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 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松树
说到松树,我们难免会想起在寒冬时它那挺拔的身资,它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了.松树,没有花的芳香;松树,没有白桦苗条的身材;松树,她更没有果树又香又甜的果实.但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别的树木难以扎根安身,惟有她能傲然屹立;在北风呼啸的隆冬,冰封大地的北国 ,百花凋零,草木枯萎,惟有她还生机勃勃.松树不象梅花.有多少诗人来赞美梅花啊,可松树没有;又有多少被梅花的淡淡芳香所迷醉,可松树也没有.但她不因为这个而停止不前.为了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她把根伸到土层五米以下,为了在寒冬时减少水分蒸发,她把叶子变成了一根根小针.松树啊,松树,你何不把这份力用到开出更美丽的花或结出更香甜的果实上去呢?瞧,干旱的土壤上松树长得更加郁郁葱葱;暴风雨袭来,树木被连根拔起,可只有松树安然无恙.松树正是以她那傲然屹立的姿态,愤然向上的精神,被人们视为楷模.七十年代,我国成功解决了松针叶的利用问题.松树可能万万想不到,自己的松针能被我们所利用.但她知道后,又马上把自己的松针献出来,为人类造福.松树,她不怕狂风,不畏洪水,不怯干旱;松树,她舍己为人,甘于奉献.我爱你,松树!愿祖国大地处处撒下松子,愿神州之上尽是松树的铮铮傲骨。
【第2句】: 运用修辞手法写大树的句子有哪些
学校东大道两旁长着两排香樟树。远看像一位昴首挺立的士兵。香樟树干是灰色的,摸上去很粗糙,非常直,抬头看,香樟树像一把遮风挡沙的大雨伞,有两层半教学楼那么高。从树叶的细缝中可以看到一点点蓝天,有时候阳光还会透进来。树干最上面被分成了两个树丫,树丫上又生出许多树枝。
香樟树枝与其它树的树枝不一样,颜色是深绿色的。每根枝条上大约有10-20片叶子。香樟树的叶子是浅绿色的,仔细看还能看见叶脉。正面摸上去很光滑,反面则有些粗糙。仔细看看叶子周围,是一些香樟树果实。这些果实基本上没有成熟,深绿色的,剥开外皮,里面还有一个很硬的东西。成熟了的果实是深紫色的,紫中带一点黑。不管是成熟的果实还是没有成熟的,都是一个小小的、似玻璃球一样的小圆东西,样子非常可爱。
樟树叶子不仅美,还有很大的作用呢!我们把叶子揉碎了,闻一闻,有一股清凉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老师讲,人们把叶子揉碎以后,从中提取一种物质,它就是制造樟脑丸不可缺少的一种配料。用樟树干制造出的家具,可以防虫蛀。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猜到,看樟树上是没有虫子的。
我一定要做一个像香樟树一样的人,从小认真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作贡献。
【第3句】: 描写松树的片段 运用两种描写手法 80字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和景物描写两种。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种。
描 写 手 法 浅 谈
你 试 过 写 游 吗 ? 如 果 你 能 通 过 文 字 , 具 体 呈 现 景 物 的 特 色 , 并 让 读 者 有 置 身 其 中 的 感 觉 , 那 就 说 得 是 一 篇 出 色 的 游 了 。 以 下 为 你 介 绍 种 常 用 的 描 写 手 法 , 如 果 你 能 在 游 中 灵 活 运 用 , 必 定 能 令 文 章 生 色 不 少 。
定 点 描 写
「 远 地 的 岗 , 不 似 早 春 时 候 尽 被 白 漫 漫 的 云 雾 罩 著 了 , 巍 然 站 在 四 围 , 闪 出 一 种 很 散 漫 的 青 的 薄 光 来 。 腰 里 寥 落 的 松 柏 也 似 乎 看 得 清 楚 了 。 桥 左 边 的 形 式 , 又 自 不 同 , 独 立 在 那 边 , 色 里 泛 出 青 绿 来 。 不 过 山 没 有 一 株 树 木 , 似 乎 太 单 调 了 ; 山 麓 下 却 有 无 数 的 竹 林 和 丛 薮 。 」 ( 徐 蔚 南 山 道 上 》 )
在 一 个 固 定 的 观 察 点 , 把 眼 前 所 见 的 景 物 按 一 定 的 顺 序 ( 由 近 而 远 、由 左 而 右 、由 高 至 低 等 等 ) 描 写 出 来 , 就 是 「 定 点 描 写 」 。 在 上 文 中 , 作 者 站 立 在 一 个 固 定 的 位 置 , 由 远 ( 远 地 的 山 岗 ) 至 近 ( 桥 左 边 的 山 ) 观 察 山 岗 , 并 按 此 顺 序 描 写 山 上 景 物 , 就 是 运 用 了 定 点 描 写 。
动 点 描 写
「 从 峰 顶 俯 视 , 它 们 ( 老 松 树 ) 如 苔 藓 , 披 覆 住 岩 石 ; 从 山 腰 仰 视 , 它 们 如 天 女 , 亭 亭 而 玉 立 。 」 ( 徐 迟 《 黄 山 记 》 )
从 高 低 、远 近 、前 后 、左 右 等 不 角 度 去 描 写 同 一 对 象 , 就 是 「 动 点 描 写 」 。 所 谓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 从 不 同 角 度 看 同 一 景 物 , 往 往 会 有 不 同 的 面 貌 。 运 用 动 点 描 写 , 就 可 以 把 景 物 立 体 地 呈 现 出 来 。 在 上 面 的 例 子 中 , 作 者 先 从 俯 视 角 度 写 松 树 , 然 后 再 从 仰 视 角 度 写 , 就 能 具 体 呈 现 老 松 树 的 不 同 面 貌 。
步 移 法
「 这 条 路 很 不 容 易 走 。 道 上 要 经 过 鳌 鱼 背 。 鳌 鱼 背 是 巨 大 的 岩 石 , 中 部 高 起 , 坡 度 相 当 大 。 凿 在 岩 石 上 的 石 级 又 陡 又 斜 , 右 手 边 望 下 去 是 绝 壁 。 下 了 鳌 鱼 背 穿 过 鳌 鱼 洞 , 那 是 个 天 然 的 洞 , 从 前 人 修 山 路 就 从 洞 里 通 过 去 。 出 了 洞 还 得 爬 百 步 天 梯 …… 从 文 殊 院 绕 过 天 都 峰 的 西 南 脚 …… 极 窄 的 路 介 在 石 壁 之 间 , 石 壁 渗 水 , 石 级 潮 湿 , 立 脚 不 稳 就 会 滑 倒 。 」 (叶 圣 陶 《 黄 山 三 天 》 )
随 著 观 察 者 位 置 的 移 动 , 把 所 见 的 不 同 景 物 依 次 描 写 出 来 , 就 是 「 步 移 法 」 。 在 上 文 中 , 作 者 沿 著 自 己 在 黄 山 上 的 行 走 路 线 , 依 次 描 写 路 上 所 见 的 景 物 , 如 鳌 鱼 背 、鳌 鱼 洞 、天 梯 等 等 , 就 是 运 用 了 步 移 法 。 运 用 步 移 法 时 , 必 须 清 楚 交 代 位 置 的 转 移 , 例 如 文 中 「 下 了 鳌 鱼 背 穿 过 鳌 鱼 洞 」 、「 出 了 洞 还 得 爬 百 步 天 梯 」 等 句 , 就 清 楚 显 示 了 作 者 的 行 走 路 线 。 步 移 法 的 好 处 是 能 让 读 者 有 身 历 其 境 之 感 , 容 易 对 文 章 产 生 联 想 和 共 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