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老舍曾这样评价张恨水:“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一生写了太多的姻缘故事,《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都是人尽皆知。他小说里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因缘际遇让读者跟着啼笑喜悲。其实,张恨水本人的姻缘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在新娘被”掉包“后他又娶了两个太太。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吧!
一、第一个太太——“掉包”新娘徐文淑
《金粉世家》剧照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擅写男女之间旖旎的爱情故事为。1912年秋,张恨水的父亲张钰突然暴病身亡,当时的张恨水只有17岁,下面还有5个弟弟妹妹。1914年,张恨水19岁,新娘是他的母亲替他”相“的。女方家姓徐,祖上是官宦人家,结婚前张恨水并没有见过他的新娘,虽然心里不乐意,但父母之命不可违。结婚那天,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等到亲友都散去,到了洞房,新郎又羞又怯地掀开了红盖头,整个人惊呆了!这是母亲口中的清秀端庄的姑娘嘛!只见新娘门牙露在嘴唇外,嘴巴张开着,头发被红头绳高高绑起,贴在后脑勺上,又黑又痩,看上去就像戏台上的”丑旦“!张恨水看到这样的新娘,是哭也哭不出来了,这将是陪伴自己一生的妻子!而且,这个新娘子还爱说梦话,这下子,张恨水是连觉都睡不安稳了。这让从小就爱看爱写才子佳人小说的张恨水痛苦不堪。然而!新娘是自己八抬大轿抬回来的,拜过天地了,能再抬回去吗?所以,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了。
《上错花轿嫁对郎》剧照其实,看到新娘子震惊不已的还有张恨水的母亲,她是一头雾水。原来,张恨水的新娘被“掉包“了,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原来,在给张恨水说亲事的时候,她的母亲曾和媒人一起相亲,过去的相亲跟现在不一样,都是找个机会偷偷地看两眼。媒人那天指着坐在台下看戏的女方三姐妹中最漂亮的一个,说:“就是这个姑娘。”张恨水的母亲一看就非常喜欢,这姑娘十分清秀,眼睛大大的,看上去很机灵,当即就拍板定下了这门婚事。但在成亲那天,徐家用难看不好嫁出去的大姑娘替下了媒人那天指的漂亮的二姑娘。张家人是中了徐家的“掉包”计了!这就是张恨水的第一个妻子——徐文淑,文淑这个名字是张恨水的妹妹起的,其实这个新娘目不识丁。张恨水虽然不爱徐文淑,但也尽到了丈夫的责任,一直把徐文淑带在身边,徐文淑生下一儿一女,可惜都夭折了。徐文淑死的时候,张恨水还让自己的儿子回去帮忙料理后事。
二、第二个太太——落难丫鬟胡秋霞
《啼笑因缘》剧照1919年张恨水到北京谋生,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救济院的姑娘,姓马,但这个马姑娘已经被别人相中了,又给他介绍了救济院的另一个姑娘,也就是胡秋霞。胡秋霞小时候被拐卖,到了北京当丫鬟,经常被虐待毒打,她不堪忍受进了救济院。张恨水非常同情这个落难的姑娘,就把她娶回了家。那时候,救济院里的姑娘,只要被人相中,双方都同意,办个手续就能把姑娘领走。胡姑娘虽然不识字,但她的身世经历非常坎坷,后来,张恨水还结合胡姑娘的经历,写了一本长篇小说《落霞孤鹜》。胡姑娘性格泼辣,还爱喝酒,喝醉了就闹得家里上上下下不得安宁,张恨水是苦不堪言,同情心作祟娶了个太太,谁知道……原本就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感情就更淡漠了。
三、第三个太太——灵魂伴侣周南
张恨水 周南虽然娶了两个太太,但张恨水的精神感情仍然是孤独的,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1930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连载,轰动南北,一时之间,上至四十岁妇女下至十六岁小姑娘,都为小说里的“樊家树”着迷,对写出这样小说的张恨水也是崇拜万分。这其中就包括张恨水的第三个太太周淑云。周淑云是张恨水妹妹张其范所供职学校的一名学生。后来,在周淑云母亲的牵线搭桥下,周淑云和张恨水见面了。这一见,二人是天雷地火一眼万年相见恨晚,周淑云本就是张恨水的“粉丝”,再加上她爱唱京剧,张恨水是个京剧迷。这真是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二人很快结婚了。婚后,张恨水根据《诗经》中一篇文章的名字,将周淑云的名字改成了“周南”。写了那么多动人爱情的张恨水这下算是体会到爱情的美好了。二人或你伴奏我唱戏,或外出散步,或夫妻对弈,张恨水还在晚上抽空给周南讲讲唐诗、讲讲宋词,真是琴瑟和鸣,只羡鸳鸯不羡仙。可惜1959年,45岁的周南就因病离世,没能和张恨水携手一生。张恨水悲痛不已,为一生挚爱写下了许多悼亡诗,摘录其一:
太液池边翠叶柳,惹人春意立栏杆。如人细柳托湖山,令人步步想周南。
张恨水全家福张恨水虽然一生挚爱周南,却并没有抛弃他的另外两位太太徐文淑、胡秋霞,抗日战争爆发前,他是和三个妻子生活在一起的。到1937年,张恨水才把家眷送到了老家,1938年张恨水到了重庆,周南先带着孩子来重庆与张恨水团聚。另外两位太太出发得晚,交通完全阻断了,所以才和张恨水他们分开了8年,但张恨水一直有赡养这两位太太。在一夫多妻制没有完全废除的民国时期,张恨水和他的三位太太,倒是没有那么多爱恨纠葛,还算是和平相处。所以说,虽然娶了三个太太,张恨水还真的算不上“渣男”。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南暖日摆桃万棵。西凉月影飘百叶,北寒時出香十村。
鲁迅和张恨水相比,你觉得谁更受读着欢迎
根本就没可比性?张恨水是谁?都记得鲁迅,没几个记得张恨水的.再说,琼瑶的小说受欢迎,可她能和雨果比吗?
张恨水名字的由来真的和冰心有关吗?为什么
张恨水,安徽安庆市潜山县人,原名张心远,1967年逝世于北京。作为中国现代鸳鸯蝴蝶派的“章回小说大家”,1924年张恨水凭借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后来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让他的声望达到顶峰。
在学界和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两位现代作家笔名“恨水”和“冰心”来源于他们两人的一段恋情。说是1914年春天,张恨水在南昌补习学堂求学期间,在困顿、孤寂和苦闷中又遭受童年心仪女友秋凤已为人妇的打击,更加失意。
此时,他偶然读到冰心的文学作品,蓦地感觉此人就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对象、知音、知己、爱人、伴侣。于是便给冰心写了第一封袒露知己心声的信。
当时的谢冰心觉得张恨水家境如此贫寒还能刻苦攻读实属不易,再通过张恨水的文章感觉此人和自己的文学观点、艺术倾向基本同道。可能处于女性的同情心,天性善良的冰心没有直白回绝,而是礼貌地回了一封信。
遗憾的是,两人显然不在同一个频道。张恨水一直视多方为红颜知己(但没有挑明),谢冰心则视对方为一个值得同情和鼓励、并有些共同话题的笔友。两人通信数年终于在某次笔会上向遇,此后谢冰心对张恨水的观点和看法有根本改观,明确拒绝张恨水的追求。
张恨水一开始还不甚明白具体原因,一厢情愿地认为或许自己表达不明确或热度不够,就更加迫切地、直白地给谢冰心写信,这反而使谢更加排斥乃至反感张。很多事情,越想抓牢,失去越快。
后来,谢冰心为了表明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的冷落和波澜不惊,改笔名“冰心”,张恨水也随即改本名张心远为笔名“恨水”,取“水不成冰,此恨绵绵”之意,以表示各自的情怀和无奈。
以上的故事看似“绘声绘色”,其实疏漏颇多。首先,时间上就对不上号,依照“传言” 所谓张恨水对谢冰心萌生爱慕的时段大体应该是1918年,他在小报社任“添白”(即报社校对员)时;而根据张恨水先生的回忆,早在1914年,十九岁的张恨水到湖北汉口投靠在报馆工作的本家叔伯张犀草,那个时候开始了媒体创作生涯,就取了笔名“恨水”。他不可能在认识谢冰心约4年前就“预备”好这个“恨水”的笔名,何况“传言”中的“恨水”笔名又发生在1918年以后的好多年,更是荒谬离谱!
另外,“传言”中张恨水先生对谢冰心萌生好感时,他已为人夫为人父,长子已出生。此时冰心虽然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说文、诗歌小有名气,但她毕竟还是一个协和女子大学学生,其父谢葆璋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很难想象世家出身、才华横溢而又有过人自信的她会接受一个素为谋面的远方男人的追求。
还有,“传言”中所述常年通信更不可信,谢冰心从协和女子大学毕业后就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留学。在旧中国,远隔汪洋的跨国通信哪里有那么方便?再说张恨水先生尽管经历3次婚姻,但他是个对家庭很负责任的人,为家庭奔波一生,至于家庭之外的情感牵扯不是很可信,也没有多大说服力。
其实,据两位作家自述关于各自笔名的由来,与上述“传言”也大相径庭,八竿子打不上关系。
张恨水早年在小报工作闲暇之时,时常发表作品需要署上笔名。此时,张恨水想起了他安徽老家天井中纷扬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欢的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联想到自己事业无成,命途多舛,世态炎凉,于是张恨水取用了“恨水”这个笔名。
谢冰心的自述则表明其笔名冰心取自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 中的句子“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谢冰心在当时的北京《晨报》上发表她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首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据冰心回忆,“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萤‘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
事实上,这段在坊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没有得到当事人的承认。 曾经有人问冰心:“人家都说张恨水取这个笔名跟您有关,'恨水不成冰’,没追到您。是不是真的呀?”冰心手一挥:“哪有这么回事,我根本就不认识张恨水。”冰心曾在其丈夫吴文藻先生文集的《代序》里,还专门谈及了此事。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郭德纲相声“名句”是什么
郭德刚场场都挂在嘴上一句话是:大家都爱玩耍,陪大家玩玩。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红楼梦》里有哪些名言名句
谢谢!红楼梦里名句很多!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随便几句熟悉的,供大家指点!
张恨水的名字由来是什么?真的和冰心有关吗
张恨水,安徽安庆市潜山县人,原名张心远,1967年逝世于北京。作为中国现代鸳鸯蝴蝶派的“章回小说大家”,1924年张恨水凭借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后来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让他的声望达到顶峰。
张恨水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属于情感丰富,富有才学,有感伤魅力的“ 才子” 或“ 才女”类型,即多愁善感并带有轻微的神经异类色彩,赋予了明显的“ 梦幻色彩” 和浓厚的“浪漫的感伤主义” 氛围。这个或多或少是作者本人气质、内心和价值观的投射。和张恨水用时期的我国福建长乐籍现代著名文学家谢冰心,原名谢婉莹。
在学界和民间流一直流传着这两位现代作家笔名“恨水”和“冰心”来源于他们两人的一段恋情。说是1914年春天,张恨水在南昌补习学堂求学期间,在困顿、孤寂和苦闷中又遭受童年女友秋凤已为人妇的打击,更加失意。
此时,他偶然读到冰心的文学作品,蓦地感觉此人就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对象、知音、知己、爱人、伴侣。于是便给冰心写了第一封袒露知己心声的信。当时的谢冰心觉得张恨水家境如此贫寒还能刻苦攻读实属不易,再通过张恨水的文章感觉此人和自己的文学观点、艺术倾向基本同道,故她没有直白回绝,而是礼貌地回了一封信。
遗憾的是,两人显然不在同一个频道。张恨水一直视多方为红颜知己(但没有挑明),谢冰心视对方为一个值得同情和鼓励、并有些共同话题的笔友。两人通信数年终于在某次笔会上向遇,之后冰心对张的观点和看法有根本改观,明确拒绝张恨水的追求。
至于原因说不清楚,文人的感觉向来敏锐、复杂和感性。或者是两人相见后张在其作品中投射文人风流倜傥形象荡然无存;或者两人在文学创作思路上距离越来越大;或者张当时由于经济压力过分迎合商业和大众的通俗文学让谢难以认同;或者两人的家庭出生、经济条件和人生经历相差过大。
张恨水开始还不明白原因,就更加迫切的、直白的给冰心写信,这反而使谢更加排斥张。后来,谢为了表明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的冷落,改笔名“冰心”,张随后改笔名“恨水”,取“水不成冰,此恨绵绵”之意,以表示各自的情怀和无奈。
其实,张恨水早年在小报工作闲暇之时,时常发表作品需要署上笔名。此时,张恨水想起了他安徽老家天井中纷扬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欢的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联想到自己事业无成,命途多舛,世态炎凉,于是张恨水想起了“恨水”这个笔名。谢冰心的其笔名冰心则取自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中的句子“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段在坊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没有得到当事人的承认。 曾经有人问冰心:“人家都说张恨水取这个笔名跟您有关,'恨水不成冰’,没追到您。是不是真的呀?”冰心手一挥:“哪有这么回事,我根本就不认识张恨水。”冰心曾在其丈夫吴文藻先生文集的《代序》里,还专门谈到了这件事。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千古名词:人生诺只初相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上古诗歌,演说都有深远议意,楼上几位大神精通古诗,记述了上古爱情伤感诗歌!都经典。金庸景色,梁玉生的对联盛盛金典。
千古名词,诉了怎样的故事,就是记述那作者写出的感叹痛伤之曲,和情人离别滴沮如滴血之感!
……相识好比初相逢,
……人生诺只初相见。我两句话混起来就变了些议意,初识、初见初学,不管是文化科学,高科技,恋爱爱情等等,让他去学习,磨练,深研,经久之练,人才乃矿石之金!。
……人生诺只如初见,天地乾坤分四季,春草夏花跃眼夺目,青春年华艳艳视仙,情感她芳眼说话,不言而合对爱佳。相知相爱金童玉女,但苍桑有格,南通北国。其其回故之乡,眮眮送目,它时芳草今陆䒵。敬请我师批评指正,草草跑题了。
……谢谢头条!谢吾空。
《菜根谭》中有哪些名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为了回答此问题,我重新翻阅了一下《菜根谭》,在没重新翻阅之前,我能够想到的特别熟悉的句子,也就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了,大概这句话可以称得上《菜根谭》最为人熟知的句子吧,因为,以我之所见,这句话是人们引用的比较多,且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其余,就找不到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句子了。
下面辑录一些,相对而言,曝光率较高的句子。
【第1句】: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第2句】: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这句话,我挺喜欢,英雄莫说无用武之地,家庭就是一个舞台,能将一个小家经营得明明白白,就是很大本事了。《菜根谭》认为,能消除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隔阂,使家庭和睦,这就算一种政治才能了。也别小瞧此事,能做好的,普天之下又能有几人?
【第3句】: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灭欲,惟期寡欲而已。
看看,《菜根谭》谈人性谈得多好,君子不是要灭绝感情,只是遇到事情时要平静淡泊,不计名利;也不能灭绝情欲,只是希望清心养性,少一些欲望罢了。
【第3句】: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处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第4句】: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第5句】: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第6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浑厚矣。
【第7句】: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修行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第8句】: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第9句】: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这句话好,饱含了为人之大智慧。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第1句】: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第3句】: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