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经历过高中的小伙伴们一定都记得,在语文文言文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它就是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之所以让学生很熟悉,那是因为它是必背文章,而且还是一篇很长的必背的文章;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名句是高考必考的句子。
今天,小编要说的就是文章里面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高考必考的名句。
滕王阁是王勃写的,王勃是唐朝很有名的诗人,还被称为诗人中的杰人;当年王勃登上滕王阁时,看到了周围的景色,就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文章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词充分体现了那个地方优美的景色以及王维当时悠闲的心情。
王勃写下的这句名句其实是借鉴了庾信的一句话,使得自己的话成为了很对称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天空中的落霞形成了一种很广阔的境界,在落霞旁边的孤鹜与整片天空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
在这幅画中,秋天的湖水随着轻风波动,与无边的天际连在一起,孤鹜在湖水上飞过,落霞也随之飘动,全部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在滕王阁处形成了一个幽美的空间。
王勃的这句话真的写的非常妙,整个句子的对仗是很整齐的,景物与景物相对应,音调之间相互押韵,让人读起来很是顺畅。王勃的写作风格受到了初唐风气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特有的古诗风格。
王勃从小就开始写诗,是一位古诗界的神童,他6岁时就能写诗了,这在史上都是很少见的。王勃在写完这篇文章后还专门做了补充,为其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就算是当时的唐朝皇帝看了,都渐渐夸赞他写得好。
可惜,这样一位有才的诗人就在年轻的时候死于非命。王勃在写完滕王阁序后,就乘船去见他的父亲,可惜在船上遇到了大风,被大浪冲下了船,最后死在了水里,那一年他只有27岁。
据说王勃死后,他还经常回到自己的坟前去念那句话,直到有人对这句话提出了质疑,他才没有再出现在坟前。到现在,有些学生还经常写错这个鹜字,经常把下面的那个鸟写成乌,这可是高考必考题,写错了就5分没有了,小伙伴们可要记住喽!
《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谁的诗句?又为何如此脍炙人口
《滕王阁序》本身就是千古名篇,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千古名篇中的千古名句,互相辉映。
这句话化自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把“落花”改为“落霞”,“芝盖”改为“孤鹭”,“春旗”改为“长天”,杨柳”改为“秋水”。
他置换了四个词组,也就是四个“意象”,就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为什么呢?因为意象有大有小。小的如“薤上露”、”早有蜻蜓立上头“;大的如”明月出天山“、或者”海上升明月“。
庾信的那四个意象,描绘的是春天中的四件事物,他把这四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副清新可人的暮春画卷。
但庾信选取的四个事物,都是比较小的意象,比如“落花”与“芝盖”同飞,“芝盖”就是“车盖”,飞驰而过的马车的车盖,这两个都是小意象,也是一副近景,构建不了一个开阔的画面。
而“落霞”与“孤鹭”齐飞,虽然“孤鹭”是个小意象,但是它主要是衬托落霞。绚烂的晚霞弥漫天边,一只孤鹭翱翔在水天之间。它呈现在每个读者心间的,是一副开阔的远景图。
同样的,庾信的“杨柳”和“春旗”,也是两个小意象,春旗指的是古代的酒旗,是青色的,跟嫩绿的杨柳是一个颜色。
而王勃的“秋水”、“长天”,则又是两个更大的意象,反衬着晚霞的绚烂,落霞映照秋江,水天之间孤鹭齐飞。
而每首诗词,意境的大小与否,取决于意象的大小。意境是否开阔,是否深博或广大,也是由意象决定的。
同时,王勃这句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或者说审美上的接受,是因为他选取的四个意象,都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具有经典性和普适性。
他把一种本身就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美景,一种自然景色,高度概括了出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千古名篇,你更欣赏哪一篇呢
《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都是名垂千古的旷世佳作,两者行文各有千秋,犹如“环肥燕瘦,各领风骚”,对读者来说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更欣赏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重在“颜值”,好比武术中“外家拳”一样锋芒毕露,“外行看热闹”都能看出其所以然,有一种“飞一般的感觉”,其文采风流更“嚣张”更“飞扬跋扈”,完全是少年天才的“梦笔生花”之作,在“借景抒情”中展现出一派“巧夺造化”的绝美风姿。
此《序》是初唐才子王勃上元二年(675)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落成之际大宴宾客,目的是设“局”炫耀其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可是这个“珍珑局”一不小心被王勃这个后生之辈以“不速之客”的身份,通过这一挥而就的《序》摧枯拉朽般地刺破的体无完肤,尤其是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石破天惊,如雷贯耳般震得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端的是满座皆惊。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第二年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途中,因暴雨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总体来说,这首序言与后面的《滕王阁诗》可谓交相辉映,后面诗中最后结尾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也是妙笔,序与诗浑然一体。据说唐高宗读到此序和诗时也不禁拍案叫绝,不由自主赞叹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可一问身边众人,才知道此时王勃已然身亡。这首序纵横排阖,极尽铺陈之能事,通过眼前景色的状摹,联系冯唐、李广、贾谊等人的典故,再结合自身的身世,抒发了一种有点“为附新诗强说愁”式的淡淡郁闷,但这样的情绪被这篇序的瑰丽多姿神鬼莫测的文辞所掩盖,这样一种“乱花渐入迷人眼”的风采确实只能是“妙手而得之”,王勃的这篇即兴之作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样只是那一瞬间的天人合一的“通灵”产物,成为一种无法超越只能仰望的高峰。这篇序,连高举反骈旗帜的“急先锋”大文学家韩愈读后也为之“立场动摇”而赞赏不已,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连“反对派”都赞叹的文章,整部文学史上实乃罕见。
《岳阳楼记》重在“气质”,好比武术中的“内家拳”一样锋芒内敛,“内行看门道”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一种“静水流深”的韵味,其结构布局更“空灵”更“避实就虚”,堪称是政治人物的“厚积薄发”之作,在“托物言志”中表达出一种“荣辱不惊”的家国情怀。
此《记》是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受人所托而作,文中介绍的也很清楚,此时的范仲淹在政治上属于失意一派。而正好其同窗滕子京也是被贬之人,于是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之间的心意相通,加上范仲淹的如椽巨笔,才成就了这篇青史留名的名篇佳作。
但滕子京这个人,也许并不是像范仲淹笔下那样是个官德官声俱佳的人物。滕子京被贬以及重修岳阳楼是有特定的背景的,虽然在此记中语焉不详,据史料记载,滕这个人有魄力但好大喜功搞“花架子”,其“谪守巴陵郡”正是源于其大手大脚的乱花钱的行为,而其治下的巴陵郡也许并不是范仲淹笔下那样的“政通人和”,而岳阳楼作为滕子京的“政绩工程”,其修建费用更是巨大,似乎这并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之举,其修建费用也是“剑走偏锋”而得之,是官方通过追缴民间欠债的“呆账”这样的“创收”之举而建成的。这些也就是随口说说,再来看这篇文章,与王勃的即兴之作不同,这篇文章字斟句酌但痕迹不显,其功夫之深让人叹服。总体来看,虽然明写岳阳楼,但每段写景之后接下来就是抒发个人情感,无论是写悲还是写喜都有迹可循,可透视其中匠心独具的脉络,其遣词造句都是围绕主题而为之,这样的谋篇布局的重点还是为引出最后一段,特别是文章最后重中之重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思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文章是可以人力为之的佳作,但当不上妙手而得的绝篇。但由于这篇文章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判断和情怀归宿,更具有教化意义,所以更易使人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而被人津津乐道而流传于世。
这一《序》一《记》,给人的感觉有所不同。看王勃的《滕王阁序》,脑海中不由想起同是姓王的少年天才王希孟的那副《千里江山图》,一种惊鸿一瞥的惊艳感油然而生。由于王勃是身临其境所以写的绘声绘色,更给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震撼。而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总使人不自觉的联想到同是范姓的大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种朴实厚重的苍茫感扑面而来。但毕竟范仲淹毕竟只是通过观摩滕子京赠送的《洞庭晚秋图》而成文,此《记》多多少少有一种“画图省识春风面”的遗憾。正因如此,在我看来,王《序》是神品孤本,范《记》乃妙品范本,所以我才更欣赏《滕王阁序》。
最后,更欣赏《滕王阁序》的同道友友们,欢迎来一波“点赞与评论起飞,关注共转发一色”!!!
《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每当遇到这样的提问我都心潮澎湃,有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对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顶礼膜拜,尤其是对那些名篇中的千古名句我可以随口诵来。象《滕王阁序》中: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又如: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每当读到这样精彩句子,仍是如食花瓣,满口余香。还有那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有时感到迷惑不解,能写出这些美不胜收句子的王勃到底是人还是神,而且他仅仅只活了26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王勃确实是一个神。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也就是说,王勃少年成名,还没有到法定年龄,就当上了公务员(古代男子20岁成年束发戴冠)。后来,发生在王勃身上一系列事,在此就不过多叙述。现在,我们回到主题。《滕王阁序》中有一句王勃最得意之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从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王勃饱读诗书,知识的储存量十分丰富。虽然,后世对王勃在作《滕王阁序》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争论,甚至怀疑他不是即兴之作。但我坚信,王勃是有能力,也必须是在阎伯舆都督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时写成的《滕王阁序》。
《唐摭言》载:当阎都督听完当场诵读的《滕王阁序》,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形象说明了当时王勃即兴写作的情景。另一件事,也可以佐证: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故意空了一字,便起身告辞了。大家都对这个字猜来猜去。请客的主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于是命人再请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王勃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虽然要价比较高,但主人想: 再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啊。于是主人备下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说: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主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这样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都不假,有本事的人到那都能吃得开。
这里有一千古名句似对联:踏花归来马蹄香,如何对上联
阉羊惹得身手臭,
踏花归来马蹄香。
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千古名词:人生诺只初相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上古诗歌,演说都有深远议意,楼上几位大神精通古诗,记述了上古爱情伤感诗歌!都经典。金庸景色,梁玉生的对联盛盛金典。
千古名词,诉了怎样的故事,就是记述那作者写出的感叹痛伤之曲,和情人离别滴沮如滴血之感!
……相识好比初相逢,
……人生诺只初相见。我两句话混起来就变了些议意,初识、初见初学,不管是文化科学,高科技,恋爱爱情等等,让他去学习,磨练,深研,经久之练,人才乃矿石之金!。
……人生诺只如初见,天地乾坤分四季,春草夏花跃眼夺目,青春年华艳艳视仙,情感她芳眼说话,不言而合对爱佳。相知相爱金童玉女,但苍桑有格,南通北国。其其回故之乡,眮眮送目,它时芳草今陆䒵。敬请我师批评指正,草草跑题了。
……谢谢头条!谢吾空。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面都有什么典故
谢邀。王勃此名篇重在文采的华丽,如"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長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驚寒,声断衡阳之浦)等句。当然与他人年轻,又能一气呵成也不无关系。但用得实实在在的典故不多,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钟期流水外,屈贾谊、窜梁鸿,谢家、孟氏、孟尝、阮籍、以及徐孺、陈蕃之属,算说是典故则显牽强。。倒是辛弃疾词中的典故用得多且好,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贺新郎》合陈同父等,几乎一句一个典故,不妨重温一下。。所言有不当之处,见谅。
历史上有哪些千古名句
【第1句】:一别两宽,各自生欢。
【第2句】:予鱼与水,愚我与昧。
【第3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4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5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第6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第7句】: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第8句】: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第9句】: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恼。
【第10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11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第12句】:戎装戍边关,红妆待君还。不负凌云志,许卿一世欢。【第13句】: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第14句】: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
【第15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第16句】:愿得韶华剎那,开得满树芳华。
【第17句】: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18句】: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
【第19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20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做衣裳。
【第21句】:机关算尽太懂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22句】: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第23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24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有比《滕王阁序》更好的古诗词吗,为什么
首先王勃的《滕王阁序》不是诗词,所以更不是「最好的诗词」。但说它是「最美骈文」,是没有问题的。
古典诗词是瑰丽,凝练,和谐,生动,有抑扬,有顿挫,有节奏,有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反应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而且大多需要遵守格律。它的思想感情虽可以自由奔放,它的表现形式又必须循规蹈矩。
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具有诗的内在表现,没有诗的外在形式。文章可以从性质、用途、体裁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的划分。古代有人把文和笔分开,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我认为应该是有对为文,无对为笔。区别于散文的文,就是骈文;区别骈文的笔,就是散文。从节奏韵律,文章华丽,讲究用典等方面看,骈文与诗词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诗人,写于南昌的《滕王阁序》则是一篇骈文杰作。
骈文是全篇以双句为主,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一种文体,所以又叫骈体文、骈俪文或者骈偶文。因为骈文经常使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也叫四六文,四六体,四六句。骈文讲究词汇对偶,声律和谐,用字绮丽,并大量用典。过分注重形式技巧,内容往往受到限制,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文起源于汉末,定型于南朝的梁,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骈文的一统天下;唐宋时期,骈文和散文此消彼长,进行了大规模的较量;元明时期是散文的一统天下;清朝骈文复兴,出现许多大家和杰作,只有桐城一派坚持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不仅骈文被打到,连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散文也被摒弃。
王勃所处的唐代,朝廷的科举考试考的是诗赋,其中赋作就是源自骈文的骈赋。当时连体制内的公文都是骈文,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敢为天下先的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一场古文运动,使散文成为时尚。韩柳身后,崇尚绮丽的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热衷、擅长并重振骈文。因为他们仨在家族里都排行十六,所以叫做三十六体。到了后世,韩愈和柳宗元都被认为是文章魁首,李商隐和温庭筠则以诗词著名。
清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除了一部红楼梦外,似乎全社会都在用对偶句写文章。除了骈文大行其道外,对联也在这个朝代取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骈文和对联也是有区别的,一是骈文没有格律限制,可以自由发挥,对联在字数,节奏,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都有格律限制。
最后,结论是《滕王阁序》称得上最美骈文。至于最好的古诗词,先把古、诗、词区分清楚再比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