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意思翻译】山色风光使小鸟性情欢悦, 潭水平静的倒影使人的心灵空明洁净。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忧烦消除 净尽。
【提示】青山的光色,使鸟儿欢快地自由飞鸣歌唱;清澈 的潭影,使人涤除了心中的尘世杂念。诗句构思造意优美, 属对工整,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鉴赏1】山中的景色使鸟儿怡然自乐,诗人看到投映在潭水中的自己 的身影,顿觉心无杂念,内心湛然空明。“悦”“空”二字用作动词,使得画 面变得灵动自然,表现了诗人用字的精妙。诗人身处幽深、清寂的佛门圣 地,内心变得宁静,心中的杂念烦躁一扫而尽,因此,诗人才能感受到鸟儿 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欢乐之情,此时诗人内心也定像这林间自由自在的鸟 儿一般充满快乐喜悦之情。后人常用此句赞美一个地方的幽静。
【鉴赏2】 明媚的山光,可以取悦飞鸟爱好自然的本性; 明净的潭水,可以洗涤为世俗尘嚣污染的心灵。这两句诗颇富禅机; 山光潭影,是代表自然风景,它有一股力量,可除去尘世俗念,使人心灵欢愉,进而体会生命的真谛。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湖光山色等 自然风景能使鸟兽怡情悦性,使人心旷 神怡,超然物外。[例]人工筑成的小堤 坝,紧依在南朗山下,亮澈的水流冲溢 而过,织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白色丝 帘,落水淙淙作响,周围更植各种奇花 异卉。水禽在湖泊中嬉戏,鸳鸯相随, 塘鹅潜游,灰鹤展翅欲飞,颇富诗意。 饱览这里的一切,我不由得记起了两句 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何少 川《南朗山览胜》)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上。②高林:即山林。③万籁:自 然界的各种音响。籁,孔穴之发声。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200年历史的古刹了。
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
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光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中的树木外,还要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即指此而言。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此之时,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
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
【赏析】
这是作者游历虞山兴福寺时所写的一首寄托隐逸情怀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古寺幽深寂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清晨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旭日映照着巍峨挺拔的山林。一二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沐浴在晨辉中的古老的寺院、古木参天的茂密丛林的倩影,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处所,禅房掩映在花木葱茏中。三四两句描绘后禅院的景观。曲径、禅房、幽、深,抓住最有特色的景物,寥寥数字,渲染出后禅院的幽深静寂,似平平道来,却饱含玄机。“曲径通幽”留给人们多少遐想。“曲径通幽” 一作 “竹径通幽”。
青山明媚的翠色使鸟儿发出欢悦的鸣叫,深潭变幻的波影让人心灵澄澈透明。五六两句从客观描写转向主观感受,但仍以具体物象加以形象化的传递,古寺的清幽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能荡涤一切世俗的 烦恼,诗人置身其中感受到深深的喜悦。
此时,在古老的破山寺,一切声响俱已沉寂,只听见钟与磬的声音。钟与磬,是寺庙常用的法器。最后两句,杜绝了一切尘世的喧嚣,只有悠扬的钟声徐徐鸣响, 伴着清越的磬音,在静寂的古寺回旋往复,余韵袅袅,渗入我们灵魂深处,让人顿悟禅的境界。
该诗幽深美妙的环境,宁静祥和的氛围都让人产生超然物外的向往。语言质朴明净、清新淡雅,与意境的闲适隽永浑然天成,为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