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
课 题 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中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这节主要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这节课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打下知识基础。因此,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课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分析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都已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初中学习的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理中学习的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这些知识是学习这节课的基础,而且由于学生的空间感不强,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问题的探 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中。 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风的形成
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
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2.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对本节内容讨论探究,并进行交流讨论,得出小组结论。
3.展示、评价法:每小组的一名学生代表把本小组分的问题的答案展示在黑板相应的位置,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行相应的拓展。
5.练习法: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习题巩固训练。 学法指导 学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课件录像视频:《三国演义》火烧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那么上方谷为什么会突然下大雨?浇灭了大火,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
观察并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提问气压、高压、低压概念,及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观察热气球,并分析热气球运动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气体热胀冷缩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气压知识及大气的热胀冷缩原理的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做铺垫。
启发教学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指出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的情况下,则大气无运动,
2.分析当三地受热不均时,会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
3.分析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才使得空气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引导学生总结:
(1)垂直方向上:海拔越低,气压越大;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学生观察、领会、思考、归纳、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规律,边听边做笔记 直观教学,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案例一:海陆热力环流
通过一起发生在海边的凶杀案,利用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原理来分析嫌疑人甲和乙到底那个是真凶?
案例二:山谷热力环流
分析讨论课前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父子的那段视频中,究竟是谁帮助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的呢?
案例三:城市热岛环流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学生分为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本组所讨论的结果(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图),
组织学生点评,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展示的结果及学生的回答予以点拨、点评。
学生展示小组探究结果:上台画出热力环流,并解释上述现象。 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锻炼勇气,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堂检测
1、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卫星城应如何布局?
学生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总结: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学生总结 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其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
布置作业
1总结热力环流的规律
2.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巩固,加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二、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
1、海陆热力环流
2、山谷热力环流
3、城市热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制冷机安装在墙顶,而把取暖机安装在墙底,为什么呢?(制冷机飘出的冷空气质量较重,空气会下沉.而取暖机飘出的暖空气暖而轻会上升)我们就把这种冷暖空气的流动就称为大气的运动)那么是什么导致大气的运动?
讲解:这节课的标题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是结果,那么是什么导致的大气运动?(冷热不均).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而地球表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各个地方接受道德太阳辐射是不一样的,这就找造成了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板书一:大气运动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的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作用: 促进大气
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
转接: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就称为热力环流.(课件展示教学目标)讲解: 复习气压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1) 气压:该地单位面积垂直方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 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3)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活动一:为什么孔明灯在没有动力装置下,会升空?(观察PPT,分小组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探究实验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一个难点问题,很抽象,大气运动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而导致大气的运动及具体运动状况,结合课本P32的活动,课件展示活动,并让同学注意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转接:这就是一个微型的热力环流,那么它的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课件展示) 通过多媒体展示: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同时也点出下堂课的学习任务——大气的水平运
动(风)。
板书二:热力环流
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转入海陆风成因和影响分析)
讲解: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近地面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热力环流形式如右图所示。
让学生上黑板画
城市 郊区
城市风环流则是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居民、交通等释放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得城市温度比郊区高而形成的高空城市大气吹向郊区,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环流。城市规划时,为减轻大气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一:大气运动的(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的高低纬度间的温度
差异。
(3)作用:促进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
二: 热力环流
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3
一、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
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六)、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热力环流、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问题引入
【创设情境】:介绍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入本知识点的教学。)
多媒体展示现象,说明原理。
家里空调夏季制冷时平吹,冬季制热时向下吹。这样屋子制冷均匀,制热也均匀。此现象说明: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过渡:空气因冷热不均导致其垂直运动。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二)课堂内容学习
内容一、复习大气的保温作用相关知识。引出地面的冷热不均。
其下垫面性质因形状、物理性质、海拔高低等原因导致其接受太阳辐射后升温不同,而温度的差异就引起了我们本节所学内容----大气的运动。
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大气的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热力环流。
内容二、回顾初中学习的大气压强相关知识
根据不同高度的压强情况来说明垂直方向上,上空空气密度稀薄,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较小故此压强较小。下空空气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较大,故此压强较大。
所以垂直方向上的压强一般是下空大于上空。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去比较,所比较的高低压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压。
设置练习,强调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压及其判断。
内容三、观察实验并记录。形成初步的热力环流模型
1、实验用材:打火机,纸片
2、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间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即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次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并同时进行压强方面的变化展示。
强调热力环流的步骤及原理。并配以练习。
练习一、等压线的弯曲判断2题。
练习二、城郊风,强调近地面冷热的判断为做题突破点
练习三、海陆风,强调近地面冷热的判断为做题突破点
练习四、山谷风,同上
内容四、结合上述内容,谈谈如何在生活中具体去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我们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1利用城郊风判断工厂与城区的位置关系。
2利用海陆风判断图片所示内容正确与否。
等等
内容五、绘制热力环流图。
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过程。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