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 求《佛经》中能安慰人的,让人内心变坚强的句子
佛典中没什么能安慰人的句子,唯独只有‘真理’而已。 能否让人内心变的坚强,是看对方是否能实行佛陀的教导,如法生活,如理思惟,而不是句子让人内心变的坚强。克服渴爱,嗔恨,痴愚的人才是内心坚强的人。
南传法句经。
第四:花品
【第44句】:
谁能征服大地(即此身)、
阎魔界(即四恶道)与人天界?
谁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第45句】:
圣学者将征服大地、
阎魔界与人天界。
圣学者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注:学者是至少已证悟须陀洹道,但还未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
【第46句】:
知道此身如水泡般无常,
以及觉知它如海市蜃楼般毫无实质,
他将切断魔王之花,
脱离死亡之王的视线。
(注:魔王之花是指三种轮转,即烦恼轮转、业轮转与果报轮转。)
【第47句】: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被死亡带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冲走。
【第48句】: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无法满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第49句】:
如蜜蜂采花粉时,
不损伤花朵,
亦不损伤其色及香味,
只取其蜜,而后飞走。
且让智者同样(不损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财富)地在村子里活动。
【第50句】:
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
或已做与未做的(善恶)事;
应只省察自己已做与未做的事。
【第51句】:
如美丽却不香的花朵,
不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不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亦是没有结果的。
【第52句】:
如美丽且香的花朵,
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肯定)是有结果的。
【第53句】:
如花匠能用群花制造许多花饰,
还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财富)做许多善事。
【第54句】:
花香不能逆风吹送,
檀香木、多伽罗及茉莉之香亦不能;
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风吹送,
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第55句】:
有檀香木、多伽罗、莲花及茉莉之香,
然而,戒行之香远胜一切香味。
【第56句】:
多伽罗与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
具德者之香才是最胜的,
甚至能向上飘送至天界。
【第57句】:
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进,
及以正智获得解脱者所行之道。
(注:阿罗汉已不会再生,魔王尽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罗汉死后去了哪里。)
58-【第59句】:
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
可能长着芳香的莲花;
在众生杂堆中,
亦可能出现佛弟子,
其智慧的明亮,
远远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2句】: 佛经中的经典句子
【第1句】: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第2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3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第4句】: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第5句】: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第6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第7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8句】: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第9句】: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第10句】: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第11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有些不是佛经中的
【第3句】: 表达自己修行自己得福报的句子
净空法师 讲1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2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这个问题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有一些学佛的同修,有一个很大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4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无谁代者”,“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够代替!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 阿难尊者起头就发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6 释迦牟尼佛也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看到别的同学苦修,他对他们说:“你们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时候我大哥就会把‘道’给我。”
7 他是多闻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帮不上忙,这才觉悟到修行要靠自己。8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的!9 佛法讲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众生苦我们怎么能代?不要说我们不能代了,佛菩萨也不能代。10 佛菩萨要能代,我们很苦,佛菩萨不代我们受苦,那佛菩萨的慈悲在哪里?11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没有说人可以把“道”这个东西送给你的。
12 如果能把“道”送给我们,佛菩萨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们苦修?马上送给我就好!这个东西不行。13 勉强说,福报可以送给你,智慧是没有办法给你的。
14 再给你讲真的,你要是没有福报,送给你福报,你消化不了,担当不起。15 没有福报的人,你多送他一点钱财,他马上灾难就来,他没有那个钱财还得不到祸!钱财一来,祸害马上跟着就来。
16 自己不修福,你要是看到福来了,那不是福,那是祸。这是我们必须要警觉的!17 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所以成佛是两个条件,一个是福报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所以佛称作“二足尊”。
“足”就是满足,我们今天讲圆满。佛的福德、智慧都满足、都圆满。
18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
要修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19 我们先说什么叫“功德”?学佛的同修这里要辨别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样,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
20 功德是什么?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当然你就有收获。21 譬如祖师们常讲“持戒有功”,我们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谓“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这得定就是德。
22 持戒是功,三昧现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智慧开了,“因定开慧”,智慧开了,这是德。
23 福德可以与大众共享,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没有办法给别人,只有靠自己修。24 古德常讲:“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不像福德,福德是我们修的福,这可以给人共享。
25 就像《坛经》上六祖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生死大事,修福报没用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
26 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这功德跟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
27 佛法是觉悟之法,你的心不觉,你的觉悟从哪里出来?绝对不是别人觉悟的,可以把它拿来当作我的,没这个道理!28 如果这个法子行得通,我们还需要修行吗?不要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统统给我们就好。29 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当初就是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认为佛最喜欢他,将来一定把佛法给他。
到遭魔登伽女之难才晓得,原来别人所修的没有办法给自己,再亲密的关系也没办法。30 钱财可以送给别人享受,智慧、才艺你怎么能给别人?没法子。
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31 你自己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佛菩萨、祖师大德对于经论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来,也能讲得天花乱坠,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为什么?你的心不明。
32 你的心不明,你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明。你讲的每一句话都不错,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33 我们念佛人讲清净心,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是心清净,心不清净见不到性。
34 这句佛号,就是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我们拿佛号来修清净心。
35 心地有一分清净,与佛法就有一分相应,两分清净就两分相应。心清净,看经、看注这才真正能理解,才真正能懂得它的意思。
36 《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愿”是清净心才能够理解。37 培养清净心没有别的方法,下手要专一。
连儒家都讲“惟精惟一”,它讲精、一。38 佛法也是如此,《弥陀经》特别主张“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果,“一心不乱”也是因,因果同时,这个妙!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特别的注意。39 由此可知,我们每天二六时中,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宝都具足。
40 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中兴大会堂讲经,公开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时他只有七十五岁。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要有这个念头才行。
41 他能做,我们也能做,他七十五岁可以做到,我们六十五岁就应该做到了,所谓“后来居上”,。
【第4句】: 佛经祈求幸福平安的句子
若如法求财,
自身勤所得,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为福,
二俱皆有德。
普忧贤友,
哀加众生,
常行慈心,
所适者安。
一切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仁安众生,
是为最吉祥。
仁无乱志,
慈最可行,
悯伤众生,
此福无量。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
若以食施,得无上力。
若以灯施,得净妙眼。
若以乘施,身受安乐。
若以舍施,所须无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