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排雷大英雄
距麻栗坡县城3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有个八里河村,村民散居在东山一带。
30多年前,发生于中越边境的那场自卫反击战,打破了那里的平静。八里河村所在的东山和老山一带,成了交战的主战场,村落里每天都要遭受上千枚炮弹的袭击。
随着战争的结束,村民们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但危险并没有随战争的结束而远去。埋于地下或挂在树上的数以10万计的地雷和挂雷,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危险。
20世纪90年代,随着村民触雷事故的频发,八里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地雷村”。在该村出生的王开学,因为自学排雷且成效巨大,成了人们眼中的排雷大英雄。
1988年,18岁的王开学开始自学排雷,但他真正系统而专注地排雷,是从1992年开始的。过去的26年,他在雷区至少排出2万枚地雷。这只是保守估算,因为他也没有具体统计过。
成功的秘密
1987年,被越军占领的高地逐一被我军夺回,野战部队也在这一年开始撤离八里河村。第二年,王开学就开始自学排雷。
捡到地雷后,王开学便端详、琢磨和思考:爆炸如何发生?内部结构究竟怎样?爆炸的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整整一年,他每天就这样琢磨,有时也找来地雷碎片研究,但他还是不敢拆雷。
慢慢地,从对诸多地雷底部的观察中,他意识到:地雷的雷管和炸药肯定是分开的,否则在运输途中容易因颠簸受压引发爆炸。观察中,他还发现,雷管是从地雷底部装进去的,人踩上去就会爆炸。
琢磨一年后,他开始拆雷。他拆的第一个地雷是58式反步兵地雷,内有200克TNT炸药,爆炸威力很大。
成功拆除第一个地雷后,他便继续拆第二个、第三个。此后,遇到各种地雷,他都逐一尝试拆除,不但了解其结构,还总结了预防措施:有线不绊线,无线不压面。有的地雷一旦绊到就爆炸,有的地雷从正面踩下就爆炸,但可从侧面捧着拿。
在雷区,人们往往只关注地雷,其实挂雷更危险。挂雷一般挂在1。2~1。3米高的小树枝上,人一旦触到,挂雷就会爆炸,人的脑袋也就没了。挂雷的有效期长达80年。
在不断拆雷的过程中,王开学对各种雷的结构了如指掌。摸索4年后,1992年,他进入距离村子5公里远的一片雷区开始排雷。
排雷是很有讲究的,第一步是除草,因为进入杂草丛生的区域容易踩到雷。
而除草之前,先得开辟一条小路。这条小路需要用镰刀、锄头逐寸逐寸清理和摸排地雷,這个过程不能大力挥刀抡锄,只能轻轻地、慢慢地翻土。
排雷时的天气也很重要。要选在早上雨露还在或泥土湿润时进行,因为下午日照强烈,在尘土飞扬时操作,灰尘容易进入眼睛,导致意外发生。此外,泥土太硬时,即便刮到地雷也不易感觉到。不过,刚下完大雨或泥土太松软时也不好排雷,因为很容易一翻就翻出大块的泥土,这样很容易诱发危险。
小道清理出来后,王开学就沿着小道朝地里喷洒农药。一年打3次药,待杂草、树木枯死、溃烂后,雷区裸露出来,排雷时就易于发现目标而操作了,排雷压力也因此减轻。
这时,王开学便拿着镰刀清理枯萎的树根,再用锄头一寸寸地往地下刮。裸露出地面或隐藏于地下的地雷逐一冒头。他再将地雷的炸药和雷管拆开。
抉择的伤痛
1981年农历九月的一天上午,王开学正在位于邻村的马鞍山小学上课。当时,语文课正上到第14课《小蝌蚪找妈妈》。
突然,马鞍山村的一个老太太流着泪走进教室,来到王开学身边,俯身抱了他一下,哭出声来,然后就出门走了,什么话也没说。
这个老太太走出教室没多久,另一个老奶奶又走了进来,王开学知道那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她进来后,也抱着王开学哭,泪水落在王开学脸上。老奶奶告诉他:“你父亲被地雷炸到了。”
王开学光着小脚就跑出教室,朝家里飞奔。那时,他不知道地雷有多厉害,一路上不停地想象父亲可能伤得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但回到家他发现,矮小的父亲变得更矮了:下半身被炸没了,五脏六腑裸露在外。母亲和一大群村民正哭得死去活来。
父亲是在距家约800米的山上触雷身亡的。那时,还没有人意识到,一场战争正悄悄靠近这个村落。但时代、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在那样的背景下,是任何村民都无法选择和回避的。
王开学并没有成熟到可以考虑这些。父亲死后留下5个孩子,最大的是王开学,11岁;最小的妹妹才8个月。
父亲去世3个月后,29岁的母亲带着最小的妹妹改嫁了,就嫁在本村另一户王姓人家——距离王开学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
突然失去父母后,陪伴4个孩子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和14岁的小姑。因为健壮的叔叔和婶婶在他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后不久,也分户出去单过了。
家里有5亩田地,但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王开学记得粮食总不够吃。特别是1982年底到1983年初,王开学家里经常缺粮。饿了,他就和弟弟妹妹们哭成一片。逐渐长大后,王开学不哭了,饿了就不停地喝水和上厕所。但弟弟王开富有些“不争气”,母亲改嫁时,王开富才3岁,他整天闹着要妈妈,甚至自己一个人就直接上门去找妈妈。
母亲改嫁的头5年,王开学从不和她打招呼,甚至在路上碰到,他都绕着走。他说,他恨母亲,直到后来才慢慢放下恨。“毕竟,她也不是有能力而不养我们。”
王开学选择排雷首先和父亲的遭遇有关,其次和生存有关。此外,村民和亲戚的受伤遭遇,也促使他不断排雷。
如今,每次进入雷区排雷,王开学总想起父亲被炸后的场景,想起很多被炸伤、炸死的村民,想起参加他们丧礼时,那些呼天抢地的场景。“所有这些,都给了我源源不断的排雷动力。”王开学说。
生存需要是因为他和弟弟分家后,每户只有2。5亩山地,王开学需要向雷区要地,所以他不断排雷、垦荒后,又把自己原先分户时得到的耕地全给了弟弟。目前,他还帮被炸成重伤的村民王清明排雷腾地。“他家孩子多,很困难,我要排20亩地给他。”王开学说。
持续排雷25年后,王开学已从雷区为自己垦出230多亩土地,并在上面种植澳洲坚果、黄花梨以及油杉。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只见树木长势甚好,绿油油的,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