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17915”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作文:故乡在别处
有人说,人出生以来就一直呆在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对他而言只能叫“家乡”,而不是“故乡”,只有游走在他乡的人,那个地方才能叫做“故乡”。一字之差,感受却大有不同,遥望明月,故乡永远在别处。当我们身在他乡的时候,我们才更清楚哪里是故乡。
“好 ”&“好唔好”
第一次搭飞机,想不到那目的地竟然是上海。“魔都”,魔幻的城市、东方巴黎、犹太人曾经的避难所,那到底是什么样子?满怀期待,我终于登上了上海东方航空的班机。
到达一个地方,首先听到的是这个地方的语言。对于上海话,最初的认识是小时候《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刘涛扮演的上海媳妇胡幸子。每当要发表意见的时候,幸子都是“阿拉”这样“阿拉”那样的。那时候觉得“阿拉”就像是那个音符的名字“La”,有着某种音乐美,很适合幸子这上海女孩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份气质。后来认识的是微博上热起来的“好 ”、“侬”等,这些都是对上海话的零星认识。本来以为这次到上海,就能轻易地听到地道的上海话,殊不知在上海的机场、出租车、街道上耳边掠过的都是带着各种味道的普通话,京味、东北味、港台味,甚至还有外国味。于是,直到登上回广州的飞机,我的心中都有着某种遗憾,也许是因为我在上海走过的地方太少了,也可能这地道的上海话只藏在这弄堂的一扇扇窗里了。
一座城市,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越高,就越不可避免悄悄地淡化一些本土性很强的东西,如方言。上海地方虽小,却有足够的吸引力,五湖四海的人都来此做着自己的梦,普通话成了很多人交流的共同语言。不知道是否值得庆幸,在上海人心中还只是“乡下”的广州,在街头、地铁、饭店我还可以听到亲切的白话,听到美女帅哥讨论着哪里好玩“去边度”,听到阿姨们说别家孩子考重点大学“好威水”,听着婆婆公公们说着回家“煲靓汤”。听到一些人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不可以介样啦”、“湿湿碎啦”,同时也听到各种口音的白话,“内猴”、“大佬,你好么”。如此种种,虽然听起来有些别扭,令人哭笑不得,心里却更觉得他们可爱。
这几年,各个地方保护方言的呼声都较高,身在粤语区感受尤为深刻,“保护粤语”曾经闹得挺大,有人说那是因为我们有香港“撑住”。其实,粤语历史悠久,是广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梁文道言“粤语是可以思考的语言,讲粤语是天经地义的”,粤语足以成为广州的名片、城市印象。卡尔维诺曾经写道:“方言文化有其完全的影响力,确保一个城市、地域、流域身份的认同,与附近其他城市、地域、流域区隔开来。”“在这个世界上(说实在并不大)方言是界定自己会说话,赋予地方习俗形式,总而言之,存在的`方式。”广府文化中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和气生财”也许会让人觉得广府人做人做事“是但”、“求其”、“所谓”,但其实“内秀”或者“不争辩”不代表没有底线。原则上的东西是动摇不得的,如一些传统习俗,如粤语,这并不是因为排外,或者是傲慢,而是因为源远流长的文化系统使然,而是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下了从上海飞回广州的飞机,在机场里走着的时候遇到了一对母子,母亲貌似正在教训调皮的儿子。听到了那亲切的“一早话你噶啦”、“好心你啦,好唔好!”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回来了。
“弄”&“巷”
大城市往往会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我们称之为地标,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如广州的“小蛮腰”,它们让城市变得更有知名度和辨识度。但其实,在我心中它们都是一个地方现代化、城市化的标志,时刻在要求着更高更大更有设计感,却也同时让人有着某种距离感,缺少生活的亲和感。木心说:“生活是琐碎的,是琐碎方显得是生、是活――小慷慨、小吝啬、小小盟誓、小小负约,太大了非人性所能挡得起,小街两旁的屋里偶有悬梁或吞金服毒者,但小街上没有悲观主义,人们兴奋忙碌营利繁殖,小街才是上帝心目中的人间。”小小的角落里,琐碎的生活,反而显得更真实。一个城市的灵魂就在民间,在角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厌贫家活计微。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相比于去参观上海的“东方明珠”,还有微博上戏说的“上海滩三大神器――注射器、开瓶器、打蛋器”,我更愿意走进上海的小街小落去感受上海。在去上海社科院的那一天,当听到“淮海中路622弄7号”这个地址的时候,我的心兴奋了一下,这意味着我要看到上海的弄堂、石库门了吗?在淮海中路又走了一大段路,路过了一个门牌“××弄××号”。抬起头往上看,被法国梧桐半遮半掩的楼并不高,窗是旧式的,窗框是朱红色的,两扇玻璃被分成六个格子,紧闭着。放下头来继续走着,心里却想着那窗里关住了多少故事,挡住了多少流言,是否也有鸽子飞过。
去完外滩原路返回的那一天,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我看到远处一字排开的民居,不知道那些都是多少弄多少号的房子?窗子也是旧式的,比现在普遍的铝合金窗外加不锈钢有味道得多。窗下固定着几根铁棒,有些则是不锈钢架子,晾着些衣服。有些窗是紧闭着的,有些则是接近180度的敞开。没有阳台不要紧,精明的上海人总能想到好办法,每一寸地方都能用得恰到好处,物尽其用。
想起了广州那些门牌号“××巷××号”,想起了小时候伯公伯婆经常带我在楼下附近的小吃店吃滑滑的肠粉,那一条条随处可见小吃店的巷子,爱吃和会吃的广州人散布在每一个角落,想起了那些风格各异,或可爱搞怪或古雅别致的巷子名字“甜水巷”、“飞来对面巷”、“杏花巷”、“九兜二巷”,想起了《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西关大屋,西关那大街,连接着不知伸向何处的小巷,小巷连接着人家,有玩捉迷藏的小孩、树阴下聊天下棋的老人,想起那天跟同学去完陈家祠后自己在日记中写下的“走在陈家祠的巷道里,仿佛走进了别人从前的一个梦,我要窥探,他们都梦见过些什么。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我闭上眼睛,念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请求佛祖赐予我智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做着普通人做的事,怀着一些普通人的心愿。”…… 上海有里弄,北京有胡同,广州,有巷子。巷子里是平民化的广州生活,朴素而真实,琐碎而生动,它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一些人成长的记忆。
“城里人”&“乡下人”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一个段子,说在广东人的眼里,除了广东或以南的人是南方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北方人”;而在上海人的眼里,除了上海人是城里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当时对于前半句话我只在心里一笑,对于后半句话则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短短的几天上海之行却让我对后半句话有了更多的认识。
走在上海的街头,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很多,外国人也多,而且很多都是白人,不知道他们是在这里旅游的,还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不管是哪样,都让我觉得上海的国际视野比广州的大得多。也许就是因为国际范较足,上海人觉得自己见识广、文明程度高而自居“城里人”,将自己跟“乡下人”区别开来?
很多人都说来上海出差或旅行,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因为稍不注意就会被这里很讲究穿着打扮、注重时尚的上海人“看不起”。在上海的文化里,宁可住得简陋吃得不好,出门的衣着打扮也要光鲜,穿得朴素会被认为“寒酸老土”、“下里巴人”而被势利眼。幸好,在上海的几天我还没遇到过“只认衣衫不认人”的情况,而且,他们的穿着打扮也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除了那几天不怎么看见有人穿人字拖上街,看见的多是皮鞋、凉鞋、洞洞鞋,而且见到的穿洞洞鞋的人都穿袜子的。另外,在天桥走着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我看了她一眼,她一直看着前方。后来,她走过很远后同伴告诉我那个女孩背着的LV是假的,有一个细节处跟真品不同。
记得有朋友曾经开过玩笑,“在广州,别看人家穿着人字拖、短裤在街上闲逛,分分钟有可能是百万富翁!”也许,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广州只能叫做“城乡接合部”,有很多“乡下人”,不过相比于做过分注重门面功夫、讲面子的“城里人”,我倒更愿意做一个“乡下人”,“舒服就好、实用就好”这样的务实有着更持久的力量,最起码做人更轻松一些,“装”的生活会很累。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当我们身在他乡见识到更多了解到更多人,拓宽了生命的宽度,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更容易重新审视自己,深化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审视那自以为熟悉的在别处的故乡。“流浪的去程有多遥,回家的归程就有多远。”希望每一次归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更美好的自己。
生活在别处作文
生活在别处作文1
我在北京长大,熟悉的环境和奔波忙碌的生活让人不免觉得这个城市单调枯燥。渐渐地,我开始向往生活在别处,幻想体验别样的异国风情。
于是,在暑假,我们一家三口飞往巴厘岛度假十多天。巴厘岛是片净土,湛蓝清澈的海水、金色干净的沙滩、布满宗教风格的石雕、绿色的热带雨林、遍地的树丛野花……无不休闲自然,让人感到烂漫。原始传统而又充满自然风味的SPA,为久居在喧嚣都市的人们带来一丝清凉和舒缓。
开始的几天,我们欣赏了海神庙、情人崖、乌布等景观,尽情享受海岛风情。欣赏景观的同时,不乏购物。有天,我们疯狂购物后,累得腿都打软。在街上正好看到有可以纳凉的亭子,亭子是用茅草屋顶遮盖而成,形如帐篷,四面通风。我们喜出望外,就进去坐在软软的垫子上休息。这时当地一群男人一边大叫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一边上手把我们拉出亭子,一副我们占了他们领地的样子,这让我们发蒙迷惑。后来通过导游了解到,这种亭子是巴厘岛独有的发呆亭。巴厘岛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男人可以娶四五个老婆。除了清晨祷告外,男人只用斗斗鸡、喝喝茶、发发呆,女人却整天下田插秧、收割、种植果树。发呆亭是男人休闲的专属地,女人没权利享用。这让我不禁有点失落,巴厘岛也不是我理想中的桃源圣地。
行程中有天是自由行,我们一致决定在酒店休息一天。酒店环境很美,露天泳池十分干净,早餐品种丰富美味,服务人员热情友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带有晨露的鲜花。早上在泳池里游了会儿,中午躺在床上不知不觉就到晚上了。我们开始点餐,点餐的人很少,我想没过多久应该就能吃上美食。但我们等到夜幕降临,也不见美食,只见工作人员在厨房外抽着烟有说有笑、不急不慌,空气中弥漫着慵懒散淡的气息,让人发困。在我们再三催促下,一个服务员走过来,笑眯眯地说:“慢慢来,慢慢来,做事不要着急嘛”。晚上十点了,服务员终于迈着优雅的小步,不慌不忙的端来我们期待已久的大餐。饥饿的我们迅速拿起餐具,狼吞虎咽的吃着。这让我不禁有点不满,这让我想到了《疯狂动物城》中树懒的慢动作,心里非常不舒服。
随后的【第3句】:四天,我已经失去了耐心,不再期待更多的美好,只想快点回到熟悉的北京。
到了北京,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亲切和温馨。川流不息的车流、疾行的男男女女不再让我厌恶,反而感到人们都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奔波忙碌中,人们过得有目标,很充实;每个人都没有白白消耗时光和青春,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我不再向往生活在别处,其实生活在哪里都一样,只要你有发现美的眼睛,静心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幸福就在身边,美丽就在眼前。
生活在别处作文2
行走在这个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便有了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郁闷,生活像被蒙在厚被子里的鼓声,只是闷闷的响着,一下一下敲在心里,不清晰,却很疼。
如果甘心将自己裹在一片混沌中,那么生活就是囫囵吞下去的一颗枣子,不仅毫无味道而且会哽得人流眼泪。
轻轻拨开四周的云雾,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派云蒸霞蔚的绚烂景象,站在生活的别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就能发现这样复杂的生活的另一面,毕竟,再杂乱的线团拉直后也只是一根线而已。
用眼睛看生活,会看到冉冉斜阳,看到雨雾蒙蒙,看到海阔山遥,看到悲伤背后的喜悦,看到挫折背后的勇气,看到失败背后的成功。
用眼睛看生活,你会看到每天自己是在清晨六点的微光中醒来,你会看到每天自己是踏着朝阳走向教室,你会看到老师上课时散发着柔光的微笑和透露着智慧的双眼,你会看到下课时同学咧到耳根的嘴角和轻盈的如同小兔子的身影。
用眼睛看生活,生活不再是囫囵一团,而是清晰的,美好的,灿烂到耀眼的,美丽得醉人的,你会看到生活这个大线团的最源头,你会清楚的知道这样一条让生活变得简单的规律: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生活,生活会比你想象中的更美好。
用耳朵听生活,会听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会听到雨打击花瓣的声音,会听到谎言背后的无奈,会听到批评背后的关心。
用耳朵听生活,你会听到春天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春花瓣舒展身姿的声音;你会听到夏天雨滴打在窗棱上叮咚的乐曲声,池塘边蝉鸣蛙咏的歌声;你会听到秋天果实沉甸甸挂在树梢上晃动时的声音,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时爽朗的笑声;你会听到冬天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声音,孩子在银装素裹的大地上堆雪人时无邪的咿呀声。
用耳朵听生活,生活不再是嗡嗡作响,而是婉转的,清脆的,动听到极致,美妙到撼动人心的,你会听到沉淀在生活海洋最底部的真诚的声音,你会听到那么多打击你,批评你的人其实在对你说:“加油!”用耳朵分辨是非,用耳朵倾听世界,用耳朵听听自己内心海浪翻涌的声音,用耳朵听听自己的.理想,听听自己生活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感受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头顶这片天空的云卷云舒,感受身处这个世界的绚烂多姿,感受脚踩这片土地的无边辽阔,感受母亲琐碎的唠叨,感受父亲厚重的关爱,感受身负为社会为祖国奉献的荣誉,感受为人类为地球节约每一滴水的自豪。
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最璀璨的感受,是用心,去感受即使曾经被打败过,但如今仍然握在手心的那把余温尚存的灰烬,而这把灰烬的名字叫做理想。
用心去靠近它,用心去感受它,它是温热的,是纵然被倾盆大雨当头淋下也依然不会冷却的,是时刻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顽强不屈的,是等待我们用十年寒窗苦读去实现的,是值得我们为之不顾一切的。
用心生活,用心铭记理想。
从庐山中走出来,才能真正目睹它的雄伟与壮丽,从生活中跳出来,才能真正感受它的波澜与壮阔,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深刻与价值。
这样,才算生活在别处,才是真正生活在生活的别处。
生活在别处作文3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
我觉得这是一个阴暗的世界,看不到阳光,摸不到边际。好象漫无边际的星空,让人琢磨不透而感到茫然。
但我喜欢这样的世界,彼此都是陌生的。仿佛隔了一条宽大的河。但有是无羁的。所以人在这个世界里会表现出灵魂的深处那温暖的泉水或是那枯萎的花朵。
比如我跟同学聊天的时候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名字。让彼此的心灵靠在一起。这样就能感觉到她的心。或是热情或是冷漠。而现实中,我想我们都是很好的演员。是一贯的沉默或是灵活,不管怎样,我想在不同人面前肯定有不同的自己。
在同学面前,沉默;在朋友面前,无羁;在亲人面前,循规蹈矩……
好象一条伪装的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不同的肤色。
在网络世界中,我想人们都是真实的,好象脱掉硬壳的赤裸的蜗牛。
可能虚伪的人仍会虚伪,暧昧的人仍会暧昧,狂妄的人仍会狂妄,寂寞的人仍会寂寞。
我想我应该是寂寞的。
一个人在没有阳光的房间里穿行,好象一条孤独的鱼,迷惘。当我感到寂寞时,我就会上网。我不打游戏。不是因为游戏不好玩,只是受不了现在的游戏商不惜一切诱惑无知的人来骗取利润。而在那些网吧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打游戏,好象一群被束缚着的凶猛的狗。
我会选折聊天。
说话时会发出真人的声音,而聊天时会发出敲击键盘寂寞的声音。我更喜欢后者。不带语气,却带精神。
打出的文字是略带忧伤的。然后与好友谈天说地。时间会被遗忘,而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吃饭,做作业等。
下网的时间是很难打发的,想打开门出去,但由于长期在阴暗处而不适应外面刺眼的阳光。所以我会拿出稿纸写下支离破碎的文字。然后再到一个不起眼的地下网站去发表。
回复总是很多。记得有个人说,颓废是要杀人的。
我的心一颤,如痉挛般痛。眼泪是发泄物,但我不会使用它。所以我只能用心承受。
我会听音乐。
因为他和我的文字一样。他是一种能直刺人心的武器。好象一位绝世的杀手,无形的使你停止呼吸,流出那刺眼的鲜血。有的震耳欲聋,有的悠长深情。但不管什么形式,他都是一种有隐的毒品,越陷越深。
好象与上网相似。
我会离开现实。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作文4
在我还是18岁的时候,高三就匆匆走进我的生活,尽管我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可高三依旧让我不知所措。
在高三,挥霍我18岁的最后一尾青春,在高三,高一。高二时的幼稚和轻松竟成了我最大的一种奢望。
6月9日那天,高考后的第一天,我们的教室从二楼搬到了四楼,我知道,这意味着我们是这个学校最大的学生,是高三的学生了,尽管还没有正式进入高三,却过着高三的日子。
搬桌子的时候,心里突然地难受,自己和桌子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走了好久,走不到尽头,于是想到,原来的高三学生就这样苦苦挣扎了一年,而如今我要过这样的日子,我别无选择。
我不敢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怎样,我不像韩寒那样敢公开抨击中国应试教育,可我就是讨厌,但我依旧生活在这教育制度下,我是爱文字的,从进入创网那一刻起爱上文字,像爱创网那无数让人心疼的孩子一样爱文字。文字诠释了我的生活,我的难过和快乐。而如今,因为高三,我放弃属于我的文字了,我知道,所有高三的学生都放弃了很多,因为我们都输不起。我们太多的爱好被束缚。我们却还得每天用笑脸迎接那铺天盖地的试卷,染后低下头去做,用心去做,也许,努力了,就无悔了。
高三,我坐在四楼靠窗户的位置,视野变的广阔了很多,我却看不到外婆的未来。
高三,我们完全不用面对选择这两个字,我们只有低下头来面无表情地做题,做题,再做题。我们的心不能有一丝波澜,不能有一丝涟漪,只能越来越麻木,我们必须跟水学习,像水一样平静,一样沉默,这是高三为我们选择好的路,我们无法叛逆,无法脱离这条轨道,我们只有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走到高三的尽头。
楼梯的台阶被我数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数出的数目都相同,只是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生活在哪?
高三,感觉自己像命运轮上舞蹈的人偶,甚至像个小丑,每天做着言不由衷的事,低头,抬头,如机械被按上一个发动机一样不停地运转,而我,无可奈何,我总是为了高考后绽开在家人那被岁月划伤的脸上的血莲,我知道苍白的背景下绽放的血莲一定很美丽,我不要生活,我只要血莲。
其实,我知道,现在的生活完全可以说成生存,而明年的6月9日才是我们生活真正开始的时候。明年的生活需要我们现在打拼,现在苦一点,明年的生活便好一点,一切都皆在我们怎样把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高三的日子才能体现这句话的准确性。
在高三,我们必须像那些在田里的农夫一样,用汗水,浇灌未来。
高三,是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无声无息的战争,每个人都单枪匹马地战场上挥汗如雨,像无数个士兵一起过独木桥一样,总会有走到彼岸的胜利者,但往往失败者叫多,因为稍微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停下来为你难过。他们还得向彼岸走去。
高三,用自己的汗,用自己的血为自己铺一条成功的路。要努力,有尽力,更要义无返顾,不能回头,要一直,一直,走下去。
高三,并不可怕,勇敢一点,坚强一点,当一切过去后,会发现,高三那边,是一片艳阳天。
生活在别处作文5
看到眼前生活,繁琐事务重重,我偶尔都会为这样单调、重复的生活感到烦恼。然而,我从来又是一个喜欢看幻想电影的人。我在现实生活的接触当中,同我有如此爱好的人不在少数。
我善于思考,我想这不算是缺点。运用通行自然规律,我预感我们每一个人绝对不是一个单独存在于这一维度空间的个头。自然是几个维度,存在哪些空间,至今尚未揭晓。人类总是在不断寻找心灵上的真理之泉。然而,我们又有几人如何能够真正体会真理泉水之清凉。
许久之前,我仿佛看过了这样一部幻想电影,一个男人在现实生活当中非常颓废,感情、工作经历坎坷,极度不如意。然而在另外一个世界,他却是一名王者,成就伟业。自然总是如此神奇,在不同的维度,在不同的时刻,在不一样的瞬间,发生着相似而又截然不相同的事情。
怎么说呢?或许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是同一个人,自然总是如此奇妙,将各种生命整齐融合,又无限分散。
此刻再度面临生活的坎坷,我微笑淡然,我感悟兴许生活在别处的我过得相当如意。
生活在别处作文6
夜未央。
黑暗浓得化不开,倏然冒出一声钟鸣,渗透着穿透空气,萦绕在我耳旁,浓厚且庄重的感觉。仿佛灵魂撞击脑壳,正渴求一种超脱而纯粹的自由,不觉又令我毛骨悚然。
静下心来,不难想象,这是怎样一个高大又古朴的桃木大摆钟。表层的黑漆在时间的流驶下已经布上丝丝斑迹,却也恰倒好处,让人依稀可以遥想其当初的风采,如此庄严,如此神圣。而那种黑,又纯正得不加修饰,散发着一种不张扬的震撼力。让人不自主得用“深邃的经典”去定义它。
抑或她是一只可爱玲珑的粉色小钟,给予人允许想象的虚幻的温柔,然而又爆发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歇斯底里的。可怕的蒙蔽!
其实不然,摊在我眼前的是残忍的现实,因为它并没有它们其中任何一个的容颜,它不大,但也说不上小,它的容颜没有附带任何色彩,它是那样透明,也是那样普通。
但是我依旧固执的陶醉在自我的世界,想象着它会成为它们二者的任一,然后我的嘴角会上扬到多少角度,最后化做一道醉人的优美弧线。长时间的思恋扼杀着我那可怜的脑细胞,是的,我很累。
于是,我砸开我的小猪,用它换得那粉色的诱惑。
原本我以为我会很快乐,因为拥有会让我不在期盼中痛苦。但很快我又厌倦了,我发现它是那样虚伪,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有种上当的感觉。就像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在别处。这是不错的,我以一颗幼稚的心一直窥探着窗外看似美好的别处,并且不停地追寻,最后终于到达。意外得发现“别处”又很快的变为“此处”,同样的枯燥乏味,又继续寻找新鲜的别处。“人总是不停地跑,不停地停,跑跑停停,就走过今天,走过明天,就这样走完了一生。”在此思维的同时,我瞄了一眼步满灰尘的粉色小钟,此刻的它应该已泪流满面吧。
我并不去理会,因为我发现那个透明钟竟然如此温热亲近,而太多浓重的色彩让我眼花。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的我正静静地伫立在窗前,思考着那一声钟鸣和这不再行走了的钟是否有着前世的情缘?思量许久,或许香山居士白居易老先生的这句名句最能诠释了。其实无声有声都并不重要,而那一声钟鸣也只是潜意识的。也许我手中这不能一鸣的钟和顾拜旦先生故居的那尊大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时间都停留在10点半,但行走在他之外的是永恒的时间。并且,它们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它们在一天中有两次是准时的,更何况人呢?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蠢材,只有后天的庸才,只要生命的烈火不熄灭,我们就能拥有温度!
今夜的星空很美,我抱着那透明外壳的钟睡着了觉,此刻的生活应该在梦乡里……
生活在别处作文7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就像彩虹一般,看得见,摸不着,很美好,也很梦幻。生活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不自主地去想那遥不可及的“彩虹”,而这往往会让你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实质区别是什么。
就好似“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最优秀的,别处的生活也总是最美好的。人的思维也总是在不断地进取,设想一下:倘若你现在已经生活在自己最向往的生活中,你还会想改变吗?
会,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许多缺点显露出来。到那时,你又会开始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所以,没有最好的生活,只有更好的生活。在人的某些时间段,总会不满足于现状,因为眼前有更美的彩虹。
当太阳下山了,彩虹还会在吗?这就要看你的心是否足够坚定。不要想着不切实际的生活,因为最终一切都会像夸父一样倒下,心中的烈火却未平息。因为青春,我们有资本去寻找自己所向往的,并朝着目标一点点地改变现状。最终歇脚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好的,却是最合适的。
生活,在别处。对于一些人来讲,他们永远也无法跨上那层高台阶。因为他们不够坚定,台阶也就显得即若即离。在世界尽头的某个角落,终会有属于他们灵魂栖息的地方。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做最坚强的自己,不要被旅途的磨难打倒,恰恰要利用它收获成长。
你看那个远方是什么模样?也许只有等到你去了那里才会有答案,也许现实并非你所想那样,那里的生活比起眼前的生活并没有惬意多少,只不过是因为距离远了,产生了美感。
远方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你的远方,你所渴望的别处,对他人而言不过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生活,他们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着逃避到远方的远方去。
人有所追求,有所向往,总是好的,这就是人的本性,不满足于过去,才会创造美好的现在,然而在追求之时,思考别处的意义所在,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也应该是必须具有的觉悟。
青青草地,一座小桥,一条流水,一个温馨的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而不懂得珍惜,不然到头来才发现,最适合的生活已经被自己亲手“抛弃”了。
就让生活在别处成为一种动力,如果那切切实实是个美好的存在,那就去追求,如果那别处太过虚幻,就让我们将其潜藏心底,珍惜当下。
生活在别处作文8
生活中一直都有一些琐碎扰人心扉,看着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吵得面红耳赤,有那么一瞬间,还是觉得分开比较好。有那么一些人,不见面的时候会往死里去想,可一旦见了面却有忍不住争吵。母亲,你说,对吧。
生活就是这样,前段时间常有人在耳边叨唠,说是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微笑着看着他们的气宇轩昂昭告天下却又旁若无人收拾心情继续工作。不得不说,很羡慕他们有牵有挂,而我,过惯了“流离失所”,一个人,无所畏惧,一身轻松,却又让自己无力反驳。
我是长年累月的喜新厌旧,所以一如既往的只会说再见。只是很可惜,我还没有学会告别。《幻夜》里有一段话:夕阳在西边的天空渐渐散开,那下面巨大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不仅如此,它们周围还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建筑物。这就是怀有野心和希望建造的街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累的筋疲力尽的人们只是在这些建筑的缝隙之间匍匐打转地苟且偷生而已。而我们,都很不幸,只是其中的一员。习惯生活的不美好,不对所有的事情抱有一厢情愿善意。
生活在别处作文9
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世人皆知。而我要说的无关兰波,无关巴黎大学的围墙,只是两个片段,仅此而已。
右岸篇
无数个明媚的午后,我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屋子里,抱着臂膀同繁复的语法句型作战。隔壁的小孩在玩积木,而楼下的孩子总在弹那段进行曲,直到心生厌倦。大片大片的云朵飘过窗口,却与我无关。
我喝白开水,偶尔也喝咖啡,不是出与偏嗜,只是为了抵抗睡眠。我穿干净的衣服,背宽大的书包,面孔温和笑容简单。如同温室里的植物,守着花盆,枝叶健康却不浓郁,略带冷漠像我的脸。
许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个轻浅的孩子的时候,我的手指灵活,它们柔软而充满灵气,涂得出最炽烈的色彩,写得出最纤细的文字。现在它们长大了,骨骼一天天坚硬,指尖一寸寸枯萎,它们会娴熟地划左手定则右手定则,但是再也没有耐心做与分数无关的事情。
无数的流云从城市上空划过。我想象山顶上触摸它们是怎样的质感。想象有时是场美丽的幻觉,尽管它与我无关,却像我时常想象西藏的白雪,新疆的沙漠,苏州的青苔一样令我神思游荡。
事实上教室里的空气像很久没有换水的鱼缸,几尾金鱼感到窒息,就探出水面,多数则躺在缸底,摆着它们硕大的尾巴快要死去。
我和我的朋友,生活得单纯,并且“幸福”,有完整的家庭或漂亮的成绩,别人欣羡的幸福生活,可幸福毕竟是件私事,像缸底的鱼有美丽的尾巴,悠然自得地摆尾,别人看见它们睁大眼睛从不哭泣,可真的是否快乐,只是冷暖自知。
楼下的孩子总在没完没了地重复那支简单的曲子,不知道她是不是笨到无可救药,像我面对几何题那样。她一定愿意把最鲜亮的年龄支付给这个假期,把阴郁的钢琴和恼人的音符完全蒸发,然后衣服很脏地站在门口,微笑着等待妈妈的责骂。
左岸篇
这个闷热的下午像这支冗长的曲子,我知道自己还得弹两个钟头,周末的时光就这样一点点消磨掉。
我讨厌弹琴,从我摸到琴弦的那一刻起。我挣扎着要逃离,却被骂作是不成器,就索性发泄似地重复起来。
可我妈妈不愿意就此放弃,我想她是舍不得付出的昂贵学费,几次无意见到古筝老师对她摇头,而她越发要我拼命。我知道有的孩子整日穿舞鞋笨拙地弯腰踢腿,有的孩子放学后忙着奔赴书画补习,但他们的爸爸妈妈大概又多份谈资,或许暗中希望孩子能凭着光耀门楣。
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写自己要做未来的工程师和医生,我也一本正经地提出要当个史学家,看到妈妈听了以后眉开眼笑的样子,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干燥季节,阳光明晃晃地砸进眼睛里。我们都得满灾着数理化和希望,站在书店里,一边算着书价一边算着分数。拥挤的各类教参,寥寥的学生,老板抱怨着喷洒消毒水。
尾声
我们生活在别处,如果可以我们当然会谈些高尚又崇高的事情,像谈论深谷中的积雪那样谈论生命中的美好与珍惜。可是,你得先给我们面包才行。
生活在别处作文10
米兰·昆德拉曾道:“真正的生活永远在别处。”的确,我们常常厌倦眼前的平淡,向往远方,向往一次风雨兼程的心灵旅行,可当我们踏上这旅途,当我们被新世界的玫瑰刺伤手时,我们也许会对这一直憧憬的生活有了怨言,甚至怀念起被自己摒弃的从前。但生活却在这循环往复的憧憬,追寻与平淡中完整而充实。它或许是大多数人向往的“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月圆是画,月缺是诗”般温暖平静,或许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轰轰烈烈,或许如弗罗斯特所说的“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般孤寂,但这些生活都修筑着通向灵魂的道路,平衡的生活没有伟大与渺小之分。
平衡的生活有时需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或“几瓢”饮,其他的浅尝辄止就可,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甚至有时候,人生的平衡点就在某一件事里被我们找到了——比如桑德斯上校对炸鸡的执着。但这不代表平衡的生活不能是五彩斑斓的。我依旧崇敬那些在波澜中找到生活平衡的人和那些勇于开始每一次冒险的人。
而另一种平衡的生活,用网络流行语来说便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一般简单而温馨。简单到一杯下午茶,一次大汗淋漓的奔跑,一本寻找已久的书,一抹阳光——这些东西都能用幸福的魔法让我们摆脱疲惫与烦躁,重新回到生活的平衡处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是百代之过客,在这匆匆溜走的时间里,我们何必去在意一个目标是否渺小呢?“就想开家小小咖啡馆”“就想搭车去柏林”,这些不都是人们在寻找自我平衡时实现的平凡而伟大的梦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平衡中才不显单调,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时,我们离开了叫“昨天”的那一站,在“今天”暂时停靠了。我们每天都可以“生活在别处”,张开双臂,拥抱这世界的酸甜苦辣。
生活在别处的作文
篇一:生活在别处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
我觉得这是一个阴暗的世界,看不到阳光,摸不到边际。好象漫无边际的星空,让人琢磨不透而感到茫然。
但我喜欢这样的世界,彼此都是陌生的。仿佛隔了一条宽大的河。但有是无羁的。所以人在这个世界里会表现出灵魂的深处那温暖的泉水或是那枯萎的花朵。
比如我跟同学聊天的时候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名字。让彼此的心灵靠在一起。这样就能感觉到她的心。或是热情或是冷漠。而现实中,我想我们都是很好的演员。是一贯的沉默或是灵活,不管怎样,我想在不同人面前肯定有不同的自己。
在同学面前,沉默;在朋友面前,无羁;在亲人面前,循规蹈矩……
好象一条伪装的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不同的肤色。
在网络世界中,我想人们都是真实的,好象脱掉硬壳的赤裸的蜗牛。
可能虚伪的人仍会虚伪,暧昧的人仍会暧昧,狂妄的人仍会狂妄,寂寞的人仍会寂寞。
我想我应该是寂寞的。
一个人在没有阳光的房间里穿行,好象一条孤独的鱼,迷惘。当我感到寂寞时,我就会上网。我不打游戏。不是因为游戏不好玩,只是受不了现在的游戏商不惜一切诱惑无知的人来骗取利润。而在那些网吧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打游戏,好象一群被束缚着的凶猛的狗。
我会选折聊天。
说话时会发出真人的声音,而聊天时会发出敲击键盘寂寞的声音。我更喜欢后者。不带语气,却带精神。
打出的文字是略带忧伤的。然后与好友谈天说地。时间会被遗忘,而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吃饭,做作业等。
下网的时间是很难打发的,想打开门出去,但由于长期在阴暗处而不适应外面刺眼的阳光。所以我会拿出稿纸写下支离破碎的文字。然后再到一个不起眼的地下网站去发表。
回复总是很多。记得有个人说,颓废是要杀人的。
我的心一颤,如痉挛般痛。眼泪是发泄物,但我不会使用它。所以我只能用心承受。
我会听音乐。
因为他和我的文字一样。他是一种能直刺人心的武器。好象一位绝世的杀手,无形的使你停止呼吸,流出那刺眼的鲜血。有的震耳欲聋,有的悠长深情。但不管什么形式,他都是一种有隐的毒品,越陷越深。
好象与上网相似。
我会离开现实。
生活在别处。
篇二: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兰波的这句诗被昆德拉引用世人皆知,大多数人用来标榜自己的不同。可我还是写下了这个标题,这种感觉温情而有些悲哀,难以言说。
漫长的时光像是一条黑暗潮湿的.闷热洞穴。青春如同悬在头顶的点滴瓶,一滴一滴地流逝干净。是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上上个月的今天,祖母故世,我还清楚地记得燃烧冥币的场景,是灭了?还是化作了灰烬?
死亡总是稍纵即逝的事情,容不得人思考或是回忆。因为短暂激烈,所以残忍。我常自责,责备自己返校离家时没有多凝视祖母一眼,就匆匆告别。那是种极真实的感觉,原本饱满的生命忽然硬生生多出大片空白,心底荒凉无限衍生却无能为力。如同无法挣脱蛛网的昆虫。宿命如此,难以更张。
一些关于哀伤和阴郁的往事,渐渐地模糊了。以往毫无意义的一些生活元素归复平常。有时候忽然在想,我似曾爱过的那个走路晃晃斜斜的女孩她究竟是叫什么名字。我们认识过?素未蒙面还是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记忆如此虚浮,毫无牢靠。就像出现于生命的一些伤口,结痂,然后愈合,最后找不到一点痕迹。我们习惯了站在现时忽视以往。安妮宝贝曾说,“以为有过那一刹那,感受到的深情与宠爱,就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送你离开。”我确信,她是往事,亦如烟花。
只有走过峡谷才听得到风的声音,只有路过三月才看得到樱花华美。并无心去探究什么,可一些划痕却难以抹擦,如同小时候被火星烫伤的脚背。这么多年过去,岁月的刁难依旧无力。
考试,复习,应对监考老师凌厉目光,生活就这样被继续,那日送朋友出去,她忽然说一句,“你终会淡漠在我的记忆里,毕业,然后很少联系,再见时已是各自领着儿女。”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只是一些伤感袭涌上来,而我什么也没说。
可能这就是最后的样子,不只我们这群人。别的什么可能最后也是这个样子。
今日是情人节。那晚深夜压马路的时候,有封信从天上掉下来,你飘够了就早点着地吧。物价上涨,泪水太金贵,什么东西都比不了从前的廉价。
你要找个愿意用生命守护的女人,和她结婚。
我在困苦中,无从宽广。
篇三:生活在别处作文
生活在别处,这真是句好话。郭敬明如是说,我很赞同。
1968年前,兰波将这句话从嘴里或者笔尖创造了出来;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年之后,米兰。昆德拉将它弄得世人皆知。
这一句话就一天一遍地在我脑中镌了下来,如同浓硝酸腐蚀过的铜版。痕迹斑斑。历历在目。不可磨灭。
恩雅说过,每个人都是一条根,它就在脚下,没离开故土一步异常疼痛。
但我不会。
我的根似乎扎在上海,就像人的迷走神经一样,一迷就那么远。这多少有点不了思议。我想我是中毒了,受了郭敬明的“花言巧语”,我想和他一样在那个霓虹灯纷乱的剪影里开怀大笑或者失声痛哭。
繁华而苍凉。张爱玲如实说。那个生活在旧上海的温润女子如此评说上海。是谁说过:整个上海燃亮的灯火,就是一艘华丽的邮轮。
旧上海在我心中是一部来的胶片电影,画面上布满白色斑点,没有一句台词,华丽的夫人、优雅的绅士幸福地微笑。夜总会的灯光像梵高的色彩漫过整个城市。没有背景音乐。或者有也是淡得不着痕迹,时不时地付出画面,如轻烟般一闪即逝,令画面无可名状地微微摇晃。
我每天都在学英语解方程想上海,这些的这些让我想得心痛。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我将来一定会生活在上海——那个让我心动又心悸的城市。它一直在脑海里旋转,旋转,再慢慢下沉,沿着神经的每一个末梢终于七扭八回地到了心脏,股股热血终于淹没了它它和血融为了一体,在我的身体里肆意流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我想我是病了,病得不轻。我总是梦见我坐在火车上,窗外是我的朋友,那些曾同枕而眠、无话不谈的朋友。她问:“你去哪里啊?”我说:“去上海。”她说:“去上海干嘛?这车不是通往上海的!”然后,车开了。我记得她穿着红色的连衣裙,而我一身黑装。我记得她说这不是上海的路,但当我准备下车时,火车开动了。我记得当时的太阳正媚,阳光正暖。我记得我的周围一片黑暗。然后我醒了。我起身赤脚去喝水,水划过喉咙,顺着食道一点一滴地坠入黑暗,慢慢地迂回肚子里,接着一片清凉。和着黑暗,我泪流满面。
我不知道我最终到了哪里,那一直是个迷。我不会放弃的,我的血,我的心;我的肌肤早已被上海两字给烙上了印,那已经长不平了。
我不会整天说上海上海我爱你。那很肤浅。七十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物理。文字和感觉永远有隔阂。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上海。生活在生活中。
篇四:生活在别处
夜未央。
黑暗浓得化不开,倏然冒出一声钟鸣,渗透着穿透空气,萦绕在我耳旁,浓厚且庄重的感觉。仿佛灵魂撞击脑壳,正渴求一种超脱而纯粹的自由,不觉又令我毛骨悚然。
静下心来,不难想象,这是怎样一个高大又古朴的桃木大摆钟。表层的黑漆在时间的流驶下已经布上丝丝斑迹,却也恰倒好处,让人依稀可以遥想其当初的风采,如此庄严,如此神圣。而那种黑,又纯正得不加修饰,散发着一种不张扬的震撼力。让人不自主得用“深邃的经典”去定义它。
抑或她是一只可爱玲珑的粉色小钟,给予人允许想象的虚幻的温柔,然而又爆发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歇斯底里的。可怕的蒙蔽!
其实不然,摊在我眼前的是残忍的现实,因为它并没有它们其中任何一个的容颜,它不大,但也说不上小,它的容颜没有附带任何色彩,它是那样透明,也是那样普通。
但是我依旧固执的陶醉在自我的世界,想象着它会成为它们二者的任一,然后我的嘴角会上扬到多少角度,最后化做一道醉人的优美弧线。长时间的思恋扼杀着我那可怜的脑细胞,是的,我很累。
于是,我砸开我的小猪,用它换得那粉色的诱惑。
原本我以为我会很快乐,因为拥有会让我不在期盼中痛苦。但很快我又厌倦了,我发现它是那样虚伪,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有种上当的感觉。就像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在别处。这是不错的,我以一颗幼稚的心一直窥探着窗外看似美好的别处,并且不停地追寻,最后终于到达。意外得发现“别处”又很快的变为“此处”,同样的枯燥乏味,又继续寻找新鲜的别处。“人总是不停地跑,不停地停,跑跑停停,就走过今天,走过明天,就这样走完了一生。”在此思维的同时,我瞄了一眼步满灰尘的粉色小钟,此刻的它应该已泪流满面吧。
我并不去理会,因为我发现那个透明钟竟然如此温热亲近,而太多浓重的色彩让我眼花。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的我正静静地伫立在窗前,思考着那一声钟鸣和这不再行走了的钟是否有着前世的情缘?思量许久,或许香山居士白居易老先生的这句名句最能诠释了。其实无声有声都并不重要,而那一声钟鸣也只是潜意识的。也许我手中这不能一鸣的钟和顾拜旦先生故居的那尊大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时间都停留在10点半,但行走在他之外的是永恒的时间。并且,它们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它们在一天中有两次是准时的,更何况人呢?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蠢材,只有后天的庸才,只要生命的烈火不熄灭,我们就能拥有温度!
今夜的星空很美,我抱着那透明外壳的钟睡着了觉,此刻的生活应该在梦乡里……
篇五:生活在别处
在我还是18岁的时候,高三就匆匆走进我的生活,尽管我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可高三依旧让我不知所措。
在高三,挥霍我18岁的最后一尾青春,在高三,高一。高二时的幼稚和轻松竟成了我最大的一种奢望。
6月9日那天,高考后的第一天,我们的教室从二楼搬到了四楼,我知道,这意味着我们是这个学校最大的学生,是高三的学生了,尽管还没有正式进入高三,却过着高三的日子。
搬桌子的时候,心里突然地难受,自己和桌子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走了好久,走不到尽头,于是想到,原来的高三学生就这样苦苦挣扎了一年,而如今我要过这样的日子,我别无选择。
我不敢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怎样,我不像韩寒那样敢公开抨击中国应试教育,可我就是讨厌,但我依旧生活在这教育制度下,我是爱文字的,从进入创网那一刻起爱上文字,像爱创网那无数让人心疼的孩子一样爱文字。文字诠释了我的生活,我的难过和快乐。而如今,因为高三,我放弃属于我的文字了,我知道,所有高三的学生都放弃了很多,因为我们都输不起。我们太多的爱好被束缚。我们却还得每天用笑脸迎接那铺天盖地的试卷,染后低下头去做,用心去做,也许,努力了,就无悔了。
高三,我坐在四楼靠窗户的位置,视野变的广阔了很多,我却看不到外婆的未来。
高三,我们完全不用面对选择这两个字,我们只有低下头来面无表情地做题,做题,再做题。我们的心不能有一丝波澜,不能有一丝涟漪,只能越来越麻木,我们必须跟水学习,像水一样平静,一样沉默,这是高三为我们选择好的路,我们无法叛逆,无法脱离这条轨道,我们只有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走到高三的尽头。
楼梯的台阶被我数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数出的数目都相同,只是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生活在哪?
高三,感觉自己像命运轮上舞蹈的人偶,甚至像个小丑,每天做着言不由衷的事,低头,抬头,如机械被按上一个发动机一样不停地运转,而我,无可奈何,我总是为了高考后绽开在家人那被岁月划伤的脸上的血莲,我知道苍白的背景下绽放的血莲一定很美丽,我不要生活,我只要血莲。
其实,我知道,现在的生活完全可以说成生存,而明年的6月9日才是我们生活真正开始的时候。明年的生活需要我们现在打拼,现在苦一点,明年的生活便好一点,一切都皆在我们怎样把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高三的日子才能体现这句话的准确性。
在高三,我们必须像那些在田里的农夫一样,用汗水,浇灌未来。
高三,是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无声无息的战争,每个人都单枪匹马地战场上挥汗如雨,像无数个士兵一起过独木桥一样,总会有走到彼岸的胜利者,但往往失败者叫多,因为稍微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停下来为你难过。他们还得向彼岸走去。
高三,用自己的汗,用自己的血为自己铺一条成功的路。要努力,有尽力,更要义无返顾,不能回头,要一直,一直,走下去。
高三,并不可怕,勇敢一点,坚强一点,当一切过去后,会发现,高三那边,是一片艳阳天。
有关风景在别处作文
你在我眼前,我装着看不见;我在你面前,你眼中没风景。
近处无风景。也是!景再美,看腻了,无趣;人再好,共腻了,无亲。而旅游就是从一个住腻了的地方走向一个陌生的去处,向往的是风景。
古代曾有一些同学契友因为共久了,心存妒嫉,互为不悦。先说惠施与庄周一双同学,辩才对手,堪为一典。后来庄子用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的寓言才得以化解。再说宠涓跟孙膑也是同窗好友,最后搞的你死我活,延传千秋。还有韩非子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其交厚矣,可后来李斯致韩非子于死地。当初他们都以对方为风景,可后来,腻了,利啦!无亲矣!所以,风景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
面对大自然,穷山自有高耸,恶水亦有柔情,荒凉见其辽阔,崎岖得其崔伟,此等皆一目之骋,瞬时之感也。所谓风景不过是距离和时间的产物。好奇于距离呵护,保鲜在有限的时间。一对百岁老人对美满婚姻的.总结就一句话“世界上最幸福恩爱的夫妻,一辈子里,都有至少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这种念头和冲动,都是距离和时间所致。人说:岁月是容颜的杀猪刀。固然也是风景的腐蚀剂。所以总有人猎艳寻欢,男情女爱,或许他们的内心深处向往的就是他们所要的风景。当然我们提倡的首先是责任和担当,一旦对方已不是自己心中的,亦或眼中的风景,理智会告诉我们,要像那对百岁老人一样。
向往风景,永远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有希望在招引,有风物在诱导,孜孜以求,无谓困苦,然而在我们追求风景的脚步无法停下的时候,累了,困了,我们可曾想过,何不在自己的脚下开创满眼风景,既怡已情,又悦人性。利已利人,何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