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7287”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他们飞速行军,与彝民区的群众打好关系,于是,先头部队由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xiá)窄的山道,悄悄地来到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shuān)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
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叫醒了沉睡中的红军战士,率领部队急速奔向了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当时有两个连的敌兵在把守,除了那只渡船,其他的都已经被毁坏了。敌人为什么会给红军留下一条船呢?
原来,安顺场对岸有敌人的一个团驻守,那个团的团长是本地人。他很了解红军必须经过的那些地方,知道红军来到河岸需要多少时间。
他毫不担心地告诉士兵:红军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到这里呢。
他的妻子是安顺场本地的人,既然来到了安顺场,他就要去探亲访友,于是就留下了一条船。结果红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个小镇,俘虏了团长和他的船。
当红军出现在安顺场时,那位团长正在同亲友吃吃喝喝,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他得知红军已经到了大渡河边,惊讶的眼睛都快掉出来了,大呼:“不可能!”
大渡河的下游有敌兵两个团,上游的沪定城有敌兵三个团。这里两岸都是高山,河宽三百米,水深二十米。加上当时是五月,山洪爆发,河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
河底礁(jiāo)石林立,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或撞伤,根本无法架桥。所以要想过大渡河,只能靠渡船了。
指挥员反复思量过后,决定由一营完成强渡大渡河的任务。营长孙继先决定从营中的二连选派战士,但五个连的红军纷纷请战,争着请求乘唯一的一条船过河,去把对岸的船拖过来。
经过选拔,孙继先宣布了由十六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的名单。这16名勇士跨出队伍排成一排,脸上是十分坚毅的神情。
孙继先拍拍其中一名战士的肩膀,鼓励他们奋勇向前。正在这时,队伍中又跨出一名战士。营长一看,是二连的通信员陈万清。
“万清,有什么事?”孙继先见陈万清哭丧着脸,就问他。
陈万清跑步来到营长面前:“营长,我也要参加突击队!”
“你别着急,慢慢说。”
“跟着部队这么久,我还没参加过一次突击行动,不行!我也要参加!”陈万清把脸一抹,十分坚持的样子。
营长一时没有说话。
陈万清见营长犹豫着,赶紧又说:“营长,我身强力壮,水性又好,您就让我去吧!”
营长被这位年轻的战士感动了,批准他的要求。陈万清高兴得直跳,飞快地站到突击队的队列中。
十七名勇士,怀揣着十七颗火热的心。营长给他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还有一把大刀,叮嘱他们一定要小心。
1935年5月25日,由二连连长兼突击队长熊尚林,带领十七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因为只有一只渡船,熊尚林对勇士们说:“红军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坚决消灭对岸的敌人!”
同时,为了掩护渡船过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成掩护火力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团长杨得志下令大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
当时红军只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被称为“神炮手”的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敌人的`碉(diāo)堡炸飞了。
渡船开始过江。滚滚的江水,把载着红军战士的小船一会儿推向浪尖,一会儿又抛到谷底。江水怒吼着,敌人的枪炮也怒吼着,战士们的耳中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在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渡过河去!
敌人的枪弹炮弹落在小船周围,形成一道又一道水上火网,掀起巨大的波浪。
船颠簸得很厉害,随时有翻船的危险。在南岸观战的将士个个屏(bǐnɡ)住呼吸地注视着,怕这些人会被消灭掉。突然,一发炮弹在船边爆炸了,船身一阵倾斜,船上的战士们用力撑着,船才没翻。
又一阵子弹打上了小船,一个战士手臂负伤了,使不出力量,渡船一下子向下游滑下几十米,撞在一块大礁石上,掀起了巨大的水柱。岸上的战士们顾不上惊叫,一个劲儿地呐(nà)喊着。
只见船上的红军沉着应战:有的用竹蒿(ɡāo)使劲撑着;有的干脆下水用后背拼命顶着船;还有的用手撑着岩石……经过一番努力,小船才又继续前进。
在战士们的英勇抗争下,终于,离对岸只有【第5句】:六米了。敌人像疯了一样,火力都集中到了小船,还有一股敌人从碉堡里冲出来,到渡口拦截。
在这关键的时刻,南岸红军的大炮和机枪猛烈地开火了,在火力的掩护下,勇士们迅速跳下船,冲上对岸。只见十几米高的峭壁矗(chù)立在岸边,只有一道口子修着石阶,向上直通到敌人的碉堡。
突击队员爬上了岸,迅速地隐蔽起来,接着缓慢地攀登上峭壁。架起了自己的机关枪,一阵暴雨般的枪弹和手榴弹,敌人的碉堡被红军战士拿下了。逃跑的敌人退到下一道防线,渡口是红军的了!
控制了两岸之后,渡船飞快地返回南岸,还拖回另外两只船。营长孙继先立即带领第二批突击队员迅速过江,保护渡口安全。就这样,几天时间,红一团的人马全部过了河。
红军主力赶到了,这个时候河水更加湍急,摆渡变得越来越困难了。风高浪大时,运一船人过河需要四个小时。按这个速度,只凭这几条小船,要把全军人马和给(jǐ)养运过河去,需要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而后面的追兵马上就要到了。
毛泽东亲自来到安顺场渡口,经过仔细研究,决定攻占敌人驻守着的泸定桥。另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长征三险的历史典故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遭遇到了失败,并由此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挫折和困难让全党全军重新审视自己,坚定的勇气和进步的思想最终取得了胜利。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长征三险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长征三险的历史典故
长征一路,我最难忘的,还得数那三次濒临绝境……
第一次
在金沙江畔,三只小船渡险滩。当时我所在的`干部团为全军前锋。占领的皎平渡口没有桥,仅一能容10多人的小木船,中央红军大部队顿时被阻。我得知附近一渡口有两只船,便带着7连战士去找船。爬过几座山,终于看到一个约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子,还有100多人的敌人保安团。7连战士们伪装成白军,大摇大摆地走进镇子里大喊:“快把枪架起来集合,我们长官要给你们训话。”保安团信以为真,果然出来集合了。就这样把保安团俘虏缴枪,找到了船,顺利巧渡金沙江。
第二次
在大雪山上。爬山前,战士们每人喝了一碗姜汤辣椒水,准备御寒。开始爬山时,大家都没什么反应。爬到半山,就有许多人开始感觉喘不过气来。快到山顶时,山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接着下起大雪,还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一些体弱的战士开始撑不住了。一名战士在风雪中突然倒坐在地上,虽然战友们赶紧将他扶起来,可是他撑着走了几步却再也挪不动了,永远留在了雪山上。忍痛告别牺牲的同志,中央红军大部队以顽强的毅力翻过雪山。当在山脚下终于见到红四方面军战友时,我和战友们都激动不已,纷纷欢呼:“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来了!”那真是热泪盈眶呀!因为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第三次
中考故事素材:飞越大渡河
飞越大渡河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下面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具体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他们飞速行军,与彝民区的群众打好关系,于是,先头部队由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xiá)窄的山道,悄悄地来到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shuān)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
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叫醒了沉睡中的红军战士,率领部队急速奔向了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当时有两个连的敌兵在把守,除了那只渡船,其他的都已经被毁坏了。敌人为什么会给红军留下一条船呢?
原来,安顺场对岸有敌人的一个团驻守,那个团的团长是本地人。他很了解红军必须经过的.那些地方,知道红军来到河岸需要多少时间。
他毫不担心地告诉士兵:红军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到这里呢。
他的妻子是安顺场本地的人,既然来到了安顺场,他就要去探亲访友,于是就留下了一条船。结果红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个小镇,俘虏了团长和他的船。
当红军出现在安顺场时,那位团长正在同亲友吃吃喝喝,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他得知红军已经到了大渡河边,惊讶的眼睛都快掉出来了,大呼:“不可能!”
大渡河的下游有敌兵两个团,上游的沪定城有敌兵三个团。这里两岸都是高山,河宽三百米,水深二十米。加上当时是五月,山洪爆发,河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
河底礁(jiāo)石林立,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或撞伤,根本无法架桥。所以要想过大渡河,只能靠渡船了。
指挥员反复思量过后,决定由一营完成强渡大渡河的任务。营长孙继先决定从营中的二连选派战士,但五个连的红军纷纷请战,争着请求乘唯一的一条船过河,去把对岸的船拖过来。
经过选拔,孙继先宣布了由十六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的名单。这16名勇士跨出队伍排成一排,脸上是十分坚毅的神情。
孙继先拍拍其中一名战士的肩膀,鼓励他们奋勇向前。正在这时,队伍中又跨出一名战士。营长一看,是二连的通信员陈万清。
“万清,有什么事?”孙继先见陈万清哭丧着脸,就问他。
陈万清跑步来到营长面前:“营长,我也要参加突击队!”
“你别着急,慢慢说。”
“跟着部队这么久,我还没参加过一次突击行动,不行!我也要参加!”陈万清把脸一抹,十分坚持的样子。
营长一时没有说话。
陈万清见营长犹豫着,赶紧又说:“营长,我身强力壮,水性又好,您就让我去吧!”
营长被这位年轻的战士感动了,批准他的要求。陈万清高兴得直跳,飞快地站到突击队的队列中。
十七名勇士,怀揣着十七颗火热的心。营长给他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还有一把大刀,叮嘱他们一定要小心。
1935年5月25日,由二连连长兼突击队长熊尚林,带领十七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因为只有一只渡船,熊尚林对勇士们说:“红军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坚决消灭对岸的敌人!”
同时,为了掩护渡船过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成掩护火力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团长杨得志下令大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
当时红军只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被称为“神炮手”的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敌人的碉(diāo)堡炸飞了。
渡船开始过江。滚滚的江水,把载着红军战士的小船一会儿推向浪尖,一会儿又抛到谷底。江水怒吼着,敌人的枪炮也怒吼着,战士们的耳中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在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渡过河去!
敌人的枪弹炮弹落在小船周围,形成一道又一道水上火网,掀起巨大的波浪。
船颠簸得很厉害,随时有翻船的危险。在南岸观战的将士个个屏(bǐnɡ)住呼吸地注视着,怕这些人会被消灭掉。突然,一发炮弹在船边爆炸了,船身一阵倾斜,船上的战士们用力撑着,船才没翻。
又一阵子弹打上了小船,一个战士手臂负伤了,使不出力量,渡船一下子向下游滑下几十米,撞在一块大礁石上,掀起了巨大的水柱。岸上的战士们顾不上惊叫,一个劲儿地呐(nà)喊着。
只见船上的红军沉着应战:有的用竹蒿(ɡāo)使劲撑着;有的干脆下水用后背拼命顶着船;还有的用手撑着岩石……经过一番努力,小船才又继续前进。
在战士们的英勇抗争下,终于,离对岸只有【第5句】:六米了。敌人像疯了一样,火力都集中到了小船,还有一股敌人从碉堡里冲出来,到渡口拦截。
在这关键的时刻,南岸红军的大炮和机枪猛烈地开火了,在火力的掩护下,勇士们迅速跳下船,冲上对岸。只见十几米高的峭壁矗(chù)立在岸边,只有一道口子修着石阶,向上直通到敌人的碉堡。
突击队员爬上了岸,迅速地隐蔽起来,接着缓慢地攀登上峭壁。架起了自己的机关枪,一阵暴雨般的枪弹和手榴弹,敌人的碉堡被红军战士拿下了。逃跑的敌人退到下一道防线,渡口是红军的了!
控制了两岸之后,渡船飞快地返回南岸,还拖回另外两只船。营长孙继先立即带领第二批突击队员迅速过江,保护渡口安全。就这样,几天时间,红一团的人马全部过了河。
红军主力赶到了,这个时候河水更加湍急,摆渡变得越来越困难了。风高浪大时,运一船人过河需要四个小时。按这个速度,只凭这几条小船,要把全军人马和给(jǐ)养运过河去,需要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而后面的追兵马上就要到了。
毛泽东亲自来到安顺场渡口,经过仔细研究,决定攻占敌人驻守着的泸定桥。另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要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