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邀请,我连续讲了一周《论语》。此前,我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如果说,我对《论语》有一些研究的话,那是得益于父亲从小对我的教育。
我父亲于廉是研究文史的,我是家中的独生女,父亲对我的教育非常严厉。在我4岁那年,父亲拿出一本《论语》让我背。那时我认字不多,看小人书还认不全上面的字,更别提文言文了。但父命不可违抗,我只好硬着头皮在父亲的指导下,一字一句地背诵《论语》。
后来,父亲经常带着我参加一些聚会。参加聚会者多是学识渊博的,慢慢地,我开始被他们谈论的话题吸引了。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论语》,并把读《论语》的心得写进了日记。
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后,我继续攻读研究生。在选择研究专业时,父亲对我说:“你应该选择先秦文学,如果你把先秦两汉都读懂了的话,后面的就全通了。”我听取了父亲的意见。
工作至今,如果说我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我觉得是小时候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我内心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仅学术上如此,生活中,古人的智慧也会影响指导我。
对待婚姻,我是非常理智的。找丈夫,我一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只找最合适的,不找最好的。我和丈夫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在接触中,我觉得他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非常适合我。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
在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夫妻,两个人明明相爱,却总是吵架,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我想起了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即过于亲密或者过于疏远。就像一个寓言里所讲的:一群豪猪,冬天里为了取暖就挤得很近,结果身上的刺扎着了对方。于是,就离得远了。结果又感到了寒冷。夫妻间也是这样,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愉快地相处。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没有像有些妻子那样:把丈夫管得死死的,什么事都要过问,甚至翻看他的包和手机。丈夫去哪儿都要跟着。我觉得,我和丈夫彼此都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朋友。
结婚后,许多妻子整天只围着家庭转,把自己过去的朋友圈子丢弃了。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女性,要想生活得快乐而有价值,就必须多交朋友。孔子曰:“朋友三扇窗。”我把这个道理讲给丈夫,告诉他我必须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社交活动。为此,可能会减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丈夫非常理解,也非常支持。我和朋友聚会时,他从不反对。
一次,丈夫想让我陪着去商场采购些东西,但我已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吃饭,谈一个策划。丈夫问我:“能不能改时间?”我说:“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我不能随便爽约。”丈夫笑着对我说:“好,你去吧,我自己去采购。”
和女性朋友接触时,常常听到她们抱怨自己对家、对丈夫、对孩子付出太多,丈夫却不理解,因此觉得很委屈。其实,抱怨是愚蠢的。因为你整天抱怨,心情怎么可能好呢?
我告诫自己:宁肯少干,也绝不抱怨。我明确和丈夫讲。家是我们共同的,我们都有责任付出。我不会抱怨你做得少,你也不要抱怨我有时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如果我累了,或者太忙而没有时间做家务,即使家里乱成了一团,我也不埋怨丈夫为什么袖手旁观。同样,我有时间了,就会去菜市场采购,做上一桌丰盛的菜肴。我尽管累得腰酸背痛,但仍然很高兴,因为这是我心甘情愿做的。因此,丈夫时常夸我,说我心态好。
39岁那年,我怀孕了。我穿上漂亮的衣服,挺着大肚子和学生们一起玩,挽着丈夫的胳膊散步。我觉得,怀孕真是一种享受。
40岁时,我剖腹生下女儿。我觉得一个女人不能与社会脱离太久,于是,生完女儿仅22天,我就回到学校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这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有了女儿后。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年轻了,仿佛回到了童年。我亲自去买了一个儿童游戏气垫,将家里布置得像一个儿童乐园。我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女儿一起疯玩。我和她在地上爬来爬去,戴各种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在童真的世界中感受着快乐。
现在,我每天的工作很忙,时间排得非常紧,但是,我每周至少会安排出一天时间,陪家人一起吃吃饭、逛逛街。作为妻子和母亲,我是快乐而幸福的。