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法官在法庭上一般都说什么
开理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庭审调查、庭审辩论、当事人陈述、庭中调解、合议庭评议、仲裁宣判等几个阶段。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①准备阶段: 书记员:请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入庭。
书记员:查核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到庭情况。
书记员:请肃静,现在宣布仲裁庭纪律:为了维护仲裁庭的庭审秩序,保障庭审程序的顺利进行,参加仲裁庭庭审的人员应当遵守如下纪律:
【第1句】:遵守仲裁庭秩序,保持庭内安静、庄严、不许喧哗、吵闹。
不准吸烟。
未经仲裁庭许可,不准录音、录像、摄影和进行其他妨碍庭审的活动。
【第2句】: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陈述事实、辩论问题时,必须在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的主持下,围绕争议的要点进行。
未经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允许不得发言。
发言应实事求是,文明礼貌,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第3句】:当事人在仲裁庭开庭后,未经仲裁庭许可,不得中途退庭。
擅自退庭的,申诉人按撤诉处理,被诉人按缺席仲裁处理。
【第4句】:旁听人员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理区,不准发言和提问。
【第5句】: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旁听人员将携带的手机等通讯工具关闭或置于振动状态,在庭审期间不得随意接听手机。
【第6句】:如有违反仲裁庭纪律的,仲裁员及工作人员有权劝告或制止;情节严重的,可责令退出仲裁庭。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报请公安机关处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报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书记员:请仲裁员入庭。
②宣布开庭: 仲裁员: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今天依法开庭审理申请人 与被申请人 ( )劳动争议一案,现在开庭。
仲裁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1条之规定,本仲裁庭由 独任仲裁员, 担任书记员负责本庭的记录。
仲裁员:下面核对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身份: 仲裁员:申请人你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原籍、住所地、并将本人身份证提交本庭查验。
仲裁员:申请人的代理人你的姓名、工作单位、代理权限,同时请将授权委托书、律师事务所公函及本人律师执业证提交本庭查验
仲裁员:被申请人你单位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同时请提交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仲裁员:被申请人的代理人你的姓名、工作单位、代理权限,同时请将授权委托书、律师事务所公函及本人律师执业证提交本庭查验
仲裁员:申请人对被申请人一方人员的身份有无异议
仲裁员:被申请人对申请人一方人员的身份有无异议
仲裁员:上述人员经本庭核实,符合法律规定,可以参加本案仲裁活动。
仲裁员:下面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享有如下权利:有委托代理人、申请回避的权利;有申诉、申辩、质询、质证的权利;有请求调解、自行和解、要求裁决的权利;有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申请人有放弃、变更、撤回仲裁请求的权利;被申请人有承认、反驳申请人仲裁请求的权利。
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承担如下义务:有遵守仲裁程序和仲裁庭纪律的义务,有如实陈述案情、回答仲裁员提问的义务;有对自己提出的主张举证的义务;有尊重对方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加人的义务;有自觉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裁决文书的义务。
仲裁员:双方当事人是否听清了。
仲裁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3条之规定,如果当事人认为本庭组成人员与本案有以下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本案的公正审理,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仲裁员:双方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③庭审调查: 仲裁员:现在进行仲裁庭调查:首先由申请人陈述仲裁请求和事实与理由。
仲裁员:申请人是否增加或变更请求
仲裁员:申请人的代理人有无补充意见
仲裁员:被申请人对申请人的请求提出答辩。
仲裁员:被申请人是否提出反诉请求
仲裁员:被申请人的代理人有无补充意见
仲裁员:在庭审调查中,当事人应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反驳对方主张的,也应提供证据。
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提供证据应实事求是,不得作伪证,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是否听清了
仲裁员: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和被申请人的答辩理由以及本案的需要,首先请申请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你入职时间、工作岗位、工作地点、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实际工作期限、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发放形式、前十二月工资数额的平均数和各月的工资金额、每周工作天数、每天工作时间、考勤方式、加班时间、应发加班工资和已发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是否办理社会保险以及离职时间和离职原因等。
仲裁员:被申请人你对申请一方的陈述有无异议
仲裁员:视案情继续向申请人询问(略)。
仲裁员:下面进行举证和质证,要求双方每举一份证据,须说明该份证据的来源、内容和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之规定,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现在由被申请一方将你单位职工名册、规章制度、考勤记录表、保险清单、工资支付表以及申请人前十二月工资细数和申请人离职有关的材料等提交本庭。
仲裁员: 证据经双方质证无异议予以确认,请书记员记录在案。
仲裁员:继续举证。
下面针对 问题,请 一方举证。
仲裁员:除以上认定和不予认定的证据外,对申、被申请双方的下列证据,本庭将在闭庭后予以审查认定或不予认定。
仲裁员:各方当事人是否有证人出庭作证
仲裁员:证人你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原籍、住所地,并将本人身份证提交本庭查验
仲裁员:下面宣读证人权利与义务:证人XXX,本庭今天依法请你出庭为申请人XXX与被申请人XXX劳动争议一案作证。
你应履行以下义务:有义务协助仲裁庭调查案件事实,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所证明的事实不准扩大或缩小,对所提供的证据要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证人有权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的提问。
仲裁员:证人XXX,你听明白了吗
仲裁员:询问证人所证明内容,并安排证人发言;(各方当事人如有需要,可以向证人发问) 仲裁员:双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证言有无异议
④庭审辩论: 仲裁员:调查结束,现在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应当围绕本案争议焦点进行,发言时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双方听清楚了吗
仲裁员:首先由申请人及其代理人发言。
仲裁员:由被申请人及其代理人发言。
仲裁员:双方是否还有新的意见;继续发言的,不要重复已讲过的内容。
⑤当事人最后陈述: 仲裁员:辩论结束,请双方当事人最后陈述;双方有无补充意见
⑥庭中调解: 仲裁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本着自愿、合法的原则先行调解。
现在进行仲裁庭调解。
双方是否愿意调解
仲裁员:先由申请人提出调解方案。
仲裁员:被申请人是否同意申请人的调解意见或有新的调解方案
仲裁员:因双方意见不一,现在进行庭下调解。
休庭
(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的) 仲裁员:双方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经协商达成如下调解协议(宣布调解结果)。
现在闭庭。
⑦合议庭评议: 仲裁员:现在休庭,进行合议庭合议,稍后继续开庭。
休庭后主要评议的内容:(1) 审查当事人主体资格是否合格;(2) 事实是否查清;(3) 证据是否真实;(4) 关键事实和证据是否经过仲裁庭质证;(5) 是否需要补充调查;(6) 就仲裁庭查证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认定事实和当事人的责任及运用的法律,做出结论。
⑧仲裁裁决: (一)不能当庭宣布的: 仲裁员:现在继续开庭: 诉 劳动争议一案,经本庭调解,双方当事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2条之规定,调解不成的,由本庭根据事实和法律另定日期做出裁决。
仲裁员: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听清楚了吗
仲裁员:请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校阅庭审笔录,证实无误后在笔录上签字;如有遗漏或差错,可向书记员提出补正。
仲裁员:闭庭
(二)当庭宣布的: 仲裁员:XXX诉XXX劳动争议一案,经本庭调解,双方当事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经本庭评议,现在宣布本案裁决结果。
书记员:全体起立。
仲裁员:本案经审理,现已查明......。
(宣布的内容包括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法规,裁决的结果和理由,当事人起诉权利,起诉期限和起诉法院,并告知其闭庭后7日内送达裁决书。
) 仲裁员: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听清楚了吗
仲裁员:请当事人、代理人校阅庭审笔录,证实无误后在笔录上签字;如有遗漏或差错,可向书记员提出补正。
仲裁员:闭庭
以上是仲裁的审理程序,法庭的审理程序和它一样,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看完绘画与美术展的感受50字
看完绘画与美术展的感受50字。
看完绘画与美术展,感觉到自己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一些绘画美术方面的。
出钱的技巧。
艺术真实与真实生活的关系论文一千字
一、二者的基本概念。
【第1句】: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文学理论概念。
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也就是合乎客观生活的规律和法则。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态”,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
它是自然的,原始的,粗犷的,真实的。
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
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即科学真实,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
历史真实就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人与事,乃至历史事件。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采用生活真实呢
从创作实践来看,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历史题材,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作品要求用生活真实,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就不符合题材要求和写作要求,观众欣赏时就会说胡编乱造,弄虚作假。
但是,即便这些题材和手法可以表现生活真实,但也与原始真实生活有距离。
文学概念的生活真实,即真实性原则,不是模拟和照录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是概括和开掘其中具有生活意义的真实事件。
即便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言行都全部写上。
“自然主义” ,是文艺思潮的一种。
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
要求艺术家冷静观察,单纯地记录,以追求作品的绝对客观和准确,并拒绝在作品中分析,评判,还试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故往往忽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艺术概括。
“写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一八三六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写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超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源自并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界各地。
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坛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绘画)、安德烈、汉森(雕塑)等人,其作品的逼真程度让人如面对照片或真人。
日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材料为这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
这类的电影的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生活真实的意义。
生活真实是基础,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真实。
没有生活真实作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任何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靠主观臆想,胡编滥造,就没有了真实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真实。
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意义。
【第2句】: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
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作家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
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
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比如,它就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艺术真实的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的意义。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
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
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
也可以采用典型化方法,把一类人一类事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事上,完成典型塑造。
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像式地复制生活,也反对照搬生活的某些现象。
艺术真实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李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组成了他诗歌艺术的独特风格。
因此,艺术真实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允许虚构,允许写想念或幻想的事物。
但是,任何想象与幻想,都还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生活中虽然不一定有其事,但它却符合生活逻辑。
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
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
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及联系。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虽然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简单地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
比如中的孙悟空,他就不是生活真实中的人,他是一个猴子,但又具备人的性格与特点,有人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说孙悟空是一个艺术典型。
(2)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生活真实是基础,就是说,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虚假和编造,不能引起人们的喜爱与共鸣。
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练和升华。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是文学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先谈谈它们之间的具体区别。
举个例子,广大农村在新时期的生活是生活真实,一年到头,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辛勤劳动。
过去要交农业税,国家从前年取消了农业税,作家张中把这一事件写成电视剧本,搬上了银幕,就成了艺术真实作品。
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很好,收视率很高。
这就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再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1句】:生活真实是基础。
这是因为,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
文学艺术既不是作家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臆断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所有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不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雕塑艺术,还是电影电视艺术。
不过反映的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有的直接鲜明,有的曲折隐晦,有的则错误地或歪曲地反映罢了。
热播的时候,主创人员被邀请到影视俱乐部录了一期节目。
海燕好象没去。
吴子牛以一个极为不雅的姿势坐在那里畅谈创作感言。
有观众提意见说,卢焯和蝉儿坐在城外三天就不去厕所么
许多电视剧被老百姓骂为不真实,假。
骂得好,骂得对。
在宾馆里憋出来的瞎编乱造的剧本应该直接扔进垃圾箱。
大家比较喜欢,为什么
因为写得真实,符合生活逻辑。
大家还喜欢,也是因为它的一些细节非常真实,比如梁三喜临死时掏出的帐单,就符合八十年代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
王玉梅演的梁三喜的妈,也就是广大农村老太太的典型。
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即便是原始社会的陶碗陶罐上的图案和花纹,也是来源于原始生活的。
由于生活的原始与简单,其图案和花纹也很简单。
我在淄博看到一些汉代的瓦当,那上面有水的图案,有花草的图案,还有一人牵一只羊的图案。
其实这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中国画历来强调“以自然为师”。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经常见到有读者回贴说:“不真实,是虚构的”。
这就是违背了生活真实性原则。
【第2句】: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
社会生活是庞杂的,混乱的,原始的,粗糙的。
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必然是不讨好的。
因此,要把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还必须要一番加工提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再造功夫。
作家的头脑就是加工机,就是蒸溜器,就是过滤器。
“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并且是“艺术真实”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它是典型化了的“生活真实”。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过程。
作家、艺术家只有在先进的世界观指导下,对生活材料进行认识、分析、选择、概括,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才能进而完成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正因为此,“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真实。
这里举一首诗歌,是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网黑岩的作品:乡泥 把乡路背得滚瓜烂熟的不是书生 也不是寂寞开无主的蝴蝶 而是乡泥。
这些不仅仅是穷乡僻壤才有的 乡泥,都不是燕子为筑巢而衔来的 而是和苦菜花、青青菜一样土生土长的 因为怀乡,它把家乡揣在怀里 把家乡的路揣在怀里 把路两旁的乡野揣在怀里 不留一点点寂寞。
这些乡泥,一生要读多少书 摘取多少句子,才把自己醉在这里 它的亲昵,固然没人理睬 可它能记住多少位父老乡亲的名字 从它怀里走出的人 都要从那一点一滴的乡泥里摘取记忆 至到长成奇葩,开成花蕊,让夜雨 打湿芭蕉。
难免,从这里经过的车轮 都要从它怀里陷下去,越陷越深 用多大的引擎,也难以从胶住的思念里 拔出来。
本乡本土的,城里的,熟悉的, 陌生的人,几乎都被它养育过 难怪,从这里经过时 他们的裤腿,都要被它的热情粘住, 他们的裤脚,都要被他的朴实染湿 不论染湿一点点,还是濡湿一大片 都是一种认人为亲,都不得不让你 以双足作印,揽下对乡泥的大片情怀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由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变化过程。
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
这是因为: 第一、生活与艺术之间总有一段距离的,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要经过作家头脑的加工提炼,要有艺术实践活动。
再举一个例子,咱们的会员诗人李丹平的诗歌。
同样是在孟良崮参观,他却写下了这样的艺术作品:“不是这里最高的山,却是这里最高的碑。
枪声撤了,坟茔驻扎了下来。
满山坡的石头,都朝山头,跪着 。
”:“清瘦的,几乎只剩下骨头了。
砍了, 也有节。
” 第二、生活本身也不能说都反映了本质。
社会生活频繁复杂,有些生活是琐碎的,粗糙的,细微的,不连贯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混杂在一起。
有些生活是表象而根本不反映生活本质。
所以,对生活素材要做分析鉴别,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这就是典型化过程。
作者选材不能剜到篮里就是菜,也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
要有所区别,有所鉴定,有所选择。
只有那些反映了生活本质的材料,才算得上是合格的、真实的。
否则,只不过是素材,是毛坯。
我在网络上看到许多散文作者在描摹生活方面很卖力,有点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
但总感到个人色彩太浓,不够典型化,与艺术真实相差悬殊。
这样的作品就达不到公开发表的水准,只能在网上传阅。
这方面的例子也有,苏铁的 临海的群山是滋润的 山里的村庄是滋润的 村乡的秋雨是滋润的 雨中的聚会是滋润的 满眼的绿怎样构图都是绿 满地的蓝怎样创意都是蓝 满天的雨怎样取景都是雨 满怀的情怎样感动都是情 他们从不同地方来 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两天下了三百八十毫米 有座水库要鼓坝 防洪形势紧 是不是诗人中间有属龙的 快签署一道命令 停止了这场连绵不休的暴雨 他们从不同单位来 带来了丰收的作物 十二人出了二十本书 有位老兄荣获冰心文学奖 创作形势好 是不是作家中有属牛的 快振臂一喝 终止那文学界喧嚣的浮躁 我带着眼睛来 我带着耳朵来 我要带着心去 沉甸甸的作物画满了眼睛 看着我 看着我 一句话也不说 我得对着眼睛说好多好多话 不要让青春冷了场 这首诗也不能说不好,而是太写实,缺少概括,缺少艺术加工。
同样是参加笔会,写出来的诗歌大相径庭。
第三、必须深入生活,加强生活实践,才能获得生活本质。
经历过的就是实践过的。
试想,如果朱自清没有小时候家庭生活的经历,又怎么能够写出《背影》那样感人的散文呢
这就是真与实践的关系。
这里的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这里的实践,是艺术实践。
当然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生活都体验,有些不是作者亲历亲为,是所见、所闻,这也算是实践。
把这些原始的材料提练加工的过程,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艺术实践过程。
散文不允许虚构,不能象小说那样,可以虚构一些情节。
但是,不允许虚构不等于不容许艺术加工。
散文如果没有艺术加工,照抄照搬生活,那也必定是不讨好的,也是劳而无功的。
这个道理与照像和摄影一样,照像是复制生活,而摄影则要剪辑和蒙太尔。
也就是说,要有后期制作的艺术加工。
有些初学者不懂散文的写作过程和原理,老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来,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读者不买帐。
因为作者没有搞清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把一些个别现象当作了生活本质。
而有些作者虽然把自己经历的最悲惨、最痛苦的事写上来,也没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自己的兄弟打架斗殴被人家砍了一刀,真实倒没人怀疑,但这件事有啥社会意义呢
还是因为那仅是生活的个别现象,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所谓生活的本质,是指那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第3句】:艺术真实总是高于生活真实的。
第一,艺术真实是带着作者主观倾向性的生活真实。
由于艺术是经过作者头脑加工提炼生活得来的,这里边已经有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意识形态。
作家往往是从生活真实的原则出发,高度概括了一类人和事,是杂取了许多同类的生活,然后加上自己的思想观点,再写到作品里。
而这种倾向性是通过细节缓缓流露出来的,不是那种口号式的表白。
若不是这样,那就是作者偷懒或不懂艺术。
这也是写手与艺术家的区别。
第二,艺术真实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后的生活真实。
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这里的素材已经成为题材,这里的细节已经是典型化了的细节,这里的语言已经是标准规范化的语言。
借用数学上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差”,这“差”往往就是作家、艺术家所鼓吹推崇的一种道德境界,或是一种开掘的思想深度。
“差”越大,演绎的难度自然也越大;反之,“差”越小,艺术真实太接近或等同于生活真实,作品也就越是缺乏深度,缺乏感染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任何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记叙必须牢记一句话:“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第4句】: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真实是追求的目标。
谁也离不开谁,不能把它们搞成两张皮。
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度,是一个创作难题。
中国文学史上有“形似”与“神似”的争辩,形似太过,则会产生自然主义,太强调神似又容易脱离实际。
齐白石有一段著名的说法:“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
”后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以形似为基础,重在神似。
艺术真实以不脱离生活真实为原则,脱离生活真实的东西如空中楼阁,如沙滩上的建筑。
但盲目地追求生活真实,而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
三、如何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活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接下就要探讨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是把二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家,既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又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善于从生活真实中提练加工出富有本质意义的创作素材,从而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
前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谈创作体会的文章也很多,但根据我的研究,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为什么搞文学创作也要懂哲学,因为哲学是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难以写出真正的艺术品。
比如,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你要反映或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指导,可能就会歪曲历史,违背历史真实性原则。
再比如,你写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作指导,你对现实的把握可能就要走样,因为你的思想不正确,你没有把握住现实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抓住了一点支流末节,就大做文章,结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或者说主题思想不过关。
反映现实生活,如果没有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不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就有可能滑向反现实主义的泥坑。
因此,作家要多学点哲学,不断开阔眼界和思想,成为生活的思想家。
有的作者告诉我,老是觉得个人写的东西缺乏思想和深度。
什么原因呢
我看主要是读哲学太少,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够。
除了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
我建议多读点中国儒家、道家和禅学,或者印度传来的佛教,这对文学创作是很有益处的。
不读儒家著作,就不知道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事方法;不读道家即老庄的著作,就不知道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就会陷入人生的种种苦恼;不读禅学和佛教,就不知道人生六道轮回之说,就难以理解禅意人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机锋,一种棒喝。
读了禅学,诗歌的品位就上升一个台阶。
孔孚的新田园诗大家都喜欢,他的诗好在什么地方
其实,就是好在他的诗歌有一种禅学的意蕴。
第二,坚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提练生活,把生活真实当基础和源泉。
深入生活,是老生常谈,有的会员会说,我们整天都在生活,吃喝拉撒睡一样也不少,怎么还要俺深入生活
但是,我敢肯定,即便你天天都在生活,却不一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不一定认识了生活的本质。
作家就是要从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生活的本质。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深入观察生活,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一是要善于观察。
作家要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繁杂琐碎的事物中发现美,即便是别人观察过写过的事物,也能找到新的角度和能成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家总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某些人和事中蕴涵的艺术特质。
怎么样使艺术真实不脱离生活真实
古今中外不少文学艺术家都作了探索。
苏格拉底说:“看来我们对于写作这些故事的人,应该加以监督,……因为他们所讲的既不真实,对于未来的战士又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二是要高度概括,典型化就是高度概括的手法。
杂取各种人共同的性格特点,然后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比如《阿球正传》,就是杂取了众多农民的性格,然后集中到阿球身上,把中国农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模拟现实生活。
这是允许的,性格塑造可以高度概括,但细节却要模拟生活。
我最近看到一个留学生写的文章,里边谈到三种方法,即直接的感官刺激、语言同调、思维同步。
我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的。
散文也好,小说也好,要想获得艺术真实的巨大感染力,就必须在细节上模仿生活,在语言上做到同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一样的语言语调。
在思维上也要同步,一个农民的思想不可能有市民的思想,一个将军也不同于一个士兵。
有些作品叫小孩子说大人话,就有点滑稽可笑。
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
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必竟原来有雪花,就含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 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提炼、挖掘、概括本质性的东西。
有的作者觉得没的写,我看主要就是缺少生活积累,生活的底子不够。
那么,深入生活就成了补课的第一任务。
有的作者不是没有生活,他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还是写不出,肚子里有货倒不出,这就是善不善表达的问题。
还有的作者有了一段生活,也写了一些东西,但再写下去,就感到捉襟见肘,没多少写头。
这说明他已经透支了生活,需要赶快深入生活,补充养料。
我曾劝一位作者多出去走走,见多识广才有写头。
老是身边的人和事,等把亲朋好友都写完啦,还写什么呢
有的作者说,我有生活,也有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艺术技巧,那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受欢迎呢
这是因为缺少创造,你写的东西,人家也写了,你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所以就雷同,就一般化。
艺术具有不可模拟性,是这一个。
即个人风格、个人气派,独立思考、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三是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把艺术真实作为追求的目标。
文学艺术说到底是意识形态范畴,既然是意识形态,是精神产品,那么,精神产品就有精神产品的创作规律。
从哲学上讲,是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的认识规律。
因为任何作家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有的老作家劝青年作家要沉得住气,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有一点小感想就写大部头,要多读书,多积累,思考成熟再写。
写诗歌要遵循诗歌的创作规律,诗歌是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讲究意境和意象的创造。
有的作者写的诗歌,没有诗味,把分行的诗歌连在一起就是散文,就在于对诗歌这门艺术还不了解,对其创作规律还没有把握。
写小说讲究人物塑造,一篇小说,人物塑造任务完成了,性格突出了,血肉丰满了,人物写活了,小说就成功了。
有的作者小说只讲故事,不塑造人物,故事讲完了,人物还是没有站立起来,那么这篇小说就是失败的。
有的作者注意了塑造人物,但由于对生活观察不够,写的人物雷同化,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也不算成功。
还是对生活真实没有体验好。
有的作家受文革“三突出”的影响,写出来的人物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还是因为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缺乏深入了解,不能把这一个与那一个区别开来。
写散文,要讲究思想、在场和诗意,这是我这几年在网络上学到的新散文理论。
所谓思想,就是思想到位,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像白开水,那是没有味道的,读者是不买账的。
那种无主题散文更是误人子弟的提法。
思想是散文的神,所谓形散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思想。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是唐代韩愈提出来的。
我国先秦散文的巨大成就,就在于思想深刻。
所谓在场,就是要求作者在生活现场,不是现场办公,而是现场体验,写出你的感受,写出你的亲历亲为,写出你的思考。
这一点与写小说不同,小说要求作者退场,要退避三舍,退得越远越好。
散文却要求作者在场,现场感强的散文,必定是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有高兴或痛苦挫折的亲身体验。
所谓诗意,就是富有激情,用诗的语言写散文,整篇散文充满了浓厚的诗的意境。
关于虚构问题。
这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法。
即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为了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对于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予以调整安排,加工提练,集中概括,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塑造人物的整个过程。
除了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等不能虚构外,各种小说和诗歌都是可以虚构的。
但是,虚构绝不是脱离生活的随心所欲的凭空捏造,而是借助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改造。
使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既像现实生活那样真实可信,又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更强烈、更集中,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说,我们在运用虚构手法时,一定不要凭空编造,要以生活真实为依据,要反映生活的本质,要善于发现美,做到“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要让读者在你所塑造的人物中看到自己或某类人的影子,这样的文学作品才算是成功的作品。
有人向我提出散文能不能虚构的问题,我认为,在总体上来说,散文是不允许虚构的,散文的生命在于其真实性。
但是,如果照像般地复制或模拟生活,那就谈不上艺术真实。
既然散文是经过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那么,在一些细节上就应当允许虚构,人名地名也可以虚构,其中的人物也不必受真名实姓的限制,只要符合生活逻辑,虚构就是允许的。
如果说散文注重艺术真实了,那必定是遵循了这一创作规律的,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
就是说,散文的基本材料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
散文的意境和情景是虚构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5S的感想怎么写
1纪实性特征 帮助达盖尔确立摄影术的法国国会议员阿拉戈,在摄影术发布的当天发表感言:“考古学家将从这项新技术中得到多大的好处呀
光把刻在底比斯・孟菲斯及卡纳克等地的巨大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摹写下来,就需要花20年的时间,还要有大批擅长描绘的工匠,而假如利用银版摄影术的话,那么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同样规模的任务……”在这段激昂的陈词里,阿拉戈所着重推介的是摄影术精确摹写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摄影艺术的“纪实”能力。
“纪”,同“记”,所谓“纪实”,就是逼真、精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或现象,摄影艺术的这一特征来源于透镜成像的共轭关系和感光材料的光敏特性,是摄影艺术的技术性所赋予的。
在摄影术诞生之初,一名记者向没有见过摄影术的读者解释摄影为何物时,曾经形容为:“就像在马路上拿着一面镜子,周围的景物都极细致地反映了出来,然后把镜子带回家中,这些景物就永远留在上面了”。
①这是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特征的形象阐述。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有着三个层次的不同内涵:首先,摄影艺术能够精确地复制客观对象,这时的纪实性表现为真实与逼真;其次,摄影主体必须亲临活动现场,即便是用摄影艺术表达摄影艺术家自我的情感,也必须在一定的现场拍摄其中的事物或现象,这时的纪实性表现为一种现场性;最后,摄影艺术只能表现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事物,对于过去和将来的事物没有表现能力,这时的纪实性又表现为一种现实性。
②摄影艺术纪实性的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对摄影艺术的本质和创作手法作出了规定,但在某些时候,如果刻意坚守纪实,又会对摄影艺术创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对此,摄影艺术界曾有过激烈的论争,部分新闻摄影专业人士坚持“写真纪实”的观点,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摄影,是因为它是对于真相的记录,照相机面对的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否则就不是“照相”,而是“照假”。
他们还认为具体可视形象的记录,是摄影艺术的特点乃至生命所在,是摄影艺术自立于艺术之林的依据,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其他艺术的真实性是有区别的,其他艺术的真实性是概括的,可以虚构编造;而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必须实现真人、真事和真场景这“三真”的统一,才能实现摄影艺术作品的美。
另一些以艺术创作为主要方向的摄影人则坚持“技术纪实”的观点,他们认为写真纪实论只适用于新闻摄影,对艺术摄影而言,纪实只是一种自然属性,是由摄影艺术的技术条件所带来的,但这种纪实并不等于真实,真实也未必需要纪实才能实现,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其他艺术所要求达到的真实性一样,是必须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的。
从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没有萨洛蒙、布勒松等坚持写真纪实的摄影艺术家们的努力,今天的读者就享受不到那些决定性瞬间赋予眼球的冲击;而如果没有曼瑞、哈尔曼斯等摄影艺术家的奇思妙想,读者也就感受不到图片中异想天开的广阔世界。
正当写真纪实论者与技术纪实论者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些折中主义的理论家抛出了“广义纪实”和“狭义纪实”这两个概念。
他们把“狭义纪实”界定为事实和形象真实的一致性,要求照片的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必须忠实地记录当时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真实情景;“广义纪实”则是指在艺术摄影中,摄影艺术的真实性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只要拍摄者选择的题材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就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对素材进行加工,并创造条件完成创作。
③ 关于摄影艺术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纪实性,相信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
对于新闻摄影而言,纪实无疑就是“写真纪实”,图像与事实之间不能存在人为的、主观造成的差距。
当然,由镜头特性或特定条件下的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所造成的变形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艺术摄影来说,摄影艺术家必须在记录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一定的艺术变形,从而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渗透到摄影画面的艺术形象中去。
新闻摄影的写真纪实是建立在技术纪实的基础之上的,在很多情况下,照片中的“真”只是一种表象,要真正地使纪实等同于真实,还需要摄影艺术家的精心选择、提炼与概括。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恶总是交织在一起,有些看起来是真的事物或现象,却来自人为的操纵与控制,这时的“纪实”只能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对此,法国摄影理论家吉泽尔・弗伦德在著名的《摄影与社会》一书中曾指出:“它(照相机)看起来既精确又公正。
摄影比起其他任何媒介来都能更好地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以那个阶级的观点来解释事件,因为摄影虽然极为逼真,但却具有一种虚幻的客观性。
镜头,这只所谓没有偏袒的眼睛,事实上允许对每一事实进行可能的歪曲……。
”而有些在我们看来再虚假不过的画面,却从宏观层面上表现着生活的真实,《穿着军装的天使》就是鲜明的例证。
这张图片是侵华日军占领广东时摆拍出来的,表现的是一位“将难民视作自己母亲背往避难所的皇军勇士”,还附了这样一段文字说明:“这是我皇军真正的写照:占领广东当日夜晚,由于敌军放火焚城后逃逸,全城许多地方都陷于火海之中。
在大火及浓烟密布下,许多城里的居民都收拾细软衣物开始逃难。
在此情况下我军本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在尚未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之前,就立刻卷起衣袖于海珠公园建立避难所,协助收容难民。
”如果单从技术纪实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张纪实照片,但照片的内容却是日军为了欺骗世界舆论而耍出的卑鄙伎俩。
摄影的纪实性特征还常常使其成为一种鲜明、有力的证据。
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发生后,法国传教士诬称县令之死实为自刎,北京《京话日报》在3月29日的第570号刊登了南昌知县江召堂的遗体特写,并附文字说明――“江西南昌知县江大令召堂被天主教请酒谋杀,凶手便是劝人为善的教士。
教士既下毒手,又肆口捏造情形,说是自刎。
本馆再四辩白,今特把江大令受伤的照像,做成铜版,印入报内,请大众看看这样自刎的有没有。
”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用照片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也是中国新闻照片参与民族斗争的第一次。
在现代法庭审判中,以摄影照片为代表的影像资料已成为重要的“呈堂证供”,因此,如今各家司法鉴定机构都在积极地招募、培训具有影像司法鉴定资格的专业人才,以鉴别这些影像证据的真实性。
2瞬间性特征 摄影艺术纪实性特征的第三大要义,乃是“只能表现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事物,对于过去和将来的事物没有表现能力”,不论是在传统胶片时代还是今天的数字时代,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照相机所记录下的被摄对象,只能是快门从开启到闭合这一短暂时间内被摄对象的瞬间状态。
摄影艺术的这一瞬间性特征,既赋予了自己一定的优势,也为自己带来了一些缺陷。
首先是与电视相比较而言的。
20世纪40年代,电视从问世到风靡世界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到了70年代,它已经对报纸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972年,曾因出色的摄影报道而拥有4000万读者的《生活》杂志“36岁而亡”(《国际先驱论坛报》语)。
电视的冲击,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
与摄影相比,电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声的动态图像上,而电视可以现场直播的特点,也使其比摄影报道更具时效性。
其次,摄影艺术的瞬间性特征也为摄影造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事物的真实性是在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转换中体现出来的,例如丘吉尔在卡什的相机面前表现出狮子般的愤怒,并不意味着愤怒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其实愤怒是每个人性格中都具有的一面),而摄影图片的造假者也可以利用摄影艺术的这种瞬间性特征,去摆布、导演出各种各样的瞬间,以证明某种现象或某件事物的真实性。
再次,摄影艺术的瞬间性特征给摄影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人们常说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是针对摄影艺术的瞬间性而言的。
画家和文学家可以凭借对现场的回忆或他人的口述来重现现场,而摄影艺术家一旦错过一个精彩的瞬间,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曾说过:“当我在拍摄照片时,如果忽然有人跳出来挡住我的镜头,我会为此急得发疯――甚至会气得立刻把他杀掉
要知道,在一次采访中,最精彩的镜头往往只有一个,稍有延误,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 虽然瞬间性会为摄影艺术带来上述缺陷,但它赋予摄影艺术的优势仍然是主要的。
摄影的“代名词”――布勒松将摄影艺术中的瞬间称作“决定性的瞬间”,并以一生之精力来实践这一口号。
摄影史上优秀的纪实类作品,大多以抓取了情态生动、富于张力的瞬间取胜。
具体来说,瞬间性特征给予摄影艺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似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摄影艺术对于瞬间画面的截取,能够引发观众对于这一瞬间的前后两个时间段的联想,从而赋予摄影作品无穷的张力。
第二,作为唯一的一种能够以高度清晰的静止、凝固的形象来定格社会生活的技术手段,摄影艺术能够高度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也有兴趣对画面中的形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摄影艺术家郑鸣的《望长城内外》就是一幅用凝固的形象来定格历史的经典之作,画面中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丈夫在长城观光时,不停地出现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的动作以及不一致的惊喜表情,当两人再一次“分道扬镳”时,拍摄者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一个耐人寻味的经典瞬间便被永远地凝固下来了。
第三,摄影艺术的瞬间性能够将三维空间的社会生活凝固在一个二维平面中,从而使作品比电视更易于阅读,也更易于保存。
瞬间是转瞬即逝的,正所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也正是因为美好的瞬间一旦失去,就不可能上演第二遍,所以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对摄影艺术家抓取瞬间影像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以手脚麻利、眼光敏锐、思维敏捷为基础的抓拍是获得精彩瞬间的前提,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具体阐述。
3图像性特征 摄影艺术之所以是摄影艺术,是因为它使用一种不同于文字的特殊的视觉语言来诉诸观众的眼球,这种视觉语言直观生动,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与文字相比,摄影艺术的视觉语言还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优势――超越地域界限,能够为不同国家、民族的观众所理解。
在2006年3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活动中,来自俄罗斯的评委菲力克斯・施马格尔・阿拉诺维奇曾说:“图像不是方言,图像可以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让人交流,这很有趣。
”④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视觉图像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广泛兴起,人们开始把今天的社会称作“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图像取代文字”、“一图胜千言”等说法也应运而生,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于摄影艺术图像性特征的一种误解。
不管是视觉语言还是文字语言,传递的都是信息,图像或文字只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媒介,究竟是用图像还是文字来传递信息,要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譬如会议新闻报道,我们可以选择文字来传递其中的重要信息,如决策、决议等。
摄影的手段则主要用于表现会议中的一些新人物、新现象,或是抓取会场上的精彩瞬间以改变会议报道冰冷、僵硬的传统面孔。
要想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图像性特征赋予其自身的优势,摄影师必须在拍照时通过各种方法来强化照片的视觉效果。
之所以讲求构图、用光与色彩,为的也正是这个目的。
在这里,着重介绍“视觉冲击力”这一重要概念。
从画面的视觉效果这一角度来看,优秀的摄影图片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意境深远,回味悠长的,这类图片的画面并不是十分“惹眼”,但由于具有深刻的主题,观众能够在细细品味中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另一种是不需要观众进行什么思考,直接在画面的结构上就能获得强烈的视觉感受的,摄影图片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就是视觉冲击力。
在竞争态势异常激烈的现代媒介环境中,发挥摄影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为平面媒体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大幅封面版图片的运用就是强化视觉冲击力的手段之一。
要强化摄影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需要摄影师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而惊心动魄的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即使不具备奇特的形式也能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亚当斯的《枪毙越共》和迈克・韦尔斯的《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这就要求摄影师注意选择那些信息量大、感人至深并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瞬间;富有情调、幽默诙谐或是气势恢弘的场景也能够强化摄影艺术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使用广角镜头、靠近拍摄、转换视角等技术手段,同样能够使画面产生奇特的效果。
除了纪实性、瞬间性和图像性之外,摄影艺术还具有一种物质性或称技术规定性的重要特征,在第一章“摄影艺术必须以技术作为依托”一节中,我们曾对科技与摄影艺术发展的关系作过详细的论述。
简而言之,摄影艺术是一门对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有着高度依赖的艺术,摄影艺术的发展,始终与摄影器材的发展密切相联,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更改的必然规律。
员工怎么写个人6s管理能力
一、引言 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一个难点,一个整齐范的工作现场会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保障工作安全。
6S活动作为现场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已经被有识之士引入国内多年,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论证。
6S活动作为企业现场管理的一个最基本要素,由于其操作步骤的具体性、实施成本的低廉性以及部署效果的明显性,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作为近年来增长迅速的传统行业--煤炭行业而言,6S活动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由于传统煤炭行业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放性质,煤矿现场管理是一个较之其他制造行业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但是这也代表了引入6S活动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和紧迫性,本文将就6S现场管理在国内某煤炭企业中的导入作一定的探讨。
二、6S活动介绍
【第1句】:6S活动的由来 6S活动由5S活动演变而来。
5S活动最早在日本丰田公司开展,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eituske)。
5S就是由这五个单词的日语拼音罗马字母的首位S组成,是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的活动。
其本质上就是通过对工作现场加强管理,保持其正常秩序,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安全。
5S活动是组织管理中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在日本企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改进提高,实践证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导入过程中,管理人员又结合国内实际加上了第六个S,即安全(Safety),这样就更全面、更适合在我国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中的应用与推广。
【第2句】:6S活动的内容 6S活动六大元素的内涵,用几句话简单概括就是:整理——要与不要,一留一弃;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清扫——维护保养,故障为零;清洁——形成制度,贯彻到底;素养——遵守标准,养成习惯;安全——安全操作,生命第一。
下面详细展开说明。
(1)“整理”就是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并将“不要”的东西处理。
整理的目的在于腾出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其真意为“组织化”,即区分何为“Must”,何为“Want”。
(2)“整顿”就是将必需品按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识置于任何人能立即取到和立即放回的状态,即“寻找时间为零,放回时间为零”。
整顿的目的在于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工作秩序井井有条,避免寻找的时间浪费。
其真意为现场工作流程的合理化,即“摆放的艺术”。
(3)“清扫”就是清除工作场所内的脏污,对异常设备马上检修,消除污染源(跑冒滴漏等),使岗位干净整洁,设备保养完好。
清扫的目的在于稳定产品品质,争取零故障,并保证员工良好的工作情绪。
其真意为“点检”,以发现问题为着眼点,对已有问题做到“亡羊补牢”,同时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清扫不等同于大扫除,将地、物的表面擦的光亮无比却没有发现隐藏的问题,只能称之为大扫除。
(4)“清洁”就是将前面三个S的实施标准化、制度化,并维持效果。
清洁的目的在于形成惯例,成为制度化的基础,并作为企业文化的开端。
其真意为强调贯彻实施,即“制度化、标准化、持续化”。
要具备问题意识,追求完美永无止境,秉持“管理要严、规则要细、推进要实”的原则。
(5)“素养”就是对于规定了的事,大家都按要求去执行,并养成一种习惯。
素养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品质”,让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培养具备良好素质习惯的人才,铸造团队精神。
其真意是一项管理活动最终还是为了提升员工的品质,是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来引导。
(6)“安全”就是指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安全的目的在于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其真意为“无不安全的设备、操作、现场”,突出人性化管理。
【第3句】:6S活动的实施技巧 6S活动从内容来看容易做,却不容易持久,这一点综合过去许多失败的导入案例分析,主要是在于参与者认识上有不小偏差,同时具体实施中缺乏技巧。
在6S活动的开展中如果能注重如下所述的一些技巧,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粮草未动,组织先行” 一个企业要顺利推动6S现场管理活动的开展,首先从意识上要扫除每一名员工的临时性、次要性的认识误区。
因此,成立6S“推行委员会”及“推行办公室”,从组织高度来保障6S活动推行的重视程度。
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编制组织机构,做到职责明确、各司其职,让大家知道负责人是谁,分别负责什么内容,给各个部门一个联络的窗口。
在这一活动的准备阶段,首先通过组织保障,打消员工甚至部分中层干部的临时性活动心态; (2)“定点摄影,红牌作战” 6S活动铺开以后,对存在的问题点的发现与整改,对整理整顿的效果检验就变得尤为重要。
“红牌作战”是指在现场寻找问题点并在对象物上悬挂红牌,让大家明白问题所在并积极加以改善,从而达到整理整顿的目的;而“定点摄影”,顾名思义就是将改善前后对比拍摄下来,作为经验成果向大家展示。
红牌作战的实施技巧就在于其切入时间的把握,如果在活动开展初期就大规模实行红牌作战,容易发现大量问题,难免会落得“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尴尬局面,这将会严重打击大家改善的积极性。
因此,在宣传上应该着力强调:被挂红牌是一种资格,只有整改效果显著的区域,才有资格进入红牌作战。
在指定时间内不能进入者,应予以适当处分。
同时,挂红牌必须理由充分、事实确凿,不可频率太高。
值得注意的是,人不是挂红牌的对象,否则容易打击士气、引发冲突。
挂红牌之后切不可撒手不管,应跟进改善进度,结合定点摄影,将改善前后的对比效果在宣传栏揭示。
(3)“目视管理,看板管理” 目视管理,是6S活动中一项既简单又有效果的实施技巧,其定义为“一看便知”,重点在于标识的艺术。
对于标识的字体和大小会直接影响工作现场的观感。
试想同一部门同一种物品,标识却不一样;一样大小的标识,字体却不一样,都会有失和谐,其实这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素养的体现。
另外,要重视标识的颜色管理,要明白不同的颜色、亮度和彩度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运用颜色产生视觉注意的效果,不必透过文字叙述来区分、提醒注意,就能达到管理的目的。
在看板制作中需要考虑的几点是:张贴位置应选在离现场较近或员工必经道路附近;高度要适中,以正常人平视高度最佳;看板内容简明扼要,布局清晰、分类合理,一看便知;对不起作用的看板应及时调整或拆除。
(4)“注重宣传,适当奖励” 活动的推进过程也就是宣传推进的过程,6S活动开展的好坏,离不开推行部门对活动的大力宣传。
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宣传活动,使6S观念深入人心,把员工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宣传活动应当与内部培训相结合,并通过组织6S管理知识竞赛加强员工头脑中的6S概念。
应实施员工改善提案的奖励制度,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公司改善活动。
推行部门可以根据提案收集情况选定当月推广提案,每月举行发表会,表彰优秀的改善事例、提案人员等。
以上几点是6S活动部署的一般技巧,但是具体企业实行过程中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全盘照搬未必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大的框架基础上,各企业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结合国内某煤炭企业6S开展的案例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小学生寒假假期感想收获
一个假期就这么匆匆忙忙地过去了,这个假期我也收获了很多。
假期中我读了很多书,有、《会飞的教室》、&hllip;&hllip;看这些书的时候,我仿佛身临其境,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有时被里面的故事逗的哈哈大笑,妈妈说我一点也不淑女。
奥运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了,通过看电视我了解了许多和规则,也知道了许多奥运历史,给我印象很深,因为它不仅仅是因为在我的祖国举办,而且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假期里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游泳,妈妈每天中午送我去游泳,我每天有一小点进步,妈妈就非常的高兴,当我学会的时候,妈妈高兴都快蹦起来了,好像她自己学会了一样。
这个暑假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因为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觉得自己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