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故事大全

“吃”事不小-生活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从古到今,街坊邻里见面后都会问上一句:“吃了吗您?”
  
  “还没,刚做、刚做。”这是北京,在中午11点左右,或是下午四五点钟,人们被街坊或认识的人问“吃了吗您”后的答话。
  
  在北京,晚上8点来钟,两人一见面还是那句“吃了吗您?”对方这时则会说:“谢谢您,吃了!吃了!”北京人就是这样不分时点,街坊和熟人相见时都会这样问与答。
  
  并非说北京人一天吃许多顿饭,和全国各地一样,北京人一天就三顿,而且准时准点。他们用吃饭来打招呼,其实是对安定无忧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全国各地何曾不是一样!多少年,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到一块儿,有菜有肉有米有面地吃上一顿,并不容易。有饭吃,难;能吃饱肚子,更难;能吃饱有菜有肉有米有面的一餐,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国人看来,能够吃饱成了一种面子,甚或将能吃饱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如在家乡,有人正在吃饭,有乡人路过,或来有事与主人相商,主人第一句话是:“吃了吗您?”对方往往会说“偏过了”!意思是说,我吃饭时,没来叫您一起吃,而是“偏过”您,自个儿吃了。这当然是客气话。这时主人说:“我知道您已经酒足饭饱了,但您能坐下来,再喝点儿酒吗?”这样,主人给足了那人面子。对方则说:“不了,谢谢!我这不正有事吗?”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世界什么事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是说,让每个国人吃饱饭,是最大的事,因为此事是最难的事。难吃饱饭,吃饱饭也就成了对人的一种祝福。
  
  汉代《古诗十九首》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即提醒对方不要饿着,多保重身体。由此,旧时文化人给人写信,信末也会常写“加餐”一语:每餐不要忘了把饭吃饱,这样才有一个好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做一切事的基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个人不论有多么老,只要能够吃几大碗饭,你就能“披挂上阵”,依然是一个“能杀敌”的英雄。
  
  家鄉人在说起一个老年人时,也往往会说:“他饭量好。”是说那位老人尚能吃,身体健旺。“饭缸,饭刚”,能吃得下一大缸子饭的老人,身子骨便硬朗刚强。
  
  在古人心中,年老了,能吃较多的饭,是一件值得自矜的事。宋代李曾伯《满江红·再和》中说:“天付与、老身游戏,余生吃著。”“老生依然能吃能喝,是上天的恩赐!”这虽说是对上天的感恩,也无不是对自己健康身体的一种自矜与自豪。
  
  故而,能吃饱饭,也就成了一种愿望和向往。钱钟书《杂书》言:“所愿闭门居,无事饱吃饭。”不出门,闭门读书写作,饿了饱吃饭,便是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宋代王洋《秀实再以前韵宠惠佳谨再次元韵》有言:“长年饱吃饭,此事前贤诗。”吃饱饭,诵诗文,便是贤者境界。
  
  想到“吃吃”一词。
  
  鲁迅《秋夜》:“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这与“吃吃”连接起来的笑,是胜利者的宣言,是对恶势力的嘲弄,是对战斗者的赞叹。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宋代赵蕃《送昭礼还金陵》:“诵君赠遗诗,吃吃口不倦。”唐代白居易在《代书一百韵寄微之》中说:“攻文朝吃吃,讲学夜孜孜。”吃吃,让人感受到的是孜孜不怠地学习诵读的嘉行美德。
  
  诗文中的“吃吃”,虽说不是指吃饭,但以“吃”这个字来象征美好,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吃是美好,吃是祝福。如今的人,大多不愁吃,有的甚至一天中有一顿或两顿不吃,为的是不让身体有过多的营养,目的是减肥。
  
  “看底只是虚,吃底却是实”,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吃饭都是最大的事,重视了吃饭问题,也就拥有了美好而实在的人生。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