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5051”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教学设计方案 端午节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教学设计方案 端午节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一课时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 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情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 吃鸭蛋
玩蛋壳
端午节教学设计方案 端午节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 蘸酒(zhàn) 茶峒(dòng)
短桨(jiǎng) 缠裹(guǒ) 伶俐(líng lì)
呐喊(nà) 老鹳河(guàn) 颈脖(jǐng)
泅水(qiú) 束缚(fù) 洞穴(xué)
擂(léi)鼓 打锣(luó) 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
(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
(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
(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2)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
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端午日
出城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
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
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 淳朴民风
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