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4914”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音乐活动《敲小鼓》感言
黄老师上了三次中班的音乐活动《敲小鼓》,每一次我都听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这让我感促很多!
第一次展示这个活动是在村幼,先学了《敲小鼓》这首歌,学唱歌曲的同时学打鼓,由于村幼孩子看到来了客人老师所以非常专注,而且平时几乎不接触打击乐器所以兴趣很浓,边玩边学的方式孩子们十分喜爱。教师也十分投入,整个活动开展的很顺利。在创编鼓点节奏时有一个孩子非常突出,创编了不同的鼓点节奏,其他孩子也很快学会了不同的鼓点打击方法。这种同伴间的互学会让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学习更主动。我觉得这个活动真的既简单又有成效。
第二次展示这个活动是在黄老师自己班里,一开始孩子们很投入,但歌曲的学习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接受情况,以至于影响了接下来的打鼓部分,孩子们很喜欢很兴奋,但没有掌握方法,也没有静下来听要求,只管自己乱敲。这时经验丰富的黄老师一时也有点不知所措,只好让孩子们停下反复再学歌曲,这时的孩子兴趣全在打鼓上了,不能很好地静下来。我开始觉得这个活动上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很想自己也开展一次,有点真情实感。
第三次展示这个活动前黄老师有点不自信,对于孩子的接受能力没有底,所以她降低了要求,改变了方式,没有让孩子人手一只小鼓,重点放在学习歌曲这一步上,而且放慢了教学节奏。在活动的进程中黄老师越来越投入,越来越自信。在创编鼓点部分时间有点久,如果她能大胆地让孩子有更多的打鼓机会则效果更好!
我想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摩课中得到的,我佩服黄老师的钻研精神,也感谢她给我们听课老师带来的反思成长机会,其实每个活动无论上课的还是听课的只要用心都会有收获有进步!因为我们的课是有那样多的变数,充满灵动,赋予我们更多的挑战机会,成长和提升机遇!
敲小鼓音乐教案
(一)活动目标:
【第1句】:通过说、唱、敲等多种形式自然完整地学唱歌曲。
【第2句】:根据老师的分合暗示,快速反应,唱准“咚”和“哒”。
【第3句】:感受、分享、交流演奏自制打击乐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小鼓一面、鼓锤两根;幼儿亲自收集的小鼓替代品若干;筷子人手两根。
(三)活动过程:
【第1句】:活动导入: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倾听,启发幼儿用语言来表现鼓声,区别敲击鼓边的发出的声音和敲击鼓心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咚”和“哒”模仿小鼓说话,创编节奏。
师:我的小鼓会说话,听听小鼓会说什么话?
幼:咚咚咚,哒哒哒。
师:我敲鼓心……(教师说前半部分,等待幼儿用像声词接后半部分)
幼:咚咚咚
师:我敲鼓边……(同上)
幼:哒哒哒
师:请你教我的小鼓说一些好听的话,你想教小鼓说哪些好听的话?
(请幼儿用“咚”“哒”模仿小鼓说话,教师击鼓敲出相应节奏呼应,并请幼儿集体模仿练习节奏:X X |X .X X | X
X |X .X X |,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将歌曲中的难点前置,提前解决。)
【第2句】:教师击鼓范唱歌曲,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你们教我的小鼓说了这么多好听的话,我的小鼓高兴的都想唱了,你们听!
【第3句】:幼儿学唱歌曲。
⑴教师唱歌曲前半部分,幼儿接唱像声词部分。
师:当我敲鼓心时,你们就帮我说……(等待幼儿回答“咚咚咚”,并击鼓反应),当我敲鼓边时,你们就帮我说……(等待幼儿回答“哒哒哒”
并击鼓反应),我来唱,你来说,行不行?
⑵集体完整学唱2―3次。
师:你们一边跟我唱,一边帮我说,眼睛看着小鼓锤,准备好了吗?
⑶改变鼓声部分节奏,引导幼儿根据老师的分合暗示(即夸张的体态语),快速反应,唱准“咚”和“哒”。
师:这一次小鼓说的话“咚”和“哒”要变了,你们还能跟上吗?我们来试一试!
师:真了不起,和小鼓说得一模一样,小鼓又没有告诉你们它将说什么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我是听出来的。
幼:我是看出来的,老师敲鼓心的时候,鼓锤是合拢的,小鼓发出“咚”的声音,我就唱“咚”;老师敲鼓边的时候,两个鼓锤是分开的,小鼓发出“哒”的声音,我就唱“哒”。
⑷集体完整演唱两次,要求根据老师的分合暗示,改变鼓声部分节奏,快速变换歌词。
师:真了不起,一边跟我唱,一边帮我说,跟着鼓锤变一变,你们行不行?
⑸学习分声部演唱。
师:这一次,小鼓想和你们玩个游戏,它想请一半小朋友唱“咚”,一半小朋友唱“哒”,等会儿我们再交换,好吗?
(以上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难度逐渐加大,使幼儿在游戏和对话中不知不觉学会演唱歌曲,打破了歌唱教学固有的模式,将幼儿一贯的模仿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
【第4句】: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探索寻找身体合适部位当小鼓,并尝试表演唱。
⑴师:现在,我的小鼓要休息了,我的`身体能当小鼓吗?哪些地方可以做鼓面?哪些地方可以做鼓边?小鼓锤呢?大家轻轻地讨论一下。
⑵师:想好了吗?我们身体上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当小鼓?谁和别人想的不一样?让我们来试试吧!
【第5句】:启发幼儿在自己收集的各种物品中寻找合适的替代物当小鼓并尝试表演唱。
⑴师:还真能做小鼓,那么除了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当小鼓呢?请你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找一样你认为最合适的东西来当小鼓,找到后可以敲一敲,想想鼓面在那儿?,鼓边在那儿?
⑵师:找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演奏吧!
⑶师:你们找到的小鼓真不错,能不能跟着我的鼓锤变一变?试试吧?
(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一环节的安排和大纲精神不谋而合,不仅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使整个活动动静交替,将活动推向高潮。)
【第6句】:鼓励幼儿和客人老师交往,把自己的“小鼓”借给客人老师玩,自己在教室内寻找其他替代物当小鼓,并和客人老师一起表演歌曲。
师:后面的客人老师很想跟我们一起演奏,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你的小鼓借给客人老师,然后自己动脑筋想想,还能找到其它东西做小鼓吗?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此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为孩子主动和成人交往创造条件。同时,发散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尝试以物代物,一举两得。)
【第7句】:结束部分: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合适的小鼓替代物,并把它带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师: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小鼓,用筷子一敲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其实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能成为动听的乐器,回去以后,我们再去找一找,带到教室里玩一玩,好吗?
【第3句】:活动延伸:
【第1句】: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合适的小鼓替代物,并把它带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第2句】:探究如何改变自制小鼓的音色。例如:敲击自制小鼓的不同部位从而使音色发生变化;可在自制小鼓内放入物品(沙、石头、木头、塑料积木等)从而使音色产生变化等等。
音乐活动《小鼓手》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小鼓手》是一课三议的第一教时,为了幼儿更易理解歌词中拟人化的语句,我把“太阳听了微微笑,花儿听了点点头,小鸟听了跳起舞,小朋友听了真高兴!”做了一个flash动画,当我再次备课后发现,就中间一段播放课件的画,总觉得不完整,于是我又用了1个晚上的时间把《小鼓手》整首歌曲制作完,心中有些许的喜悦,其实在很多活动中,课件能把知识形象化,架起了孩子思维与客观事物相结合的桥梁。制作一个课件需花费很多精力,但我觉得很值得,而且很有成就感。我感到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肯学,我一定会做的更好。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在导入部分,我为了增强趣味性,提问“大鼓走累了,谁来帮它敲敲背?”很自然的引出活动内容。歌曲的副歌部分较难,所以我把副歌前置,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学会副歌节奏,我通过让幼儿用手在膝盖、头、肩膀上敲鼓,还让幼儿手拿筷子在不同的地方敲打节奏等多种手段让幼儿学习节奏,使幼儿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每次幼儿找地方敲打,都是幼儿自由选择的,增强了幼儿的兴趣,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为了让幼儿理解声音的强弱,我在制作副歌图谱时,把鼓画成了大小不等的鼓,还用身体幅度的大小来暗示鼓声的大小。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主歌部分,我运用课件让幼儿欣赏,使幼儿真切的感受到了“太阳微笑,花儿点头,小鸟跳舞,小朋友高兴”的.情感,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当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幼儿举手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一下子就排除出他们听到的先后顺序,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
通过完整欣赏歌曲,梳理了歌曲脉络,让幼儿完整的感受歌曲,为幼儿完整表演歌曲作了铺垫。
最后是创编歌曲环节,我边拿起小锣、小铃,边说“大鼓来了,还有谁来?”把话题自然引到创编环节中,让幼儿把“小锣当当当”、“小铃叮叮叮”唱到歌曲中。
在本次活动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学习副歌部分,如果把节奏分解一下,把3种不同的节奏分别让幼儿学一学,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制作副歌图谱时,我只考虑到鼓声的强弱,用大小鼓来表述,可是歌曲中唱的是都是大鼓。我想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仔细的研究教案,更加巩固自己的薄弱环节。
《敲小鼓》中班艺术活动教学反思
围绕本次评优课的主题“我们身边的规则”,我选择了这次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有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喜欢东张西望,对于活动中老师提出的各个要求都不能很好地遵守,这些行为对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影响到了活动目标的达成度。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和孩子们玩小鼓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鼓是那么地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艺术活动《敲小鼓》,想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将活动目标制定为:
【第1句】:练习节奏,唱准“咚”和“哒”,以说、唱、敲等多种形式自然完整地学唱歌曲。
【第2句】:学会安静倾听,按要求进行演唱、表演。
重点是:掌握X X X X X 的节奏,唱准“咚”和“哒”。难点是:根据要求演唱歌曲并表演。本活动目标的制定比较全面,从孩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出发,可行性也比较强,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紧紧围绕目标,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1句】:活动导入: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倾听,启发幼儿用语言来表现鼓声,区别敲击鼓边和敲击鼓心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咚”和“哒”模仿小鼓说话。
【第2句】:教师击鼓范唱歌曲,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第3句】:幼儿学唱歌曲。
【第4句】: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探索寻找身体合适部位当小鼓,并尝试表演唱。
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清晰,通过拟人化的情境设置,让孩子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节奏、学唱歌曲。活动的重点也比较突出,通过轮唱、创编动作的形式来复习巩固所学的节奏,孩子们既感兴趣又较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我在整个活动中也能充分投入,和孩子积极互动,用生动的体态语和孩子交流,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环节中渗透规则意识,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按要求、按规则表演的乐趣。整个活动实施后,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导入的环节中,我一味地想引导孩子说出“咚”和“哒”,使这个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不够紧凑;在请孩子上前打节奏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节奏”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可能是因为平时对这种形式接触得较少,一下子要求他们有节奏地敲击是比较困难的;在引出重点节奏时,我请孩子们听一听小鼓是怎么唱的,接着就完整范唱歌曲,发现孩子们对于“小鼓怎么唱的'”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在下面的环节中我直接出示了节奏图,引导孩子学习。对于这种比较陌生的歌曲类型,可能要换一种形式引入,使整个环节更加自然、流畅;还有一点是我在预设的过程中没有意料到的:我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交流,可是孩子们的兴致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涨,这是什么原因?(活动前过多接触小鼓,减弱了孩子对小鼓的兴趣,这会不会是原因之一)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以这一点作为发展目标:如何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