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故事大全

做事“善变求通”最要紧-生活锦囊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唐代宰相369人中,最出色的不过4位,即:贞观时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开元年间的姚崇和宋。4位都是名臣大家,都具智者风范,但比较而言,姚崇更有意思,活得更有味道。他经历复杂,前程忽明忽暗,仕途起伏不定;他文武双通,每次任宰相都兼管兵部;他的生存环境险恶,有时困顿非常,但终能破壁而出。他的人生要点就是变通,走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
  
  变通,是姚崇的经验和风格。在他看来,解决政治问题不能拘泥,不必循旧,必须力求变化,才能走向通达。好比开锁,只要手里有多把钥匙,就总找到合适的那把。后人曾评价说:“姚崇资性明达,善应事机,委曲通变以成国家之务。”他比较自负,曾自比贤相管仲、晏婴,但部属却以为“公所为法,随复更之”,比前辈贤人尚显不足,似可称作“救时宰相”。当时的帝王大都举步艰难,有危局要救,因而,对他格外看重,多次虚位以待。他也不负圣托,盯着时弊,灵活施政,引领时局向好的方向发展。
  
  姚崇善于因势利导,借机行事。比如,武则天时期,冤狱盛行,罪名大都是谋反,武则天纳闷为什么叛乱者如此之多?时任礼部尚书的姚崇,借机揭露周兴等人凭诬陷邀功的罪恶。武太后大悦,半真半假地说:过去的宰相不忠不义,让我成了屠夫,只有你敢说真话。其实,此时的武太后已大权在握,用不着以杀立威,而姚崇显然看穿了这一点,顺势加了把火,推进了冤狱昭雪的进程。再比如,中宗时,韦皇后及安乐公主参与朝政,拉帮结派,采取“钭封官”方式,避开主管部门,大肆卖官,致使冗员泛滥,政出多门。姚崇出任宰相后,顺势而为,多方纠偏。先是进忠良,退不肖,然后精减冗员,取消“钭封官”,罢免数千官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姚崇不搞教条,施政灵活务实。开元三年(715年),山东遭遇蝗灾,上下都以为遭了天谴,惊恐不安,老百姓在田间地头焚香膜拜,官员们主张修德避灾,连皇帝也有疑惑。唯姚崇态度坚决,力主人工灭蝗,并组织灭蝗行动,数月后蝗灾渐熄。
  
  姚崇的变通智慧,源于丰厚的知识、务实的风格和达观的气度。他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好学不倦,写文章行云流水,援笔立成;做事情简捷干练,效率超群。最初在兵部任职时,边境发生战乱,他分析战局,梳理战况,把一场复杂的军事斗争搞得透彻简明,“太后甚奇之”。他三度为相,同时又兼兵部尚书,边境所有的军事部署,器械钱粮,都装在脑袋里,如同字典,随时备查。因此,玄宗登基后,坚决支持他的锐意变通精神。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