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人类是情感动物群,牵绊他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每个人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感情在里面,我们很容易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人有时也是自私、虚荣并且贪图享受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自私的同时又伤害了他人或国家。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去争名夺利,不要在金钱、美色的利诱下迷失方向,不要在纸醉金迷中失去自我。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基本际准。
融人社会生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走出社会生活,又能正确地看待世界,看清人生的本质。达到这种境界是相当不易的。
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让人景仰。他品尝了人生不得志、仕途不顺利的艰辛,但他仍然融人生活,忧国忧民,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很了不起的。
屈原的人生也让人感动。他与陶渊明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但他以死守节,投江自尽了,因为他执著于国家的忧患,以此明志。其实他已陷于深深的忧虑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是一种“入其内”却不能“出其外”的愤慨与失望。他那以死来解脱人世悲苦的行为,给千秋万代的子民以“明志”的启迪,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英国记者迪克里·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新闻照片而荣获普里策奖。照片反映的是一只专吃死尸的兀鹫目光贪婪地盯着一个因饥饿而瘦得皮包骨的苏丹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吃掉她。照片引起人们很大争议,人们质问迪克里·卡特:危难时刻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为记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卡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连家人也不能够理解他,最后他绝望地自杀了,时年只有33岁。他陷入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这个问题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不能“出乎其外”,只能留下一个悲剧让人思考。
无论是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诱惑都会很多,苦难的经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做到的,不是陷入困苦之中而迷失自我、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是要清醒地把握自己,跳到生活之外去欣赏生活、去反思生活。如果这样,你也许可以像陶渊明、屈原等一样获得更多的生活认识,走向一个新的更高的人生境界。
【点评】:本文要谈的是一个很深奥的人生问题。文章开篇就论述人生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引起读者的思考。接着对比分析了两种人生态度所反映出的不同的人生境界:陶渊明、屈原能融入生活却又超然归隐或以死明志,是一种能入能出的人生境界;迪克里·卡特入其里却不能出其外,终以悲剧示人,达不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其中道理十分显明,体现了作者的观点。结尾明理恳切,留有思考余地。全文层次清楚,析理比较深刻透彻,但是,逻辑思维不强,语言亦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