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新年伊始,互赠贺卡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祝福方式。有多传统呢?文献记载中的第一张贺卡,出自北宋文学家秦观之手,距离现在已经有近千年了。
古代的刺和名帖
北宋文学家秦观这张古老的贺卡上面,写了短短17个字:“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子允学士:祝您新年快乐!秦观敬上”。
这种贺卡,在古代有一个另外的称呼,叫作“刺”。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书契》这样解释“刺”的使用方法:书姓字于奏上,曰书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之也。又曰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
刺上写有自己的名字、官爵,有时候还会写上自己的籍贯,在拜见陌生的长辈或高官时起到自我介绍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刺的主人可以根据社交对象的身份地位,选择措辞不同的刺送给对方,以体现尊重。
在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后,刺的用材也从木片转变成了纸片,改称“名帖”。由于名帖具有方便易携等特点,所以它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也在以后的历史中渐渐扩大。
“贺年片”的出现
到了宋代,名帖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用途。每当新年来临,人们就让仆人或子弟代为跑腿,给被祝贺人递送“贺年名帖”。明代以后,在新年时互赠贺年帖,已经是一种习俗了。贺年帖一般用长约三寸、宽约两寸的笺纸裁成。帖的中央写有一些简单的贺词,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在帖的右上方和左下方。到了清代,又有商家在年节之时用红色的硬纸制作贺年帖,上面预先印好“吉祥如意”等贺词,有的还配有华丽的小盒子,称为“拜盒”。人们只需要在帖上填写自己的名字和被祝福者的名字就可以了。
由于这种贺年帖的尺寸相对小一些,人们又把它称为“贺年片”。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今天。
民国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贺年片的样式、上面书写的祝福语等,都更加多样,新年互赠贺年片,也成为一时风尚。当时的人们,不仅在农历新年互赠贺年片,在公历的1月1日,也要送些贺年片给朋友,以体现自己思想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