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激趣策略摭谈推荐
文言文在时间上和现在相隔百年以上,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基本不再使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学生对文言文有陌生感、距离感也在情理之中。并且,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只是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对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归纳,以及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的详尽分析。这样便让学生渐渐地疏远了文言文。
然而,文言文真的已经退出现代生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载体,其中包含着古人深厚隽永的思想和精致凝练的语言。我们完全可以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人的智慧、理想,获得情感的熏陶。《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如下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可见,《课标》强调用现代人的观念解读文言文,将文言文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强调学以致用,而不是仅把文言文教学当作古汉语的文字教学。
那么,什么是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呢?文言化教学生活化是指将文言文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挖掘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寻求文言文所反映历史生活、人生体验与现代社会的异同,从文言文中读出新意,推陈出新。诚如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就会牵动学生的内心,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将现代日常用语应用于文言文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是古人的语言,和现代语言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语言中包含着许多由文言文保留或演变而来的词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将这些比较枯燥但又不得不讲的文言词语和现代语言结合起来,融古通今,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和现代语言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乐于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中的“见”字,如果在讲解时只是告诉学生此处的“见”表被动,“徒见欺”意为“白白地被欺骗”,学生对“见”的含义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能留下长久的印象。若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见笑”一词,则既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汉语“见笑”与古代语言的联系,又能很深刻地记住“见”表被动的含义。特级教师欧阳代娜在教授《岳阳楼记》时,也很注意把文言词语和现代生活用语联系起来。她在学生口译“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后,马上提问学生注意“一”字怎样翻译。在学生正确回答“一”作“全部”译时,她很自然地指出“一”在我们的汉语中常有“全部”的意思,并举了几个现代汉语中还保留此意项的成语,如“一往无前”、“一无所有”、“一如既往”等,勾连了古今汉语的联系。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指出这种“古今互征”的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含义,又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某些词的理解,起到“学用结合”的效果,并且学生很有兴趣学习。他还举例作了说明,比如:《木兰诗》“双兔傍地走”中的“走”,可以和“奔走相告”、“走马观花”相印证。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相联系,将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学文言字词的情趣。
二、将现代生活的现象和文言文教学相联系
学生往往有这样一种观念:文言文距今至少上百年时间,我们和古人的生活环境、思想、人生经历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文言文对当今生活并无益处,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是一种消极对待的态度。事实上,文言文里所体现得思想和情感依然有着恒久的魅力,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将文言文所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生体验、审美情操与现代生活相对照,在对比、联系中发现异同,沟通古今联系,引现实生活经验之水浇灌文言文,学以致用,古为今用。如此,方能激发学生乐学文言文。
首先,用现代生活现象阐释文言文。文言作品中反映的许多生活现象、哲理与现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若能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文言文中较为抽象的道理,则能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文言文。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出了“愚公究竟笨不笨”的问题,他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出愚公“确知移山之利”和“深明可移之理”,愚公其实并不笨。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由于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立场不同而造成的。这个问题较为抽象,钱梦龙老师适时地引入现代生活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他向学生介绍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报》上刊登过他的相片。很多人都说他服务热情,还写信表扬他,但也有一些青年说这个售票员傻里傻气,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然就回答出有的人是从自己的角度看,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事来看,所以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钱梦龙老师顺势总结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结果便不一样的道理。接着,他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分析愚公从不能享受到移山之利这点来看是愚的,而从移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来看,愚公却是“大智若愚”。钱梦龙老师将现代生活适时引入文言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引导学生体会兰芝被休回家前的梳妆打扮所体现的复杂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虚拟了一个现实生活的场景:爱美是女子的天性,很多女性喜欢化妆,甚至不惜金钱到美容院美容。刘兰芝此时梳妆打扮的心态和那些上美容院的女子一样吗?这样一比较,然后再引发学生分析,学生便能领悟刘兰芝的打扮不仅是为了单纯追求外在美,更是表明对骄横无理婆婆的无声反抗和对软弱焦仲卿的极度愤慨,刘兰芝的行为体现了她外柔内刚的个性心理。
其次,将文言文学习的启示应用于现实生活。文言文承载着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情感,历经时间的淘洗,积淀下来的作品都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将其中的启示应用于现实生活。比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孟子提出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养民、富民、教民,而这三条措施对现实生活也很有指导意义。“养民”措施中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和当今社会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出一辙。“富民”、“教民”的措施和国家提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何其相似,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联系这些内容作现代的阐述,进而体会孟子高瞻过瞩的发展战略。《触龙说赵太后》这篇课文,触龙针对盛怒之下的赵太后采用了“迂回战术”的劝谏方法,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触龙先采用“缓冲法”,先谈老人之“行”,彼此有了共同语言,紧张的气氛减少了,再谈老人养身之道,以叙家常的方式,由侧面到反面,层层比较,步步深入;处处是体贴太后,而又处处围绕进谏的主题,表现了触龙进谏的才能和机智。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触龙的论辩艺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在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时,如何避免和对方正面冲突,而从为对方考虑角度来达到劝谏目的的说话艺术。苏轼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中的低谷,苏轼在《赤壁赋》中借主客问答形式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失意、孤寂,但作者并未一味沉浸在悲痛之中,而以江水、明月为喻,从“变”与“不变”角度阐明了生命短暂与永恒的相对性,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教学这篇文章可以和生命教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如何寄情山水释放自己心灵的包袱。以上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链接,但学生的思维却迅速地超越了文字所设定的时空界限,置身于鲜活的现实之中。因此,文言文教学只要和现实生活相链接,就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