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最近看到央视拍的纪录片《零零后》第四集《一一的世界》时,一个叫一一的小女孩,和我一样,喜欢一个人玩,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也很慢。她3岁的时候,幼儿园老师问她:“你不需要朋友吗?你不想跟他们玩吗?”她竟然回复:“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你选择找一个朋友,我选择一个人独处,这有什么问题吗?”
独处是一种很难得的精神。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有一段特别经典的表述:人們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独处而不是孤独,一个人喜欢独处并不是孤独的!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跃起来。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这个人的自身具备就会暴露无遗。
独处并不是孤独,这个道理叔本华说得最为透彻,一一表述得最为直接,而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因为我深深知道,独处会被人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而那种标签,在人群中,会让我们显得特别不自在。
承认自己喜欢独处,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张爱玲。
1969年,张爱玲四处寻找工作机会,她的朋友庄信正打算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去南加州大学任教,他推荐张爱玲接替自己在伯克利分校的职位。
一到伯克利分校,张爱玲给所有人的印象是,一件旗袍,或灰色,或紫色,或淡青。秋风乍起的日子,她披一条宽而厚的披肩,高傲的身段在廊道里匆匆走过,从不主动和人打招呼,即使遇到同事,要么目不斜视,要么目光射向墙壁和天花板,要么看着自己高跟鞋的足尖走路,“只闻窸窸窣窣一阵脚步声,廊里留下似有似无的淡淡粉香”。
为了逃避和人打交道的麻烦,张爱玲经常黄昏时才去学校,独自在办公室熬夜加班。她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同事的不满,为什么她可以白天不来上班?晚上加班岂不是浪费公共资源?渐渐地,流言四起,张爱玲自己说在伯克利“是非很多”。
两年后,张爱玲没能续约合同,丢掉了这份工作。
在《一一的世界》中,那个小姑娘勇敢地说出,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权利,我们并不孤独,只是享受和自己在一起的每个时刻。在长大之后,一一也渐渐找到了朋友,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刻,但她也说:“只是独处的时间变少了,变奢侈了,我还是很喜欢一个人独处。”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打开手机,不停地刷朋友圈和微博,上传照片,更新动态。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上班和同事聊天,下班找朋友泡吧。我们害怕夜晚,害怕假期,害怕一个人待着。如果真的害怕,那就去找朋友吧。但如果享受独处,其实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比如,我喜欢一个人旅行,可以享受绝对的自由,想在一个地方待多久都行,不用起早贪黑,不用迁就别人的时间。在陌生的城市,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人讲话,还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吗?
是的,我喜欢独处,只是因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