孝为先”我们的祖先不就一直这样教导我们吗

记得论语中也有这样一段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连李逵这么一介莽夫都知道从心里敬爱自己的母亲,孝敬自己的父母。

而当今社会,有些人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愿意赡养,难道不觉得可耻吗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美德之一。

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真诚的与别人交往吗

原创的哦~祝您学习进步~若觉得满意~请记得采纳~∩_∩~

读四大名著有感

放暑假了,哈哈,现在终于有空看我喜欢的书了,一本接一本,太爽了。

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了《四大名著》,妈妈笑着说我“饱”读“四书”,还和我说既然看了《四大名著》,那就得说说感想,让我好好的想一想,写一写。

可我看是看了,写却很有问题。

忽然想到前几天妈妈让我看了很多成语,抄了很多成语,现在我可以学以致用,把认识的、想到的、看过的、抄过的成语通通都用上,不知道行不行。

  《红楼梦》:云里雾里  红楼梦里从贾府的兴盛到衰落看得一知半解,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之间的关系看得稀里糊涂。

  《西游记》:惊天动地  孙悟空:聪明机灵;  猪八戒:色心不死;  沙和尚:憨厚善良;  唐 僧:鱼木脑袋;  众神仙:推卸责任、稀里糊涂;  众妖怪:闻“僧”变色,前赴后继。

  《水浒伟》:热血沸腾  梁山上一百零八将个个有勇有谋,真是精英云集。

里面有将军、官员、教头、士兵,有经商的、开店的,有偷窃的、抢劫的、杀人的、放火的,有会飞的、会跑的、会打的、会下水的,真是应有尽有,可是到最后被一个个弄得惨不忍睹。

  《三国演义》:老谋深算  看这本书时,妈妈认为这书太深奥了,我看不懂,等大一点再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上面三本都看了,这本也勉强凑和一下。

  书里面的人物真是各种各样,应有尽有。

有智能双全的,有忠心耿耿的,有出谋划策的,有勇往直前的等等,但我觉得最可怜的就是那个周瑜了,被诸葛亮活活气死。

唉,我就说嘛,人的气量不能太小了,气量太小不但会让人受不了,连自己也会倒霉。

  好了,我能写的就这么多了,妈妈看了以后说过关了,嘻嘻,完成任务,玩去喽

四大名著读后感 600字

三国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的兴衰史,从桃园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西游记》有感 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重重的《西游记》时,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触。

第一次时,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架,会变许多样子;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一只懒“虫”;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觉得孙悟空很可爱;唐僧非常的傻;猪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东西;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这一次,觉得孙悟空非常的机灵,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别是对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朴实而又显得仁慈;猪八戒傻得可爱;沙和尚则给人一种忠诚而又老实的印象。

在《西游记》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验,最后,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

当然,在故事中诉说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我就不多说了。

《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

也就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

当我翻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故事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

故事中倔强正直、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单纯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

这一路上,他们翻火焰山、打白骨精,历经了千难万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妖魔鬼怪的阻挠,终于取到了真经成了仙。

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体现出孙悟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了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对不能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

而且,好吃懒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吗

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红楼梦〉读后感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

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

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

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

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

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

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

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

”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

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

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

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

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

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

”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

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

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

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读了四大名著的感受

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传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PS:个人认为水浒人物太多,出色的地方顶多是几个点,和各个人的绰号。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

”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

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

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

”。

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PS:红楼梦不愧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个人认为,关系网很复杂,但却是中最具文学色彩的。

西游记 本书作者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 通过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

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PS:西游记出色的地方是极具故事性,也反映了世俗丑恶。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

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不无道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

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PS:个人认为三国人物太多,而且与历史不合,带有很强的文学气息。

以上是本人收集点评得,望采纳

四大名著读后感100字左右

【第1句】:读«水浒传»有感  读分的«水浒传»,使我强烈地感受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松、李逵和宋江。

  武松赤手空拳地在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

在店家喝酒和打虎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武松很多英雄气概。

在店家喝酒可以看出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打虎过程中,可以看出武松顾及颜面甚于生命、颇识时务,不粗莽行事的个性。

在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他主动到衙门自首。

在他杀了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团练十几口之后,甚至在墙上用血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这可以看出武松敢作敢当的性格。

但他这一次并没有自首,而是去了梁山。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李逵和宋江、武松相比是比较直来直去的。

他一生忠诚于宋江,在宋江给他毒酒时,他也要追随宋江,对死没有一点怨言。

在打仗时,李逵也是提着他的两柄大斧冲在最前面,从不畏惧,英勇可见。

李逵对老母也十分孝顺,老母被老虎吃了之后,他一生气就杀死了4只老虎;遇见李鬼,李逵不但没有杀了他,反而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孝敬父母。

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李逵的孝心。

李逵做过的一件事令我十分佩服,那就是在他以为宋江做了坏事之后,要惩罚宋江,甚至对他破口大骂。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逵对“忠义”两字是把“义”字放在“忠”字的前面的。

  宋江的性格主体是忠义,但他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

他豪情仗义,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

他十分有计谋,对人也十分仁义,所以弟兄们非常信任他。

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108名好汉被派去压制农民起义。

结果只剩下了36位好汉,朝廷趁此借刀杀人。

他壮大了梁山,却亲手毁灭了梁山。

因为面子,他又毒死了李逵。

对于宋江,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

因为他的意愿,使整本书的结局成了悲剧。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官逼民反”,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

«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第2句】:西游记读后感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

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

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

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

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

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

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

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

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

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

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

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

《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

《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

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

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

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

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

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第3句】:红楼梦读后感800字(2):  被埋藏了的美人--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须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耳目物,宝、黛二人的悲惨剧贯串一直。

薛宝钗虽不是此恋爱悲惨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位置。

  关于《红楼梦》的终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落发为僧,那你感觉,什么样的终局是完满的。

”确实,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平日也是起义人物,整天只想一展才气,违背了古时“女儿无才就是德”之说。

颦儿在文中的才气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敬佩,也为她那种起义而佩服。

可她为何不能起义至底

贾母平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对立,她竟不去争夺,偏自寻忧恼,气死了。

可细细考虑,她平日多疑,即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

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野,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

她的力气是如斯菲薄,在贾府她究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宝玉,最终识破尘凡,做了僧人。

岂非做僧人真是最好的终局吗

若是如斯,世人都改为僧。

我的主意太极端了。

“你死了,我去做僧人。

”预示着这一切,宛如彷佛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动。

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约束。

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僧人已不是为黛玉而做。

宝玉不做僧人,还能做什么

去追求富贵荣华吗

”是啊,细度之,关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终局。

他已淡漠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

追逐名利,让前史重演,看着本人的子女再来演出这“红楼梦”吗

他看似没有解脱命运的约束,但命运业已不能约束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僧人,那就是为本人,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挂念,看尽尘凡。

只惋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好,她最终最终独守空屋,也难免令人感觉有些可惜。

  

【第4句】:《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

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后感,一千字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

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

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

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

《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

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着”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

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

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

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

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

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

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

”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1000字——《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把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

求四大名著读后感5000字

这部书内容跨越90多年,书中对各种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确实精彩,除了民间熟知的刘、关、张、赵等人物写得很生动之外,还有一些人物,不经意的几笔,就展现在人们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蒋干;昏庸、低能、“乐不思蜀”的刘禅;富有政治、军事才干却残忍、阴毒异常的曹操…等,给人深刻的印象。

书中武将们金戈铁马厮杀之馀,文官谋士更是大显身手,各派势力的谋士勾心斗角,什么二虎竟食、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疏不间亲、美人之计、连环之计…不一而足,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各样阴险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来,整部书足以编写一部

这些读书心得,是在读之时,结合读陈寿的、司马光的中有关章节写成的,选摘若干。

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

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

然而,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

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

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

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 上可顺流而东。

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

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

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

”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

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

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

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

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

一组来自正史的数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

),金银各二千斤…”。

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

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

(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

)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

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

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

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

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

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

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

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

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

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

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

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

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

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