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3710”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本题有3小题,共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第16句】: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被宠幸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同情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德:品德
【第17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美人和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B.乃自刎而死劳苦而功高如此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18句】:翻译下列句子。
(1)、(2分)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
答:
(2)、(2分)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答:
参考答案:
【第16句】:D(德:名词作动词,恩施好处)
【第17句】:B(A、代词B、表修饰/表递进C、于是就D句末表反诘的`语气词)
【第18句】:(1)江东虽小,土地方圆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地方”一词1分,句意连贯1分,共2分)
(2)(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顾”释义准确1分,反问句翻译准确1分)
垓下之围的阅读及答案
垓下之围
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地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第1句】: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兵少食尽
②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③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④美人和之
【第2句】:翻译下边的句子。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第3句】:这一段中的故事包含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第4句】:作者对项羽的英雄气概具有强烈的同情心,短短的一百多字,塑造出如此浓重的悲怆气氛。但作者不是直接,他是通过哪些方面将情感传达出来的?
【第5句】:南宋词人李清照的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多少人对项羽慨叹不已。结合你了解的.史实和本文,谈谈你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的反思。
参考答案:
【第1句】:①粮食;②几;③悲愤的样子;④应和。
【第2句】:力大无比具有盖过当代人的气势,时局不利乌骓马困在重围。
【第3句】:四面楚歌;比喻处在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中。
【第4句】:作者通过写“四面楚歌”的悲凉气氛,惊心动魄的别离曲凄恻动人和周围人“左右皆泣”相衬托,将情感传达出来。
【第5句】:既可以谈项羽视死如归的襟怀,又可以谈他刚愎自用,脱离群众的弱点,重在自己的感情。
《楚子围宋》阅读答案
《楚子围宋》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楚子围宋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毕,不戮一人。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 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sōu,举行蒐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ì hú)可。臣亟(qì,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 “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释】①睽(kuí):楚地,今地不详。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详。③贯:用箭贯穿。④蒍贾:字伯赢,孙叔敖之父。⑤先轸:晋国名将。⑥狐偃:晋国大夫,字子犯。⑦被庐:晋地,今地不详。⑧文:晋侯,即晋文公重耳。
【第10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靖诸内而败诸外 诸:兼词,“之于”
B.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昏:通“婚”,联姻
C. 及使郤縠将中率 将:统率
D.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 易:容易
【第11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子之传政于子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 其孰能讥之乎
D.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丹不忍以己之私
【第12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玉治军严厉,好用刑罚。蒍贾认为子玉将会给楚国带来危害,子文举荐子玉担任楚国的令尹是一个错误。
B. 楚成王与诸侯率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军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最终解了宋国之围。
C. 晋国为了解救宋国,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训练军队,选拔将领。赵衰推荐了郤縠,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这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D. 晋文公接受了子犯的建议,很重视对百姓进行“义”“信”“礼”的教育,解救宋国,取得霸权,这就是晋文公对百姓施行教化的结果。
【第13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4分)
(2)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4分)
(3)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4分)
答案:
【第10句】: D(易:交易,交换。)
【第11句】: A(A.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C. 代词,他的'/语气词. 难道;D. 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原因,因为。)
【第12句】: C(“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错。)
【第13句】: (1)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不能把这支军队带回到国内。假如他能回来我再祝贺,有什么迟后的呢?(“乘”“苟”各1分,“何贺之有”1分,句意1分。)
(2)报答恩施,拯救危难,取得威名,确立霸业,就在于这次行动啊。(“报”“患”“是”各1分,句意1分。)
(3)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知”“信”“彰”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