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顶着橡树的牛犊》练习题及答案
顶着橡树的牛犊
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1965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1967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苏联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的抗议。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4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
美国当局以为他不喜欢极权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揶揄苏联。1974年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楂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但他们惊恐地发现,索尔仁尼琴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
值,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的牛犊那样,横冲直撞。
1994年,受叶利钦总统邀请回到俄罗斯,原来遭禁的作品陆续在国内出版。归来的他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让当局异常难堪,1998年拒领叶利钦颁发的圣安德烈勋章。在索尔仁尼琴心中没有权威,只有正义和真理。叶利钦在回忆录中写道:“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年之后的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全世界成千上万人把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总结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
【注】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一2008年),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1970年,他以揭露抨击苏联时政的《古拉格群岛》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当局驱逐出境。1994年返回俄罗斯,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俄罗斯国家奖。2008年8月逝世,享年89岁。被誉为“俄罗斯良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索尔仁尼琴虽然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宠辱不惊,无论是获得国际性声誉还是流亡国外,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表现出独立的批判精神。
B.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既给索尔仁尼琴带来了声誉,也让他遭到批判,这说明小说的主题存在争议。
C.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来还因此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D.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民众中获得了广泛支持,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E.索尔仁尼琴的文学作品揭露了苏联时期的社会问题,表达对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思想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中,“既给索尔仁尼琴带来了声誉,也让他遭到批判,这说明小说的主题存在争议”错,原文只是说“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C项中,“后来还因此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E项中,“思想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的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 AD
2.索尔十二尼琴为什么被誉为“俄罗斯良知”?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索尔仁尼琴之所以被誉为“俄罗斯良知”主要是因为他的创作和思想。文中在叙述索尔仁尼琴坎坷经历时穿插了许多评价索尔仁尼琴精神品质及其意义价值的文字,将其中相关信息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并梳理归纳即可得出答案。其中精神品质方面的关键词包括“使命感”“捍卫真理”“敢讲真话”等,意义价值方面的关键词包括“知识分子的代表”“赢得支持”等。
【答案】 ①有强烈的使命感,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一生都在为国家前途开“良方”;②永远捍卫正义,抨击时弊,公开讲真话;③是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赢得了俄罗斯广大民众的支持。
3.材料中几处引用别人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篇人物传记在写法上除了正面叙述索尔仁尼琴的经历、品质之外,还多处穿插引用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旨在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同时,还具有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
力的作用。答题时,应将这些要点分条归纳,不可遗漏。
【答案】 ①侧面评价和正面叙述相结合,使传主形象更丰满;②从不同角度高度赞扬索尔仁尼琴,突出他的影响力;③丰富材料内容,增强感染力。
4.索尔仁尼琴说自己是“牛犊顶橡树”,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在准确全面地把握索尔仁尼琴精神品质的前提下,联系文本材料对其经历遭遇的叙述来分析。索尔仁尼琴的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反对强权和暴力,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这就是“牛犊顶橡树”的内在含义。对于“牛犊顶橡树”的体现的归纳,就是将文本中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品质的事迹进行概括。
【答案】 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矢志不移地追求正义和真理。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具有勇于批判的独立精神,如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批判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②不畏惧权威,对斯大林不敬,批评时政,拒领叶利钦颁发的勋章;③尽管受到劳改8年、作品在国内遭禁、流亡国外等各种打击和磨难,仍不改初衷
路旁的橡树练习题
【第1句】:拼一拼,连一连。
xiàng xiē yán tí guàn
延 橡 楔 灌 蹄
【第2句】:比一比,组词语。
埋( ) 廷( ) 拔( )
理( ) 延( ) 拨( )
壮( ) 转( ) 漂( )
状( ) 传( ) 飘( )
【第3句】:想一想,填一填。
一( )城市 一( )公路 一( )树林
两( )工程师 一( )楔子 一( )心
【第4句】:找同音字填空。
xiàng
( )树 ( )机 大( ) ( )目
shēn
( )份 ( )浅 人( ) ( )请
【第5句】:照样子,用带点词造句。
公路像箭一样笔直,但只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第6句】: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第1句】:草地上开着小花。
( )的草地上开着( )的小花。
【第2句】:公路旁边挺立着橡树。
( )公路旁边挺立着( )的'橡树。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zhān)苔(tái)。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nián)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zhān)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茂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téng),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积累
【第1句】:根据短文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植物 ( )的小草 ( )的味道
【第2句】:用“竟然”、“格外”各说一句话,并写下来。
感悟
【第3句】:短文重点介绍了( )、( )的奇妙之处。简单地介绍了山芋藤能( ),水葫芦能( )漆树会( )。
【第1句】: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2句】:能力拓展
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图片等和同学们交流
老橡树阅读答案
老橡树的随笔散文就在下面,同时还为大家整理了老橡树阅读答案,请看:
老橡树阅读答案
老橡树
乔尔丹诺·布鲁诺 注
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
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
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
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
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
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
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于衷,
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
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
使它丰腴而有灵性,
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
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
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
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哲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殉难。
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
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因此而退缩和屈服。
c.诗的最后六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
d.全诗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
解析:D项说“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是老橡树的自白,不正确。诗中的“我”是诗人自称,这两句诗是布鲁诺在“老橡树”精神与品格的感召下明志奋进的宣言。
答案:D
冬天的橡树阅读答案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冬天的橡树》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冬天的橡树》
①冬天里一个清新的早晨,年轻的安娜老师正在上课:“名词是一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类……”。
②“我可以进来吗?”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脚穿一双旧毡靴,靴子前端沾满了泥,睫毛上挂满了白霜,圆圆的小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似裂开一般。
③ “又迟到了,莎乌斯基。”安娜的声调带点儿哀伤,莎乌斯基赶紧溜到座位上。都清楚了吗?……很好,那么给我举几个例子。”安娜问。 “猫。”有人结结巴巴地开了头。得到肯定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窗户、桌子、牛肉……突然,象是刚从睡梦中惊醒,莎乌斯基猛地站了起来,急切地嚷道:“冬天的橡树。”他的话脱口而出,像是有个深藏在心底的秘密,非要倾吐出来与大家共享不可。“坐下,莎乌斯基。这就是迟到的后果。橡树才是名词。……”
④下课后安娜对莎乌斯基说道。“你为何总是迟到? 从你家到学校走公路不过半小时啊!” “可我从不走公路,我常抄森林里的一条近道。”“这样可不太好,莎乌斯基,我不得不找你母亲谈谈。她三点钟上班,两点钟上完课我们就一起去吧!”莎乌斯基搓着指缝间的泥巴。
⑤放学了,莎乌斯基领着安娜沿着学校后边的小路走进了森林。森林里一片白,只有高大婆娑的白桦树的树梢在高处幽然发黑,纤细的枝条伸展在蓝天中。“是一头驯鹿过去了!”看到安娜对地上的足迹感兴趣,莎乌斯基说,像是在说一位善良的熟人,“不过,您别怕,驯鹿是很温顺的。”森林不断地延伸着,好像这些树、雪堆和寂静没有尽头,突然,树木们似乎都毕恭毕敬地让开了。在一片开阔、洒满阳光的林间空地中央,耸立着一棵高大粗壮的橡树,绽开的树皮上堆满白雪,使粗大的树干乍看上去象是灌注了白银。“冬天的橡树”,安娜惊叹不已。她走近橡树,在闪闪发光的树干下停住了。莎乌斯基没有觉察到老师激荡的心情,在树根旁忙忙碌碌。“快过来看呀!老师。”他大喊,他扒开一团沾着泥土的积雪和紧贴下面的`枯草。那里躺着一只僵硬的褐色青蛙。“它在装死。只要太阳把它晒暖一点,它马上就会跳走。”莎乌斯基领着安娜在他熟知的小天地里漫游。橡树脚下栖息着许多住户:刺猬、甲壳虫、蜥蜴、瓢虫……安娜越看越入迷。
⑥“呀!妈妈上班去了!”莎乌斯基焦急地说。安娜一看表,三点一刻。她低头对莎乌斯基说道:“没什么,莎乌斯基,这只能证明捷径并不是一条最理想的路,从现在起,你还得沿公路去学校。”莎乌斯基一声不吭。
⑦天哪!安娜痛苦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她想起了课堂的情形,她的讲解是多么苍白枯燥,而语言本身是鲜活美妙的,如同丰富的生活。
⑧“莎乌斯基,谢谢你带我散步,不过你也可以走这条路。”“谢谢您,老师。”莎乌斯基脸红了,他想对安娜保证今后决不再迟到,但又怕自己食言。停了一会儿,他真诚地说,“老师,我送您……。”“不用了。我自己能找着路。”安娜说,莎乌斯基从地上拾起一根小棍子,递给安娜,“要是驯鹿过来,您就抽它的背,它就会跑掉的,最好只是晃一晃,要不然它受了委屈会离开森林的。”
⑨离去不远,安娜回望了橡树一眼,落日在树上洒一抹余辉,一个瘦小的身影站在树干下。现在安娜明白了,森林中最让人惊讶的并非冬天的橡树,而是一个脚穿旧毡靴,身着补丁衣的孩子。
【阅读题目】
【第15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第16句】:这篇文章运用了伏笔的表现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第17句】:文章结尾安娜明白了“森林中最让人惊讶的并非冬天的橡树,而是一个脚穿旧毡靴,身着补丁衣的孩子。”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这个“身着补丁衣的孩子”为什么让安娜老师认为是“最让人惊讶的”?(4分)
【第18句】:安娜老师驻足森林,未能完成到莎乌斯基的家访,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家访,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一谈。(字数10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第15句】:安娜因莎乌斯基迟到,上课回答错误,决定家访。在家访途中,安娜看到冬天的橡树,赞叹不已,以致耽误了家访时间。最后安娜理解了莎乌斯基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莎乌斯基也希望自己能改正迟到的缺点。
【第16句】:示例:“靴子前端沾满了泥”,暗示下文他在橡树根下挖泥土。“他的话脱口而出,像是有个深藏在心底的秘密,非要倾吐出来与大家共享不可。”暗示下文森林是一个美丽奇妙的地方。“莎乌斯基搓着指缝间的泥巴。”暗示下文他在橡树根下挖泥土。
【第17句】:示例:①因为这个穿着破毡鞋的小男孩热爱大自然,敬重生命,他对冬天的橡树、装死的青蛙、温顺的驼鹿都有深厚的感情(1分)。②他纯真善良,老师要回去时他主动提出要送老师,细心地送给老师一根棍子防身,并希望老师只是吓唬一下驼鹿就好了(1分)。③他见多识广、观察细腻,他能从地下的足迹判断出是驯鹿,能认出橡树根底的动物世界(1分)。④他热爱生活,让安娜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橡树世界,感受到了比课堂鲜活的生活(1分)。所以安娜老师认为“森林中最让人惊讶的并非冬天的橡树,而是一个脚穿旧毡靴,身着补丁衣的孩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答题语言规范、通顺1分。)
【第18句】:示例:①我认为安娜此行胜过家访(1分)。②安娜虽然未见到莎乌斯基的母亲,但在家访途中,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反省了自己教学的不足(1分)。③更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莎乌斯基的内心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1分)。④此行,使莎乌斯基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改正自己经常迟到的缺点,教育的效果其实已经达到了(1分)。(观点1分,分析3分。语言通顺1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