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 形容天气暴雨的句子
【第1句】: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第2句】: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第3句】: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第4句】: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第5句】: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第6句】: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第7句】: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
【第2句】: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连悬赏都没有 不成正比阿 ,麻烦自己动动手吧 人工影响云雨是人类控制自然的重要方面。
一百多年前,我国就有炮轰雷雨云的防雹尝试。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外人工影响云、雾、降水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人工降雨就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地补充某些形成降水所必须的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并合增大,形成降水。所采用的方法,因云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一)人工影响冷云降水中纬度地区冬季经常出现大范围的过冷却层状云,但很少降水。
夏季也经常出现云顶高于0℃层高度的积状云,其中能产生降水的也为数不多。根据贝吉龙学说,这种云之所以没有降水,主要是云内缺乏冰晶,云滴得不到增长。
影响冷云降水的基本原理是设法破坏云的物态结构,也就是在云内制造适量的冰晶,使其产生冰晶效应,使水滴蒸发,冰晶增长。当冰晶长大到一定尺度后,发生沉降,沿途由于凝华和冲并增长而变成大的降水质点下降,这就是所谓冷云的“静力催化”。
60年代又提出了“动力催化”试验,其依据是:在云体的过冷却(-10℃)部分,大量而迅速地引入人工冰核。当冰核转化成冰晶时,要释放大量潜热,使云内温度升高,形成或增大上升气流,促使云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迅速发展,相应延长云的生命期,加速云内降水形成过程,从而增加降水量。
静力催化与动力催化都是从影响云的微物理结构着手,所不同的是静力催化着眼于云内水的相态不稳定性,动力催化立足于影响或加强云内的热力不稳定。在云内人工产生冰晶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在1013hPa下,其升华温度为-79℃。
将干冰投入过冷却云中后,在它的周围薄层内便形成一个冷区,在此冷区内,过饱和度很大,因此水汽分子结合物能够存在和长大。试验表明,当温度低于-40℃时,即有自生冰晶。
因此,在干冰周围形成了大量的冰晶胚胎,其中较大的冰晶经过湍流扩散到四周空间,以后继续成长为更大的降水质点而下落。在不同温度下,干冰所产生的冰晶数是不同的。
理论计算指出,一克干冰所产生的冰晶数是随气温的降低而增加的。温度从-1℃降至-20℃时,所产生的冰晶数从【第5句】:55*1011个增到【第1句】:22*1014个,它比实验值要大些。
按实验室测定,当云温为-2—-15℃时每克干冰可产生8*1011个冰晶。另一种方法是引入人工冰核(凝华核或冻结核)。
目前人们认为碘化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冷云催化剂。碘化银具有三种结晶形状,其中六方晶形与冰晶的结构相似,能起冰核作用,适用于-4—-15℃的冷云催化。
每克碘化银所能产生的冰晶数视温度而定,温度低,有效冰核数目多,产生的冰晶数也多。例如当温度t=-10℃时,一克碘化银能产生1010—1012个冰核,当t=-20℃时则能产生1016个冰核。
对碘化银成冰作用的机制,多年来争论很大,有人认为水汽分子直接在AgI质点上凝华形成冰晶,碘化银起凝华核的作用。也有人认为碘化银起冻结核作用,一开始碘化银质点作为凝结核形成水滴,然后再冻结产生冰晶。
另外也有人认为碘化银起接触核的作用,也就是碘化银质点与过冷水滴互相碰撞后冻结而形成冰晶。有的云雾工作者又提出这样的看法:自然界中的水汽过饱和度一般是小于1%的,当温度低于-12℃时,碘化银质点的成冰机制主要是凝华作用。
当温度在-12—-5℃时,主要是起先凝结后冻结的作用。当温度等于-5℃时,起接触核的作用比较明显。
(二)人工影响暧云降水整个云体温度高于0℃的云称为暖云。我国南方夏季的浓积云、层积云多属于这种云。
在暖云中,胶性稳定状态的维持往往是由于云中缺乏大水滴,滴谱较窄,冲并作用不易进行之故。暖云内不可能有冰晶效应,促使降水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水滴大小不均匀和冲并过程。
因此,要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可以引入吸湿性核(如食盐)。由于其能在低饱和度下凝结增长,故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数十微米以上的大滴。
也可直接引入30—40μm的大水滴,从而拓宽滴谱,加速冲并增长的过程,达到降水的目的。或引入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减小水滴表面张力又可抑制蒸发的物质),改变水滴的表面张力状态,以利于形成大水滴并促使其破碎,加速链锁反应,从而形成降水。
我国南方大量的野外试验中,发现在暖性对流云顶播撒大颗粒(直径大于100μm)、大剂量(每千米几十千克)的盐粉,效果很显著。对于发展快、垂直厚度大、含水量丰富而又有上升气流的暖性对流云进行反复催化,可以得到大量降水。
但是这种方法消耗食盐量大,效率低。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载量。
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都曾对暖云作过播散大水滴的试验,用飞机从云顶或云下部撒水。发现能使暖云降水有所发展,并可使薄云消散。
用这种方法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载量,其效能也不如播散吸湿性物质。 参考文献:《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好运。
【第3句】: 人工降雨的阅读全文
★如何在现代文阅读中夺高分★ 发稿日期:2005-1-7 文稿来源: 《求学》2004第1期 考场现代文阅读要顺着命题者的思路进行,要掌握解答技巧才能获取高分。
现代文阅读选材灵活多样,试题设置可涉及多方面内容。但从近几年《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来看,其基本上没有离开对信息的整理与筛选这一命题宗旨。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不是普及性考试,在“考查提取信息能力”这一指导思想下,高考阅读会增加一定的难度,会在“含蓄”方面做文章,这是考题设置首先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尽管不同的文体对阅读技巧要求不太相同,但从平时复习应考来看,考生如果能多从以下几方面举一反三来加强阅读训练,在现代文阅读上获高分,不难。
★(一) 留意信息提示语 一般说来,考场阅读文段在信息提示方面思路都是比较清晰的,选文较规范,其外在形式表现为有明显的提示性词语,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1)“也”、“另外”、“此外”、“除此之外”、“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与此同时”等这类表示列举的词语一般提示前后文并列的事例或观点; (2)“因此”、“总之”、“所以”、“由此可知”、“可见”等这类表示推断或小结的词语,表明后文将会有新的观点; (3)“其实”、“简直是”、“从一定意义上说”等表示强调观点; (4)“不过”则表明对前文否定,后文将有新的观点。所以,在阅读时就应该留意这类信息提示语,这有利于理清文章思路,提高阅读效率。
(其实,为了使作文思路清晰,考生也应该在平时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 ◆[例1]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沙漠扩大……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
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2003年高考题第二大题阅读题,着重号为编者所加,下文同) [简析] 在第一段中的“另外”提醒我们,与前文相并列的现象是水资源的受破坏,在第二个文段中的“同时”则提醒考生“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
像这类词语,即使试题中没有设题来考查,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留意(在备考训练中更应该如此)。 ◆[例2] 微量元素硒自1817年发现以来,一直由于其毒害作用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物营养作用。具体表现为:在肌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能够增强肌体免疫力,对癌症、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起控制和缓解的作用;另外,它还能延缓衰老,较好地抵抗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毒性。
调查及实验研究发现,人体血硒含量越低,肝癌死亡率就越高。而食用含硒量高的粮食能够预防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发生,口服硒盐能够防治俗称“鬼剃头”的铊中毒,同时,含硒较高的金枪鱼对水体中甲基汞的严重污染也“无动于衷”。
因此,现在有人将富硒食品称为“污染时代的保健食品”。(节选自葛晓立《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 [思考] 【第1句】: 硒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物营养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2句】: 现在有人将富硒食品称为“污染时代的保健食品”,其事实依据是什么? [简析] 【第1句】: 从“另外”可断定硒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强肌体免疫力;二是延缓衰老。
【第2句】: 从“同时”可推断,在此要答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血硒含量与肝癌死亡率的关系,含硒量高的粮食、口服硒盐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二是金枪鱼对水体中甲基汞的严重污染具有很高抵抗力。(考场中,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用原文语句,即使有字数限定,也尽量要用原文中能负载文章信息的术语概述,这是评卷判分的关键) ◆[例3]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蔫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思考]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003年高考题全国卷第19小题) [简析] 答案: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而且”和“同时”这两组字眼中看出,答案最少可以答出两点(考场中能找到了答题切入点,这已是成。
【第4句】: 关于降雨量的表达
据气象部门介绍: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第66句】: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
小到中雨为5毫米~【第16句】:9毫米,
中雨为10毫米~【第24句】:9毫米,
中到大雨为17毫米~【第37句】:9毫米,
大雨为25毫米~【第49句】:9毫米,
大到暴雨为38毫米~【第74句】:9毫米。
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
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
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雨量器的种类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雨量计又分
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虹吸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
【第5句】: 英语作文 人工降雨
now the world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so,in early 2009,the anhui province was hit by a terrible drought for a long time. the corn there is dying.so the goverment took acton. they tried their best to rain a little in Anhui province.But the cloud was not thick. Alothough there has been a little rain.Stll it won't save the corn. Farmers there were worried about it. Up to now, no idea was useful to such big drought. From this case, we learn 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s the saying goes, there is only on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