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端午节吃粽子日记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如趁现在好好写一篇日记。日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日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吃粽子日记1
学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让我对家乡的端午节,有了更为浓烈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插艾草……在城市之中,划龙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吃粽子,却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习惯。几乎每家每户在这一天都必定吃粽子。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会包粽子,只是买现成的回家煮一煮,少了包的过程,其实包粽子才更有趣。包一个粽子,让它带着你的祝福……岂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包粽子其实很有学问,首先,把粽叶底下卷成一个漏斗状,但不能漏出米来;然后,用江米或者糯米放在漏斗中,里面的馅儿多种多样,酸甜苦辣都可以;最难得是把粽子包起来:馅儿填好了之后,把上面的粽叶翻转过来,折住。再用丝线或者苇叶系住,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折粽叶的时候,万一折不好,整个粽子就全散了,里面的馅儿就全漏出来了,因此,包粽子也是有技巧的呦!
说起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就是赛龙舟,在我住的城市中看不到赛龙舟的.景象,这也使端午节失去了很多乐趣。和汪曾祺相比,才觉得他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才更有意思。反尔有些向往他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说起端午节,会让我们想起一个人--屈原。屈原因不能忍受朝廷的黑暗,才英勇投江。但人们却不能忘记这位人民勇士,每年五月五日往河里投米,不让鱼儿吃其肉。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因此端午节吃粽子,是为怀念屈原。
过端午,忆屈原。让我们铭记历史。这样,有助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与认识。
让我们了解传统节日,去探索古代人物形象,了解中国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
端午节吃粽子日记2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终于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每年的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都要到乡下去和爷爷奶奶过端午节,到了乡下那里的天蓝蓝的,小花小草都是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包粽子是奶奶的拿手好艺。
首先她把粽叶放到热水里浸泡,再准备好糯米、红豆、枣和肉,把瘦肉切成小块用酱油等材料拌好和米等放到用几张粽叶卷成的“小斗”里,再用一张粽叶包一下,用线扎好,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一瞬间,奶奶手脚很麻利,三五下就把一篮子粽子弄好了。然后,再把它们放到锅里煮熟。
这时,我就专门盯着锅,没多长时间,从锅里飘出一阵阵清香,这股袅袅升起的热气浓香扑鼻,啊!我已经忍不住流口水了,打开锅,拿了一个来吃,哎我吃的太急了,不小心烫到嘴了,爷爷看着我这样着急的吃着粽子,笑着说不要着急慢点吃,可是,我怎么不着急呢?那么好吃的粽子。看来我的馋嘴还没变呢?
记得有一次,也是端午节。奶奶照样也做了很多的粽子,我和弟弟比赛吃粽子,那粽子滚烫滚烫的根本没法吃,但为了好吃的粽子,为了赢,我豁出去了,马上大口的吃,啊!我的嘴快成两根烤焦的火腿长了,再看看我的弟弟竟然很悠闲的唱起歌来了,这下可把我气坏了,我看了看篮子里的粽子只有一个了,我拿着最后一个粽子慢慢的吃,这时弟弟看看装粽子的篮子,啊!粽子已经吃完了,哈哈!胜负已定。
这真是一次快乐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吃粽子日记3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