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离 骚
1.《离骚》用女子比喻小人,写小人嫉妒、诽谤我的诗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诗中的原句写出来。 上衣 ;下衣 。
帽子 ;饰物 , 。
3.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
, 4.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6.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
7.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小人嘴脸,违背准则,喜欢取悦于人的诗句是: , 。
8.写自己为追求心中理想纵然是死多次也不后悔的诗句是: , 。屈原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粉身碎骨也不改的句子是: , 。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10.离骚中写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就算了,只要自己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
, 。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第12句】:《离骚》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上衣:制芰荷以为衣兮 下衣:集芙蓉以为裳 帽子:高余冠之岌岌兮
饰物: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0.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阿房宫赋
【第1句】: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第2句】:《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第3句】:《阿房宫赋》中实写楼阁、廊檐的语句是 , ;
, ; , 。
【第4句】:《阿房宫赋》中虚写了长桥、复道的句子是 , ?
, ?
【第5句】:《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 , 。
【第6句】:写阿房宫中的“妃嫔”的由来的语句是 , ,
, , , 。
【第7句】:通过描写宫人梳妆打扮,以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的语句是
,;, 。
【第8句】:写原来六国的金玉珍宝被秦人像土块、铁锅一样随意挥霍、随意堆弃的语句是 , , , , 。
【第9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 , ?
【第10句】:《阿房宫赋》中作者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六组比喻句是 , ;, ; , ; , ;
, ;, 。
【第11句】:《阿房宫赋》揭露了秦王朝暴政“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 ”,其最终结果是“戍卒叫, ,楚人一炬, ”。
【第12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
【第13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 。
答案:【第1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第2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第3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第4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第5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第6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第7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第8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9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第10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第11句】: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函谷举,可怜焦土
【第12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第13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师说
【第1句】:《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 ,_____ __。
【第2句】:《师说》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 ___,___ ___,___ _ __,___ _ __ ___。
【第3句】:《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师说》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 ___,___ __ _,___ ___,___ ___, _____ _____。
【第5句】:《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 , ”。
【第6句】: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 ,
,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第7句】:《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第1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2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3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第4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5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第6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否焉
【第7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第2句】: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第4句】: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 , 。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第8句】: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第9句】: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答案:【第1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2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第3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第4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第5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第6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7句】: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第8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第9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荀子·劝学
【第1句】:《荀子·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第2句】:《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 。”
【第3句】: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 ; , 。”
【第4句】: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第5句】:《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第6句】:《荀子·劝学》中“ ,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7句】:《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第8句】: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 , , 。”
【第9句】:《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
【第10句】:《荀子劝学》中“ ,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答案:【第1句】:学不可以已
【第2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3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4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5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6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7句】: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8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9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10句】: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前赤壁赋
【第1句】:《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
”历来为人称道。
【第2句】:《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三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饮酒咏诗兴致飞扬的情景。
【第3句】:《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表现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第4句】:《赤壁赋》中苏轼用御风飞升的形象体验来表现精神自由的名句是 ,; , 。
【第5句】:《赤壁赋》中苏轼摹写客人兴尽悲来箫声悲切的句子 ,
, , , 。
【第6句】:《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夸饰客人箫声产生的效果。
【第7句】:《赤壁赋》中苏轼写到 , 的山水景象让人想到当年曹操赤壁之困的往事。
【第8句】:《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用 , 两句概括曹操攻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第9句】:《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人之口用 , 两句表达人生短促渺小的慨叹。以对“长江”“明月”的欣羡来表现生命短暂的人们对永恒的追求的四句是 , 。 ,
。
【第10句】:《赤壁赋》中苏轼面对客人的悲叹,苏轼以 ,
两句从自然不变的角度来阐释万物与人永恒的道理,尽显豁达的人生观。
【第11句】:《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提出可以悦目润耳尽情享受的无尽自然宝藏。
答案:【第1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第2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第3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第4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5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第6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7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第8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第9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第10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第11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本文来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名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名句是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等地平定匪贼途中给弟子写信时提到的一句话。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两省平定匪贼。途中,他曾写信给弟子杨仕德、薛侃,其中写道:“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王文成公全书》卷四)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后人所称道。据说,日本学者大盐中斋先生曾将这句话刻在印章上,时刻提醒自己。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表明王阳明十分注重扫除私欲的彻底性,他认为一丝一毫的杂念都会引来恶果。如此鲜明的立场,胜于宋儒数倍。程颢在《秋日偶成》一诗中写道:“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只有彻底去除私欲,才称得上“豪雄”。日本幕府末期的心学家池田草庵也曾说过,“惟克服私欲者,方为英雄豪杰”。
王阳明以心学为本,他对省察克治的阐述较前人要透彻得多。他提倡心即理,认为个体自身既可知天理,又可存天理。由此,王阳明将克己理解为“扫除廓清”,即将私欲杂念尽皆清除。对此,王阳明做如下论述:“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传习录》上卷)
王阳明认为,省察克治要随时随地、坚决彻底地执行。只有经常自省,才有助于私心杂念的去除,这一点不容忽视。“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传习录》上卷)
由上可知,王阳明在克己之道上颇为用心。有些学者丝毫不知扫清私欲,只知将良知付诸口舌,自以为这样就一了百了。这些人应该铭记王阳明的这句名言以自省。
如何理解“诗仙”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一千古名句
李白的这一句诗说的是人应该及时行乐,莫让光阴虚度,毕竟人生是非常短暂的,时不我待。该句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多么可悲,还是借酒消愁来得更痛快一些。
李白是天才,中国两千多年的诗歌史上只出了一个李白,其诗歌水平后世无法超越。天才说出这样的话语,我们千万不能当真,不能当成至理名言,因为时代不同了,你也不是才华盖世的李白。
世人若学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那么你天天痛快的玩耍试试,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破产,就会穷困潦倒,甚至到大街上乞讨。但是李白就不用了,走到哪里,吃喝到哪里,永远有人好吃好喝好招待,李白名满天下,粉丝遍布全国,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非常受欢迎。
当然,如果你是富二代的话,你可以学习一下李白。但是如果你长期痛饮狂欢的话,也会被人说闲话的,别人会说你玩物丧志,甚至说你是败家子。作为正常人,你肯定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再说了,天天玩耍,也会没意思的,也会空虚无聊的。
当代社会,生存压力很大,做人应该积极进取,而不是消极颓废。消极的人生危害很大,不知不觉中就退步了。无论任何人,都是不甘于位居人后的。我们不是李白,没有李白写诗的才能,李白是天下第一,我们是平庸之辈。
李白的诗歌虽然读起来很潇洒,做起来也很痛快,但是千万不要学李白,谁学谁上当。话又说回来了,工作之余,偶尔放松一下,学习李白的潇洒是不为过的。
对于狄更斯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怎么理解
谢谢!
首先事物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贫富的对立,善恶的对立,思想的对立,国家的对立等等等等。人本身也是在矛盾当中,不断的去调解,如心理的自我安慰。解决掉此矛盾,又出现彼矛盾。摁下葫芦瓢起来。矛盾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个人如此,人与人如此,家如此,家与家如此。国如此,国与国亦如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相互不断的利益。凡事有得必有失,好事也许会变成坏事,坏事也许能变成好事。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利就有弊,得失一念之间。一部《周易》值得好好研究,一部《鬼谷子》值得人去深讨,一部《孙子兵法》也使人受益无穷。这些中华民族的干年精华,不是简简单单能参透的!差之毫厘,谬以干里。阴阳是分开的,但又时刻想合在一起,但终又分开。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天下之大势尔。天地人事之理深奥无比,几乎是任何人也参悟不透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道理也极其深奥!
如何理解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人生不相见,丑恶两茫茫;水深底无望,隔山不见狼。
"动如参与商",弹劾奏一本。不参职不存,商者:商量办,或者欲从商;商场如战场,官商人气旺。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冬雪日漫山万座。
如何理解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于宇宙的困惑,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古诗文中。不只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富有同样哲理意味的古诗文不在少数,比如李白的一首诗《把酒问月》,再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展开思路,共同感慨一下古圣先贤们的集体智慧。
首先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其前四段如下: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
再来看李白的《把酒问月》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写出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和不解。全诗如下:
《把酒问月》-唐·李白
今天我们不对全诗做整体评价,针对题主的问题,仅节取两首诗其中的四句作对比。因为这四句诗,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立意、主旨上,真可谓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且往下看:
《春江花月夜》这四句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输送着流水。
《把酒问月》这四句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译文】: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好了,下面开始划重点了:
此两首四句诗均以人、月、流水为一组意象,以明月为永恒的见证,江水无情奔流不歇,送走一代又一代人。
但诗人们均摆脱了个人情感的狭小空间,不落窠臼,未在感慨人生短暂上落笔悲伤,转而从人类的绵延中展开话题,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有如源源流水永不停歇。奔流不息的江水,无穷无尽的人类,同永恒的月亮一起,共同组成了宇宙中一幅永恒的画面,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哲理意味,表现了诗人们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我想,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也正是《春江花月夜》“孤偏盖全唐”的关键之一。而不仅仅是这几句诗,全诗整体的水平也达到历史巅峰,意境空灵旷远,葆蕴人文精神。历来对此诗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譬如结构严谨、字雕句琢、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韵律宛转悠扬、饱含人生哲思等等等等,可以说将诗歌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说其盖全唐并不为过。
而大约就在300年后的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规劝客人的一段话,也富有同样的哲理意味。在这里,姑且引用这段话再次来阐述一下李白和张若虚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哲思。
苏子与客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
唐宋两代,时隔岂止百年,张若虚、李白两人同苏东坡在不同的时空中,迸发出了近乎相同的智慧火花,均通过各自的诗句,仿佛电波一般,向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传达出了同样的人生经验和感受。从这方面来看,人类恍若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人智慧今人用,循环往复,永无停歇。
时至今日,较之往昔,虽然物质世界经历了沧桑变化,但是精神层面上,古往今来人人都是平等的,再丰富的物质世界终究只是表象和诱惑,正如苏东坡所说: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译文】:“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成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或许,正是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阐述,才是这些古诗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些诗句阐述的正是我们每个人探求的生命意义之所在,冥潜于智慧的最深层次,无论经历多久的沧桑岁月也掩盖不了这些的光芒。
问题回答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我还想顺势继续说一些题外话:
关于永恒的话题,“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禁又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是的,与斯文也,吾今览之,感同身受矣!
李白、张若虚、苏东坡三人写水,写人,写月,在不同时空里,发出了一致的感慨。这不正是“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吗?真叹服于王羲之这一高明的预见!
有诗为伴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今夜有幸李白、张若虚、苏东坡、王羲之四人做客圆桌,一起探讨关于“永恒”的话题,拨开云雾见月明,以往心中的些许苦闷顿时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今夜,他们四人做客圆桌会议,共同探讨了一个关于“永恒”的话题。会议之后,他们继续秉烛夜谈,畅所欲言,正所谓“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酒言欢,相见恨晚,感慨万千,彻夜不眠,相与畅谈乎采采,“不知东方之既白”…
做客嘉宾简介: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上联:离骚五月五,如何对下联
离骚五月五,神州颂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